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内容集合
包括写好了但没发出去的内容、一些感想、思考、还有其他杂乱…… 【未回复的内容】 我不是程序员,你也不必用“您”称呼我,我也……算是普通人吧,只是了解一些粗浅的表面信息,想得比较多吧,但是做的很少,正因为想得过多、做得过少,我现在算是有问题的(作为人对于社会而言)。 至于很有道法自然那味……你倒是提醒我了,我现在的思想有一部分最开始就是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不过我并没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道家思想,只是抽取了几个在现实生活比较常见的,呃,象征?比如阴阳、顺其自然、无为……而我对道家思想其实了解的也不多,不然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极端了,最开始类似于道家的思想,我只是用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无限的,但是肉体受限,于是我主攻精神,于是表现为想多做少,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提升和环境的变化,我也……唉,客观上无望了,不再期望,也无绝望,作为人天生受限,但是限制也算是一种保护,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现在觉得,作为人还是得想人该想的事,做人该做的事,我现在就是一个不想当人但还算是个人的人。 很多时候想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就比如“虚假世界论”,如果一个学生突然了解并理解了这个想法,而他本身就厌恶学习,甚至感到压抑和痛苦,那么他就很可能产生一个逻辑自洽的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反正世界都可能是假的,还学个鬼”,甚至更进一步,“反正世界都可能是假的,活着有什么意义”……有些时候是真是假并不重要,自己相信、甚至自以为(欺骗)自己相信就够了。当然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虚假世界论”只是一个导火线,就算没有它,还有其它导火线,但这肯定也是一种风险,就像邪教、传销等一样。 乱想,想太多,就很容易找到很多“导火线”,如果其中有一根与自己相连,再有足够的火源(压力等)将它点燃,那么就会,“轰”的一声爆炸…… 而且任何思维、想法等都会占用精力,作为人,没必要太追求思维上“套娃”,追求高人一等,甚至希望掌控别人,这样活着也累,也容易失控,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不一样,适当、适度、适合自己就行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层人往往与高思维能力相关,低层人往往与低思维能力相关…… 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想太多和不思考都是极端,虽然有时候正是极端才能将有限的资源超负荷达到超常的高度……但对人而言,有所想有所不想,把握好分寸,适合自己才比较适合活着的状态吧。 我的一些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控制情绪有些优势,能够有效抑制激烈情绪,避免失控,以及相对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角度看待世界,不过可能会带有失去动力、自信、自尊、丧失热情的副作用,但是一切都是自己所想,就比如有些人懂得扬长避短,在极度悲伤痛苦中用“时间总会过去”“人类渺小”来调整自己,平时生活中又以“珍惜当下、自己就是世界、过好自己的生活”作为指导。 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祝你过得开心吧。 【感想】 ①现实是抽象的规则,而具体的规则都是人定的,是脆弱的,很多东西不是简单的理念可以概括的……认同并相信一个理念可能会帮助你开拓思维,但也存在风险,先入为主、思维固化的风险,此外信仰越坚定,崩塌时越痛苦;同时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壮大背后是隐藏着不少信息的,从宏观层面来讲:时代背景,社会(群体)映射,从个体层面来讲:这个理论能够带来的作用……人可是有目的性的,只不过全面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过于复杂,很多东西往往被另一些东西所掩盖,表像之下隐藏着本质 ,本质之下隐藏着更深的本质,所以,唉,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还有很多东西别全信,更别盲信,要有自己的经历、理解、和判断,世界上没有真理,只有在一个时间点一定条件下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当然一个人的所处环境越稳定,思维与环境越契合越稳固越好,至于为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与落后社会斗争的先驱是值得我尊敬的,但他们大部分的结局并不好,而我尊敬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对我有利,其他人呢?这就得问自己了…… 你更倾向于当合群者,还是离群者呢?是从众,还是自主?