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73):“中微子专题(8)——中微子物理性质与中微子震荡”

2023-02-17 06:30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来讨论中微子的物理性质以及中微子震荡。

照例在正式开始说明前,我们先回顾下之前已经提及过了的中微子类型一物理结构模型图如下图《66》-1:

《66》-1

中微子类型二物理结构模型图——正面如下图《71》-1:

《71》-1

中微子类型二物理结构模型图——反面如下图《71》-2: 

《71》-2

中微子类型三不稳定中微子能量集中区域表型形式结构模型图如下图《72》-1: 

《72》-1

中微子类型三不稳定中微子五层染色结构物理模型图如下图《72》-2: 

《72》-2

在看过以上中微子的物理结构模型图之后我们先来说说中微子的物理性质吧。

中微子——亦可称之为十二能量光子,它与现代物理学中一般所称的以光速运动的光子——四能量光子——动光子“、空间”——“真空”的基本构成成分三能量光子——静光子、还有受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影响,两个以上的静光子聚合形成的独立正八面体高能物理结构——六能量光子——真空零点能以及希格斯玻色子的核心——八能量光子本质上都是“十二能量及以下的单源质源质能量团”物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光子类”物理结构。

除了中微子以外的“光子类”物理结构通常都因为源质核心周围的绝对空间没有完全被能量单位所填满,能量单位彼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位移空间,因而容易在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形变进而致使物理结构产生变化,但与这些不具有“完整能量覆膜”的“光子类”物理结构不同的是,由于中微子——亦可称之为“十二能量光子”,其源质核心被周围十二个能量单位完全充填,这些能量单位则因为在“绝对空间”中紧密排列而几乎没有任何的位移空间而难以产生相对位移,故而中微的物理性质相对其他的光子类物理结构而言非常稳定、它通常而言既不会吸收能量单位也不会释放能量单位,体积小又不与其他物理单位“反应”——或者说形成较为稳定的源质能量团,因而中微子质量为“0”并且非常难以检测,但是在周围源质能量引力场的作用之下,质量为“0”的中微子可能会与“空间”——“真空”的基本构成单位“静光子”甚至是诸如原子一类的“更大的源质能量团”形成短暂且不稳定的结合,进而以静光子或是大型源质能量团为单位地吸收或是释放它们,并且由于静光子或大型源质能量团的源质能量比通常大于等于1:3,因此这些静光子还有大型源质能量团会被检测出能量以及质量特性,而当它们在源质能量引力场的作用下被中微子吸收及释放之后,中微子将因上述行为被检测出质量特性,这也是中微子最终能够被检测出质量的原因。

由于中微子所具有的源质核心——排列在该源质核心周围的能量单位的总数达到了能够接触源质核心的基本物理单位最大上限的总数——12,,这些能量单位几乎完整且相对均匀地覆盖了源质核心周围所有的绝对空间形成了一层完整的“能量覆膜”,并使得中微子的源质核心对存在于周围绝对空间中所有方向上的物理单位施予的物理效果相对均匀且相等,其受到周围物理单位施予的物理效果也几乎均匀且相等,因而几乎可以断言中微子是宇宙中除黑洞以外最为稳定的物质了——

话虽如此,这也不代表中微子的物理结构是永恒不变,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中微子震荡。

中微子震荡,一般指的就是我在之前几篇文章中论述过的三大类形中微子彼此之间物理结构互相转化的过程。

虽然我在前文之中讲述过了中微子非常稳定的原因,但在合适的情况下中微子物理结构仍有可能遭到“拆解”或发生近似于“拆解”的相对离散,举个例子而言,在具有强大的外源引力源的情况下,受到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作用的中微子就可能产生中微子震荡的效果。

我们先来说说强大的外源引力源是怎么干涉中微子稳定的物理结构的吧。

假定在一个中微子的外围有两个极为强大的,引力强度趋于无限引力源如下图《73》-1所示:

