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阅后谈
梗概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1]。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1]。
阅后谈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极限拉扯[2]
不难看出,这本书将极致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浪漫主义体现在艾玛对爱情和物质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而艾玛所遇到的一切又是基于极致的现实主义:嫁给平庸愚蠢的丈夫、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做一名平平无奇的家庭主妇。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这个矛盾体(paradox)是任何时代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福楼拜也是,他曾说
““我的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你们现在看到的,紧缩的上身、沉甸甸的屁股,生来就是为了伏案写作的人;另一个喜欢游荡的,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游荡者并且迷恋着充满变化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曾沉溺于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又为自己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而感到悲哀?
“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我们无能实现自己的野心,因此感到疲惫、悲哀、愤怒、顾影自怜、失望......但是否有人去评估野心的重量?
心肝太大,即为贪欲。
对物质的贪欲,叫“虚荣”;对爱情的贪欲,叫“恋爱脑”。
说难听点,这些痛苦的情绪都是你自找的,因为你贪,你想要更多;但你偏偏不甘心,你觉得你可以、你应该获得它们,你不肯放手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贪而不得,便化为空虚折磨自己。在空虚的折磨下,人就会被逼着走上不归路。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孤注一掷》
因此,艾玛才会一再痛苦,却又一再沉沦,明知做他人的情妇不道德,没有好下场,还一错再错。最后不仅被情人抛弃,还被骗取高利贷,债台高筑。
那如何吸取女主的教训,并坦然面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课题呢?
笔者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取得平衡,即你的实力要配上你的野心。
你要有梦想,时代是螺旋式进步的,安于现状只会被时代抛弃。你能做梦,但要做力所能及的梦。你要基于现实定位自己,坦然承认自己的实力在哪个层级。
在现实生活带来落差感时,不要怨天尤人,应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想象中那么厉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实力与经济,就踏踏实实过相匹配的生活。梦想中的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去挣!
而面对问题,人有两种态度——逃避和直面问题
逃避问题的人“太闲”,太闲就会胡思乱想&内耗。痛苦、无助、顾影自怜。和包法利夫人一样逃避问题、陷入精神内耗,并不能解决问题。
直面问题,是找到冲突的原因,对自身的愿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出调节。
《飘》里的斯嘉丽,家境富裕,少女怀春,在家破人亡的时候还不是只允许花短暂的时间痛苦,然后靠自己扛起了这个家,最后成为独立自信的富婆~
方法论:
1,下次在痛苦、无助、顾影自怜的时候,先终止内耗
2,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想要的会不会太多了或者不切实际?
我如何进一步提升我的实力?
3,勇于断舍离
4,赶快去做自我提升的事情
情绪价值不应是女性人生的最高追求[2][3]
言情小说窄化了女性对激情的想象。自小艾玛就受尽庸俗言情小说的熏陶,认为女性人生的高光是享受“爱情”给予的浪漫,并将“爱情”等同于“激情”,只有在爱情中才能获得生活的激情。明明获得心仪之人,却空虚痛苦。明明是美娇娘,却落得情夫厌烦的下场。明明情夫承认“爱过”,却不愿施舍穷困潦倒的情妇一笔钱,甚至在她的葬礼睡得香甜。
这再一次给“恋爱脑”的女人一记响亮的巴掌:爱情是不是人生的至高追求?爱情真的是万能的吗?爱情真的永远是新鲜刺激的模式吗?
庸俗的言情小说是男权时代的产物。女人只需依附有权有钱、呼风唤雨的霸道总裁,就能过上人人称羡、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中:爱情或许能救人于水火,但不要对爱人在“解决问题”上抱有比自己更高的期待。爱情也会腻,甚至会厌倦对方。即使有了爱情,生活都不可避免走向平淡。
爱情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情绪价值不应该是女性人生的最高追求。女性的价值应该与全人类一致,那就是不断突破自我,在社会分工中有自己的一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女性应是独立、自由、自尊、自信的,正如单身男性,单身女性也有工作、挣钱、为社会奉献的权利和能力,在其中女性也能找到激情。
爱情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且正向的恋爱关系不应是“寄生关系”,而是灵魂独立,但又互相激励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爱情是为自我成长服务的。
正如《简爱》,简的灵魂是独立、自由、自尊的,生活的主导权在她自己;她知道罗切斯特有妻子后,毅然离开他,更是启示女性在恋爱上的独立与自尊。这一点正恰恰吸引着罗切斯特。
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能实现自我成长。
女性的视野,不能只限于爱情。
海王的千层套路[4]
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情节——恋爱脑VS海王;爱情小白们一定要稳住自己,避免识人不淑、上当受骗!
