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少女革命 欧蒂娜与尼采

2020-02-23 13:24 作者:冰果小袋鼠  | 我要投稿

总论

少女革命欧蒂娜为1995年上映,由几原邦彦监督,jc社制作的动画。上映之初在日本轰动一时。但是由于画风较古老,年代较早,并没有赶上国内互联网热潮,在中国知名度相当低。还因其内容晦涩,看完之后大部分人会觉得不知所云,以至于现在这部作品被冠以“冷番”的名号,所能看到的对于这部作品的解析少之又少。拜此所赐,我能够在这部作品里发现一些他人似乎没有发现的新东西。于是有了动笔写下来的想法。

现在网上对于本片的解读大部分还仅限于女权与同性恋。我并不能说这种解读不正确,不过既然几原邦彦亲口承认这部作品“并不是表达女权主义”,那么它一定有其他的理解方式。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与尼采思想有着相当程度上的联系。

我曾在网上看过不少对于某些动画作品进行所谓“哲学分析”的作品,类似于“斯多格学派与EVA中渚薰”之类。在我看来生搬硬套的成分居多。实际上很多作品本身就并不适合作这种分析,因为作者压根就没有想要读者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解。再举EVA的例子,这部作品的制作过程就属于走一步看一部的类型,在事前并没有进行规划。庵野秀明在采访中也透露出并不想人们对于这部作品做太多的解读。这类作品仅当艺术去欣赏就可以了,过度解读反而会伤害作品本身的美感。

但少女革命并非如此。片中有着各种暗喻,有些暗喻在我看来已经近乎于明示了。我相信只要你对尼采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就一定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系。大家也不必担心这篇文章会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一来尼采及其以后的哲学本身就相当富有诗意,二来我也并没有想对本作进行“解读”。文章名为“欧蒂娜与尼采”,而并不是“用尼采解读欧蒂娜”。我仅想在尼采哲学与本作之间建立联系,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读者第二次观看本作时会有更好的观感。

本文适合观看过本作,但对欧洲思想史并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由于本人并未受过相关专业学习,对于哲学的了解属于入门中的入门。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外的尼采著作我也只是通过牛津通识读本进行过粗浅的了解。如有错漏大家尽情指出。除尼采之外,本文还会涉及到叔本华及海德格尔等与尼采有密切关系并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动画方面也不仅限于少女革命本作,还会涉及几原邦彦的其他作品(回转企鹅罐,百合熊岚,皿三昧)。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动画TV版学生会篇,黑蔷薇篇以及凤晓生篇,剧场版也会在最后有所涉及。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更多的魅力。

学生会篇

1.王子与上帝

这是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在某个地方有位失去了父亲母亲,而陷入深深悲伤的公主,就在这位公主面前,出现了一位骑着白马四处旅行的王子,威风凛凛的身影、温柔的笑容,王子用蔷薇的芬芳怀抱着公6主,并且悄悄地拭去了她的眼泪,“独自一人忍受深刻哀伤的幼小的你,希望你即使在长大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要失去这份坚强与高尚。这个就作为今日的回忆吧”,“我们还能再相见吧?”,“这枚戒指或许会指引你到我所在之处吧”,王子所赠送的戒指应该是订婚戒指吧,虽然这是件好事,可是公主太过憧憬王子了,因此决定自己也要来当王子,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这个在片头反复出现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相当熟悉了。这个故事不仅贯穿全剧,为整部作品提供线索,也暗示着作品的核心。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蒂娜来到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王子”。这个王子从始至终并没有正式出场,不过王子的名字却被反复提及:“迪奥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个拉丁语单词“dios”,意为“神”“上帝”。这便是一个近乎于明示的暗示,片中所说的王子其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

由于我们受到无神论教育,或许对上帝一词并没有好感。不过上帝并非完全是愚昧与迷信的产物。在西方人眼里,他是“绝对真理”“最高价值”的代名词。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等,都信仰着一个非人格化的上帝。虽说现今教会已经基本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及东方儒教文化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道德。