《73》-1

在上图《73》-1中除了一个中间的一个中微子外还存在两个引力强度极大并且趋于无限的引力源——一般而言就是含有数量非常多、多到难以计数的源质的纯粹源质聚合体或是源质能量团——以黑色圈中间带一个“∞”标出,而除了上述几个物理结构以外,在该模型的绝对空间中不存在模型所含物理结构以外的任何物理结构,模型所含物理结构也不会受不存在于模型中的物理结构以任何形式产生的任何影响——也就是排除一切随机变量。

现假定这两个引力源的距离比较远——至少在促成模型《73》-1中的中微子解体前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引力将它们吸引聚合在一起——那么这两个引力源就有可能促成中微子解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处于中微子表面的能量单位因其相对于两个引力源以及中微子所含其他能量的位置不同,受到两个引力源实际施予的引力作用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我们假定要分析上方引力源对中微子处于不同位置的能量单位产生的实际引力作用——这里分别选取面向上方引力源的一个能量单位与背向上方引力源的一个能量单位进行分析,于是有下图《73》-2:

《73》-2

从上图《73》-2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微子面向上方引力源的能量单位——紫色能量单位直接受到上方引力源的引力作用,而背向上方引力源的能量单位——蓝色能量单位在受到上方引力源的引力作用之前,上方引力源施予的引力作用会经过一次紫色能量单位并受到该能量单位所具有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削弱。

——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我们分析下方引力源对蓝、紫两个能量的引力作用时会发现,面向下方引力源的能量单位——蓝色能量单位直接受到下方引力源的引力作用,而背向下方引力源的能量单位——紫色能量单位在受到下方引力源的引力作用之前,下方引力源施予的引力作用会经过一次蓝色能量单位并受到该能量单位所具有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削弱。

综上,中微子不同位置的能量单位受面向自己与背向自己的引力源的引力强度之差为:

((单个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强度x源质数量)x能量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单个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强度)

在上计算式中最后的“-单个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强度”源于中微子本身所含的源质核心对两个能量单位施予的源质引力。虽然中微子自身所含的源质核心对其周围的能量单位施予的源质引力及其起到的引力锚定作用有吸引这些能量的“趋势”,但由于在该模型中两个引力源的引力强度被假定为了趋于无限,故而即便有中微子的源质核心释放的源质引力产生的引力作用实际上只有杯水车薪。

结果上来看中微子所具有的十二个能量单位会因其处于不同位置而分别受到两个引力源不同的引力强度的影响,如果该能量单位受到上方引力源实际作用的引力效果更强它就会往上移动,同理受到下方引力源实际作用的引力效果更强它就会向下下移动,最终会致使中微子所含能量单位被两个引力源吸走导致中微子被拆分,而这就是中微子的拆解情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模型《73》-1中,两个强引力源对应指代的是中子星或者黑洞类的引力强度极大的天体级别的物理实体,处于这种物理实体周围即便是中微子这样的稳定物理单位也可能受到拆解,但是——很明显地我们生活着的宇宙并不是所有物理环境都处于这种中子星或者黑洞附近的强引力作用环境之中,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微子并不会受到实质上的“拆解”它们最多在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作用下偶尔受到点略强的引力作用,使得中微子所含的基本物理单位彼此之间短暂地失去互相接触的情况、其体积略微增大、能量单位之间也有了一定的相对位移与重组空间,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微子所含能量单位就有可能能在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并进行重组,由此实现三个大类的中微子彼此之间互相转化,而这就是“中微子震荡”了。

从物理结构而言,一般来说第一大类的中微子物理结构自身最为稳定,但可能会在外源源质引力场的作用下向第二大类及第三大类的中微子转化,第三大类的中微子结构稳定性肯定是最低的,第二大类次之,从物理结构而言,第三大类的中微子与第二大类的中微子之间的互相直接转化可能比较困难,它们要是想要相互转化应该都要先转变为第一大类的中微子——以此为跳板再进行转化,然后,嗯,应该就这么多了吧,想起来再补充。

嗯·······

以上。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73):“中微子专题(8)——中微子物理性质与中微子震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