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1984》到底有多可怕?

乔治·奥威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严肃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代表作品《1984》和《动物庄园》。
今天我们要一起深读的《1984》,被欧美文学研究界誉为“奥威尔的集大成之作”,它与1932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部代表作。
不过《1984》也是欧美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被美国《书刊查禁百科全书》等读物一致评为“20世纪受审查次数最多的书之一”。1965年至1982年间,美国进行了6次全美文学审查调查,最终选出了30本最有争议的图书,其中《1984》一直位列前5。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查禁《1984》的主要理由是认为此书“对共产主义持赞赏态度”,但波云诡谲的是,《1984》又因为“极具危险和煽动性”,同样也被苏联和东欧阵营列为禁书,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才开始对《1984》逐渐解禁。
但有人问熊猫君,说真不明白为啥《1984》这样的书在咱们国家竟然不被禁?
这其实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1984》的极大误解。
奥威尔反极权是肯定的, 但他绝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更不可能反社会主义。他甚至是最早用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斗争的战士。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成千上万左派斗士奔赴西班牙前线。加入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和法西斯支持的右派军队展开了浴血斗争。在这里要多说两句篇外话。国际纵队里也有我们中国的战士,还有奥威尔、加缪、聂鲁达、海明威、毕加索等文学家和艺术家。当年的毛泽东主席就曾致信国际纵队,说西班牙的反抗“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
奥威尔其实并没有将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划等号,他在向全人类提出一个警告,一个极权主义的警告,和社会制度无关。
还有关于存在主义的解读,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活着”呢?
奥威尔曾在创作《1984》的时候,多次回忆自己当年在巴黎底层的生活经历。他当了近一年的洗碗工, 每周工作6天, 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他见到了真正的贫穷, 不是文人笔下的贫穷, 而是粗粝的、没有任何浪漫可言的贫穷。奥威尔说自己永远无法忘记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我住的旅馆附近有家酒吧, 里面有个女孩从早上七点一直工作到半夜, 整整一年, 她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坐下来歇会儿。我记得有一次请她去跳舞, 她笑了, 说她有好几个月没有走出过街角。后来她得了肺结核, 在我离开巴黎的时候死了。”
2021年9月,猎聘网发布的《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显示,有超过76.71%的“90后”职场人日常经常加班,其中9成人加班时长在“1-3小时”左右。
2022年5月,丁香医生与前程无忧联合发布的《2022职场人健康洞察报告》显示,仅30%的人认为睡眠状况较为健康,半数的职场人偶尔担心自身猝死。
重压如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那么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希望今天的视频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喘息与思考,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