特此引用知乎答主青萍之末的梗概,笔者的批注将用括号备注出:
艾玛的第一任情夫罗尔多夫是个34岁的情场老手,他对艾玛的征服充满了套路,但艾玛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被人操纵。
第一步,罗尔多夫向艾玛倾诉,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缺乏关爱,始终找不到心意相通的爱人。而事实上艾玛但凡上点心,也能够去打听出罗尔多夫的底细。
(笔者认为,这些海王下手会选定合适的猎物:自己感兴趣、经济地位弱势、没工作或者很闲的女性;这些猎物有时间风花雪月,而且很容易受到强者引诱;其次,这些海王会用超高的共情能力,打造“知音”人设)
第二步,欲擒故纵,在有了一次促膝长谈以后,罗尔多夫故意一个多月不来看艾玛。把艾玛晾着,故意让她着急,然后一出现就说自己病了,博取同情。就这样很轻易的让艾玛投入自己的怀抱。
(笔者认为,“玩失踪”是感情热络起来后的下一步手段,会让另一半体会到失去的滋味。人都是对轻易获得的东西视如草芥,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在猜测之际,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情绪成本,这又会让人不甘心。失而复得,会更让另一半离不开玩失踪者。
此外,还有一个情节是海王带女主骑马,去了森林,最后确定心意。我觉得这一步也是骗子常用的——用陌生、微恐的环境激发女性的无助感,更能引起女性对另一半的依赖感;此外,在这种环境另一半非常被动,很多想法、事情都是由骗子主导;因此偏僻的地方最好是一群人一起去,不是很熟的男女最好不要贸然单独相处,尤其是去“猎物”不熟悉的地方)
第三步:罗尔多夫对艾玛逐渐失去新鲜感,但艾玛却从未能察觉出来,总以为罗尔多夫对她生死不离。即使在罗尔多夫失约,在约定的私奔日期到来之前写了一封绝笔信,艾玛也没能醒悟过来自己只是被玩弄了而已,而只是伤心,认为是自己的家庭让罗尔多夫退却了,一病不起。然而事实上罗尔多夫在打她主意的第一天就在考虑将来如何将她甩掉。
笔者认为,造成女性“恋爱脑”悲剧的原因是女性对恋爱模式的误读——男性与女性有着不同的恋爱需求:
《包法利夫人》呈现的是:男性的需求是恋爱的激情和虚荣心,女性的需求是恋爱的情感支撑;男性在恋爱模式中是偏理性的,会权衡利弊;女性在恋爱中的模式是偏感性的,情绪较为波动。若男性的激情不被满足,厌倦另一半,失去了经营爱情的耐心,而另一半又是恋爱脑,就很容易被男性践踏,刷新其尊严的下限,女性只想满足另一半的无理要求以获得所需的对方的情感价值;长此以往女性就会变得廉价。
当然,这本书不能代表所有人,而书中呈现的也不是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展现处在这段畸形关系中情夫和情妇的心路历程。价值在于提示我们,情绪价值不能依赖于另一半,情绪由我们主宰。其次,爱情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不是单靠一方的无下限包容与付出;爱情保鲜的秘诀应该是双方共同进步,在彼此身上发现新的闪光点。再者,遇到不尊重自己、践踏自己的另一半,一定要及时止损,大胆离开!对于这种人,他的爽点就是自己被践踏,我们一定要自尊自爱,离这种自私的变态远点!
最后,欢迎大家共同交流这本书!如有偏激和片面的看法,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读经典,可以医愚。
Reference
[1]摘自百度百科
[2]感谢Up主小说家Puckio的部分写作素材
[3]感谢Up主杜素娟聊文学的部分写作素材
[4]感谢知乎答主青萍之末的写作素材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82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