团体可以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上的资源和稳定的环境,但也可能带领你走向僵化和腐朽,甚至灭亡;自主可以发挥自己的意志,创造未来,但受限于自我的局限和资源的匮乏,成功的少部分人靠努力和运气,大部分平庸,甚至……世界中的人从诞生到消亡,不停的波动,表现出各种倾向、发展和变化,看似自主,又仿佛一切早已注定,就像设定好的程序(基础【出身】),无论中间输入什么信息(环境信息),限定(寿命一定),都会结束(死亡),输出一个结果(一生),这个结果可能对系统(社会)存在益处,于是被记录,用于优化其他程程序,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其他的结果是模型演化过程中的劣质数据被淘汰,少部分病毒作为反面教材予以备案,值得一提的是,系统没有主观意识,主观性在于程序员(人类社会上层领导),但是当系统被建立后,它就不在受程序员决定,而是受世界规则决定,系统是程序员利用世界规则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是规则的利用者,应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认知,以免遭受反噬……好了,不扯了,反正我对自己和世界也懒得有所谓了,躺平摆烂,填充体验,早日挂机……人……唉…… 社会的人员构成(社会风气)是由我们每个人共同决定的,恶会一直存在,善也同样,善恶的定义和标准是从人性本源延申出来的,人不灭,善恶不灭,但是善占优势,还是恶占优势,就的看人类自己怎么发展了。呵呵,一个恶劣的社会风气的诞生,每个人都脱不了关系,只不过程度不同。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呵呵,但都是依附于世界的,呵呵,乐观来说是,自主个体,客观来说是,意识体,悲观点就是可怜的寄生虫。 我的性格比较压抑和极端,把我的思想当个笑话看就行,适合自己、切合世界的思想才利于作为人生活。 ②在一定时间段,人的心灵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总会希望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平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比如做完一个对自己而言负反馈大于正反馈的事(例如作业、而且个人对学习没有建立积极的正反馈【自我提升、求知欲等】,更多的是觉得枯燥、被动、甚至厌恶),那么个体就会希望做些对自己而言正反馈大于负反馈的事(例如玩),嗯……我前面可能说的不准确,“每个人(或许不是)总会希望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平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而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正反馈,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能做什么事情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正负反馈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些人能心安理得的玩(强正反馈),有些人 身在玩 心却觉得自己堕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正负反馈相冲);还有些人觉得玩(比如玩游戏)完全没有意义、而且还会耗费自己的精力,他们更倾向于做其它的事(比如学习求知、发展自己),对于他们而言玩游戏就是一个强负反馈的事(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其它),而学习是一个强正反馈的事(可能是因为自己能从此感觉到自我的提升、价值的延展、对自己的人生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权……) 呃……不过我写这个感想主要想表达的不是这个观点,而是另一个…… 当一个人在一定时间段整体感受表现为一个负反馈时,个体就可能出现一个失衡状态,通俗点说就是补偿理论,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自己觉得”应有的收获,某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通过满足其它方面(欲望、兴趣、本能……)来平衡自己,但这个“满足”很容易“过度”甚至造成个体的崩溃,比较常见的就是压力太大(负反馈过多)导致的食欲等欲望增加或者其它情绪的爆发,通过这样一些方法去发泄、调整,用于中和负反馈。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具体的烦恼,但总感觉自己有些喘不过气,这可能是因为整体感受呈现为负反馈,但是一个时间段所经历的事情是很多的,大脑不可能准确清楚的记得每件事,但是你对每件事情的感觉可能都记录在潜意识当中,单论其中的一件小事其实没什么,比如有件小东西掉了、向别人说话却被忽视、今天突然下雨衣服都湿了……但当多个较弱的负反馈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能引起个体清晰感知的负反馈。 面对负反馈,一味的寻找方法去产生正反馈、中和负反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整体事态的恶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精力都放在产生正反馈上,用于制约负反馈的精力就会减少,最后负反馈往往就会滋生状大,而人能获得的正反馈是存在上限的,甚至现在大部分人获得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接下来会怎样,就自己思考吧。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解决负反馈,甚至把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具体方法基本就两种,改变自己所处环境、调整自己的认知,至于到底要怎么做,还是要看自己、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