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枪要枪不漏把?】
【为什么大枪要枪不漏把?】
明代中末期,通俗演义文学己然流行,武术的流派套络化的拳法纷纷涌现。
一大批类似的玄学气功浑元剑、武当搏少林的内家拳在文化知识界开始流传。
这种演艺型的花法套路对军队的冷兵器训练与实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以战场搏杀为目的军旅武艺坚决反对这种“花法”。其中戚继光为其代表者,他认为平时那些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在战场上没什么大用:“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从枪戳来,从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军阵之中,列队密集,民间花法的“徊转走跳”不适合于真正的战阵。
戚继光特别指出浙江民间枪法习惯持枪中部(现在称之为漏把)一一“中分其半”,如在实操战陈之中,后把枪杆很容易撞到身边或是身后的战友,从而无法快速准确的刺中敌人。
戚将军这种持枪训练方式流传至今成为武人习枪的基本格式,也是判断其枪来源标准之一:“枪不漏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