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摄影Pro」打破瓶颈!摄影创作逻辑揭秘!摄影语言到底是什么?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一个可能的摄影理论》约翰·彼得·伯杰

大纲:摄影行为,照片属性,逻辑之网。
1️⃣摄影行为(拍摄,被拍,观看):摄影师根据自己的内在感受和经验,做出选择,赋予照片意义。摄影行为两大派系(《窗与镜》):窗户派(旁观)镜子派(共情)
被拍者:在得知自己被拍摄时,会因为紧张而做出某种表演行为。
观看者:受媒体的刻意引导,往往无法体验到真实。
以上三者的矛盾关系,为摄影提供了多样的解读关系。南戈丁和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因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而具有创新性。
2️⃣照片属性(语境,表面,内核)
01:26
语境:照片的存在离不开语境,就如科学,社会档案,媒体转播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三者的语境完全不同,而照片的传播基于这样的复杂性,程新皓的作品《一条河流的生命》,便将以上三种结合了起来,做到了三位一体。

表面(文献性):基于真实性和摄影本身的可复制性,照片意味着“信任”,因此照片也往往赋予照片真实性。
内核:照相机是艺术家给客观事物赋予主管意义的工具。生活是线性的,照片则是线的切片,好的切片有完整的逻辑线索,甚至有照片内容的多重内容的相互解读。(杰夫·沃尔)
02:59
隐喻符号:摄影中的符号所指向的所指并不绑定。这些符号往往指向宏大的社会叙事或者私人的情感。
3️⃣逻辑之网:线性或非线性。(库里肖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