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越来越贵,小企业该不该搞自动化?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难招人,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进厂,工人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给不少企业带来困扰。
广东一家生产电饭煲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在用工方面的投入一年比一年高,普通平均工资比去年提高了一千元左右,车间生产和技术岗还是难找到合适的人;
江苏一家电子厂月薪8000元招来的工人,刚到岗就被隔壁电子厂以月薪1万抢走了;
今年春季,广州多个制衣村数千名老板拿着招工牌和样衣排长龙,等着被工人“挑选”;
随着国内疫情缓和,出口量增加,亚洲各大港口运输繁忙,青岛三四十家航运物流企业集中招人......
国家统计局曾对我国九万多家工厂进行调研,其中有44%左右的工厂认为“招工难”是目前企业经营、工厂运营的“第一”大难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全国招聘大于求职的100个职业中,用人缺口首次突破100万。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招工难,新进“招工难排行榜”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国内工厂招工难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中小微企业招工比大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难,制造业招工比服务业难。
小企业本身就利润率低,员工工资成本提高了,又会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如何破解?不少人说:应该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作业,这样就不怕招工难了!
这个方法到底可行吗?

在某品牌的无人水饺工厂,机器人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劳动,从和面、放馅再到捏水饺,完全由自动化流水线完成,24小时不停歇。以前需要200个工人协作完成的产量,现在只需要不到20个人就可以。
近期印度、越南陷入第二波疫情,当地纺织工厂大面积停工,来自欧美的大量订单回流到中国,国内纺织企业订单火爆,不少企业满负荷运营;同时,企业也出现抢购、储备原材料的高潮,促使纺织原材料一路上涨。由于人工生产效率偏低,广东东莞一家纺织企业今年引进一体成型机器,节省了人力成本最高的缝合环节,生产效率比之前提高50%左右,而且降低了综合成本。
看来引进自动化设备的确能够解决一线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能有老板会说:我现在厂子本身效益就不是很好,每年利润不高,而且自动化设备动辄几百上千万,我们小企业哪里有钱去买啊?搞自动化,是美的、格力、富士康这些大企业的事情,和我关系不大。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迫切需要提升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力劳动成本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才能跟上制造业发展的大潮流。另外,随着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下游客户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工厂,难以保障产品品质的稳定,也难以满足大批量订单的高效生产和交付,会逐步被市场淘汰掉。

近些年,很多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完成设备升级、技术改造等:
河北省设立工业技改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延伸,对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达到1000万元;
江苏设立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包括技术改造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辽宁省财政2021年安排30亿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陕西省设立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推动企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升级改造;
浙江永康3年累计兑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奖励资金超2亿元,惠及当地339家企业;
厦门市去年有172家企业的181个项目获得12364万元技改奖励资金,485家企业的514个项目获得29530万元技改补助资金......
有了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企业不用花费太多钱就能实现设备升级,提升行业竞争水平,如果你想了解当地产业政策,可以在线咨询企知道项目申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