2.安西与弱者

有了最高价值,就会有依据最高价值来进行的价值判断。如同有了一套标准答案,就可以对考生的答案对错进行判断并打分。道德正是这样一套价值判断。欧洲中世纪会判断你是否能做到生活清苦,中国古代会判断你是否能做到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并不要小看道德的作用,我们的法律就来源于道德。迄今为止,道德仍然在维持着我们的社会。更重要的是,道德也为个人提供了人生价值以及其实现方法。大多数时候,道德都与上帝一同,成为哲学家们称颂赞扬的对象,直至尼采的出现。

尼采认为道德来源于强者与弱者之间。任何时代与国家都有强者与弱者,不管是奴隶与奴隶主,地主与农奴,富人与穷人。不过有些时候,强者与弱者的地位会发生颠倒。最富有影响力的一次颠倒发生在“轴心时代”,即欧洲古希腊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的东西方几乎同时的产生了一批极富影响力的思想家,建立起了基督教与儒教道德。而也正是这些道德使得世界政治发生了变化,按马克思理论来说,就是由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我们的道德,就会发现对于弱者的同情是其核心内容,这就是“奴隶的道德”。基督教中穷人上天堂,富人下地狱。儒教则更加明显,周代礼教中“儒”指的是一类地位低下,但掌握祭祀知识的官员。“儒”字的本身就有“弱小”的含义。如今也是一样,你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同时你也就占据了道德高位。如果你学过法律,你将会对这一点感触更深。法律探讨的大部分情况,都是找到天平中弱小的一方,并保护这一方。生成权效力高,就给它一个较短的除斥期间;请求权效力弱,就给它一个较长的诉讼时效。举一个更加浅显的例子,我们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你见过成年男子保护法么?

回到作品。安西就在扮演这样一个“弱者”的角色。不管是柔弱的性格,还是作品前期几乎每集都会挨的一巴掌,作者将”安西是弱者“这一印象深深植入观众的脑海中。实际上作品中的黑皮肤角色都极富隐喻性,并非是实际的人物。安西就是”弱者“一形象的代名词(这个角色还有更丰富的含义,我会在后面说明)。而“姬宫”的姓氏则暗示她是“公主”(姬在日语中为公主的意思)。王子与公主的关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的暗喻,这两者是支配与被支配,拯救与被拯救,甚至之“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实际上人们并不讨厌作奴隶,相反,做奴隶是一件相当受欢迎的事情。我曾记得小时候非常喜欢生病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不用上学,更多的是因为能够受到他人的同情。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也很喜欢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供人代入,例如残障人士,校园暴力受害者等等。再到现实中的田园女权与倚老卖老等道德绑架,“弱者”一直是一个让人颇为着迷的角色。如果再深一步,女性对于男性的“爱情”是否也是这种“奴隶对主人”感情的延申?而同性恋就是在这场主奴游戏中扮演“不正确”角色的人?我知道这种说法非常政治不正确。但这既能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性受虐狂等现实问题,也能解释作品中王子与公主的关系问题与树璃学姐的问题。

每次欧蒂娜在拔出安西胸中的宝剑之时,安西的台词都是“隐藏在我体内的迪奥斯(上帝)的力量啊,回应我的主人,现身吧。”表明她蕴藏着道德与上帝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蔷薇公主成为了众人抢夺的目标。每一集中围绕争夺蔷薇公主的决斗,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循环。奴隶主的位置在不断更替,而更替的方法简单粗暴—暴力。这也是本作名称中“革命”二字的第一层含义。谁强谁弱并非一成不变,曾经的弱者经过革命就会成为强者,并建立起新的袒护弱者的道德。然而强者连同其道德一起会压迫新的弱者,下一场革命正在酝酿。这就是历史的循环。

“屠龙的少年自身会成为巨龙,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尼采

然而无论争夺结果如何,弱者都会永远存在。不如说只要“道德”依然存在,强者与弱者的主奴关系就不会结束。尼采认为这就是道德是无用且虚伪的证据,并基于这点想要找出道德的替代品。我知道道德问题实际上相当复杂,远不是主奴道德说所能概括。道德是现代社会的根基,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道德完全推翻。但是不得不说,主奴道德说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们发现道德如同上帝一样,都并非绝对稳固可靠的东西。尼采的怀疑,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道路。

