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了三十年才觉知的人生感悟:觉悟是处事的必修课

2023-11-23 11:39 作者:阿云林子  | 我要投稿


今天来聊聊觉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觉悟的认知,体现在,一个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一个是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或者说是校准。

此外,则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想法发生改变,能更深层次,看透底层逻辑以及深远格局的变化。

觉悟的首要因素是了解世界的本质,无常。明白世事无常,不管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若是强行执着,得到的也只会是执着,除此了无他物。

此外就是他感,即自我的感官可能会欺骗自己。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在乎微小的事物,也在永恒大的事物上。然而人的感官系统很难面面俱到。世界是什么,自己又是什么,以个人感官去臆测世界,得出的结论,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

缺少外界事实的有力支撑时,个人的结论很难是正确的。

而觉悟的过程是指原来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后来看到了,从此不再被迷惑。

正如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意。”如“,是本来面目的意思。见诸一切法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见到实的本来真相,不再被外相所迷惑,如此堪破人生种种迷局,见到事物的真正样貌,这便是人生觉悟到非常高的智慧和境界。

世界与自然中存在的万事万物,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着于相,也就是知其名,名其名,而不另加主观的臆断和猜测。所谓迷惑,本就是自我所迷,迷茫是内在的疑惑,对事物的存在,对某个人的行为疑惑,甚至对自我过往行为举止的疑惑。

所迷惑的原因也是自身的迷障,然而要解除迷惑,还需要明悟自己的心,也就是相由心生,如果要做到心无挂碍,则需要我们向内求,明悟本心,然后不惧于外物。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接受能接受的,改变能改变“。然人力时有穷也,外界人与物也并非那么容易改变,唯有自己的心,在我们时时琢磨,三省吾身下,能有所改变。

因此,谈到觉悟,他的前提应该是了悟本心,也能不惧外物的变化。正因心中无物,则无有恐怖。远离外界执着和迷障,保持内心的清平。唯有内心的清澈,平静,方能得见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发现本我于此世的执着点。

一旦我们开始觉悟,那么很多的事情观点就会发生变化。过去执着于节省的人,舍不得花费在自己身上的人,他们会发现,世界与我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世界影响我,我也能影响世界。改变我们外求的性格,转而内求,爱惜自己,那么很多问题也许就有了答案。

然而,过去的固有观念,惯性极大,需要我们随时进行调整,仅凭自己悟到的点,可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却很难一下子扭转固有观念。因此,需要我们每天去调整,就如同那明镜台,需要勤拂拭,才能保持灵台清明一般。这也是儒家所说的,三省吾身的道理。

觉悟的意义并不是看起来奇奇怪怪,他也不是什么神秘学,他只是我们对自我认知的重塑。古人曾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过去那个灾荒疾苦的年代,一位年岁过百的老人,他所带来的人生智慧,能让一个家族少走许多弯路。

从一个人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他们经历的自我观念变化,从”我是母体的一部分“,到”我是独立个体“,再到”我是我“,这期间至少有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

在过去,哪怕现在,许多人消息是闭塞的,那么他们的世界观或者说自我价值观都会存在闭塞不通的情况。

一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朴素的价值观,他不会想到外面的世界对他恶意那么大,当然这也是他进入社会的第一课,这种恶意不仅仅针对他,是针对所有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一个人的开悟,不能指望别人掰开揉碎了的循循善诱,要自己主动琢磨,研究,验证。这也是儒家,道家以及佛门都会提到观点,自省,切磋琢磨,内观,了悟,得见真道。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知行合一。内心所得要在事上练,输入,消化,输出,经历循环,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花费足够的耐心去不断尝试,我们终将实现觉悟。




花了三十年才觉知的人生感悟:觉悟是处事的必修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