遭报应了(二次补档)

郭子这番言论,恰恰反映了儒家思想里对死亡的漠视和终极关怀的缺如。(在这里,我们不谈儒家和儒教的区别,也不谈程朱理学和孔家店的差距,我们只谈儒家造成的文化影响及其现状,譬如今日山东省之意识形态特点)无论是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孟子的“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还是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反映出儒家在认识死亡的问题上的先天不足。而儒家思想在终极关怀上的缺位,也是道佛两家能够与其三足鼎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终极关怀的哲学。庄子也好,佛陀也罢,在这方面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胜于儒家,诸君只要看中国葬礼的三教混合性元素即可知。从贾宝玉最痛恨的“文死谏武死战”中我们也可以一窥端倪,儒家非但不能给予人们终极关怀,反而把死亡当成一个获取名利的工具。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儒家始终致力于建立一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社会,而人不过是这个三纲五常秩序机器的一部分,一颗螺丝钉而已。既然人只是螺丝钉,那人的死亡也不过就是螺丝钉的脱落罢了,毫无意义,何不用它去换取一些名利呢?郭子大肆鼓吹“父母白养”这种言论,反映出其对生命的漠视,只是把个人当作父母的附庸,秩序机器的一部分,从未尊重生命,也根本不懂道家的悲悯和佛家的慈悲,他巧妙地避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华部分,而只把纲常礼教这些糟粕奉为至宝,如果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终于落在郭子肩上,那么孔子的牌位就将从文庙的太牢前倒塌下来。
以下是反驳
我对其他儒家思想家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我认为孔子并不轻视人的生命,并不将它视为谋求名利的工具。譬如,《论语》中就有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
至于“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孔子不愿与子路探讨此事并不能说明他对此不重视,也不能说明他对生命漠视,只能说明他认为与子路空泛地探讨这些事情并无价值。结合“闻斯行诸”一则中孔子的言行以及他“因材施教”的观点,我认为他刻意避免与子路探讨死生之事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您其它的观点,我也认为儒家价值体系中不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这一点确实为人之常情所难容,只是想就您观点中的一个细节发表一点不同的看法。鄙人拙见,如有粗疏,还望不吝赐教。
为了一些秩序,舍生忘死,如果不去赞同的话,那可能会让某些人寒心。不过也算是一种探索,不过还是不要伤及自身精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