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枪的枪头下大都系有一束须状红缨。为什么要系枪缨呢?】

2019-11-12 19:12 作者:知乐庵主人-知了  | 我要投稿

【长枪的枪头下大都系有一束须状红缨。为什么要系枪缨呢?】

一说枪刺中人体流血,血顺着枪杆流到手上,枪滑易脱手。枪缨可把血挡住,使枪身不沾血或少沾血,枪缨内血多时,把枪抖几下,就可抖掉。故把枪缨称为“血避、血挡”。

此说不见于任何典籍,虽有道理,但基本出于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对冷兵征战时代的想象。

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共载有三种枪式,其中有两式无缨,程氏谓之“轻利”;称有缨的为“壮威”。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上也说,无缨枪利。《纪效新书》《手臂录》中也无枪缨专论。

近代人揣测冷兵近战中枪缨可扰乱对方视线。更有在操演枪法时,缨随枪杆摆动,可清楚地看出枪法的好坏和劲力的优劣,以此来评价练枪者功力的大小,这基本上就是现代对枪缨的认知了。
传统枪缨多用马鬃做成,现代枪缨为细麻丝制成,为枪的装饰物。

事实上大枪源自骑兵,汉末以前还使用戟,随着骑兵成为突击主力,为防止骑手突击形成太强大的反冲力而落马,戟的横刃就显然增加了落马的危险(那时候还没有马蹬,只有高鞍)。

所以骑兵刺杀为保证穿透力而选择了矛和槊。人,马,槊合一,高速冲击敌人。

对于高速冲驰的骑兵而言,为避免长杆贯穿敌人身体难以拔出,从而增加丧失武器以及落马的危险,就在长矛矛锋的后面绑上马尾或干脆钉上一块燕尾型的织物。

南北朝时称“眊”和“幡”。当时就有白眊。
流传至今,时代更迭,眊幡而成红缨,槊矛由马上至步下,明清定型而成今日之大枪格式

【长枪的枪头下大都系有一束须状红缨。为什么要系枪缨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