3.关于女权

我们应当承认,女权是一个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与困难的问题。“中华田园女权”,这个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学说”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情况。田园女权着将女性包装成受害者,从而博取男人同情,然而这种同情并不能使得真正的女权得到推进。因为纵观历史,上述的同情其实从未缺席。回想一下泰坦尼克号,这个事件发生的20世纪初,女性地位远不如今天。而船上的男人将生存机会让给女人的原因,正是这样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大家设想一下,在女权观念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如果发生当年泰坦尼克号类似的事故,男性把救援艇让给女性的情况反而很难发生。

时至今日女性地位的提升,重要原因是脑力劳动渐渐代替体力劳动,而女性在脑力上与男人并无差别。可以这样说,女权来自女性自己的奋斗,而不来自男性的同情。有一些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作纲领,这确实是一条正道。但不得不否认,女性在身体力量上确实不及男人,而她们还要承受怀孕的困难以及未被消除干净的歧视。女性是弱者这一事实虽会改善,但很难消失。女权问题想要得到完全解决,人们要么抛弃肉体,要么抛弃道德。而这两种在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在我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少女革命就算仅从女权角度来看,也是一部无可替代的杰作,它相当深刻的洞察了女权的历史根本以及前景。本作第一部分相对易于理解,对于熟悉黑格尔史观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不过之后的问题会更加深入而复杂,限于篇幅与能力,我也并没有信心完全将我理解的部分传达给大家。当然,深入也是本作魅力所在。如果以少女革命为契机,让大家深入了解欧洲思想史,就能够使得大家的世界观得到全面的改变。

黑蔷薇篇

1.   马宫与理性

说实话,第一次看黑蔷薇篇的时候我几乎一头雾水。直到后来翻看查拉以及网上讨论的时候才找到一点头绪。这一篇章相当模糊,以下仅仅是我现阶段所能做出的理解。

入手点为熏干(有版本译为米奇)这一角色。从学生会篇与黑蔷薇篇之间的总集篇中可以看到,作品中的每一次决斗都代表一种品质,而熏干所对应的正是“理性”。不仅如此,“树干”这个名字以及蓝色的头发,都给人沉着与理性的印象。如果大家还记得,最早去见御影草时的正是熏干。而欧蒂娜最早听说御影草时的讲座,也是通过熏干之口。说明这一章的核心是对于理性与科学的反思。

哲学中的“理性”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理性并不相同。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康德认识论部分:物自体经过我们的感官收集为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变为理性认识。这里的“理性”便指的是将感性认识加工后所形成的普遍性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断运用理性的话,就可以达到(或者接近)绝对真理。讲到这里大家就应当能发现,“理性”与“上帝”关系密切。古罗马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结合,认为理性由上帝赋予,人们利用理性认识真理(上帝)。后世的斯宾诺莎更是如此,他认为我们通过理性所认识到的自然规律正是上帝本身。但文艺复兴以后,理性便受到了怀疑。随着英国经验主义(培根)的壮大,神学与哲学(形而上学)被注重实践的科学日拱一卒。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的中学理科老师才能先告诉学生“科学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问”,再从讲台下面把实验器材抬上来。然而,科学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科学主义者进行实验的目的仍然是得到普遍性真理。中学教师做演示实验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们记住黑板上的公式。就算是最纯粹的经验主义者,都不会放弃对于“纯正的真理”的追求。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换一个说法就类似于“世间万物都在‘名为理性的上帝’的统治之下”。这句当年极具宗教色彩的话语,今天却被用来赞颂科学主义。也正因此,这句话被列为了“被误用的名言”之一。但是大家进一步反思:这句话真的被“误用”了么?也许这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回到剧情,“马宫”这个名字其实相当有趣。“马”自然指的白马王子,与“姬宫”的公主对应。而王子便是上帝与理性。那么“御影草时想要让马宫代替姬宫”,其实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思想家想要用理性找到新的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参考《查拉》第二部第三十七章,“无垢的知识”一章。尼采口中的“无垢的认识者”有可能是在隐喻纯粹理性主义者,也就是说御影草时可能就是“无垢的认识者”。尼采还将其斥为“夜游神”“贪婪者(或译为好色者)”“撒谎者”,并强调他是“男性”,这都与御影草时的特点接近。

更加确凿的证据是“讲座”的内容:一间忏悔室,人们在里面反思与忏悔。草时说:“深入,再深入一点”,墙上的画由蝴蝶变为蛹,幼虫,最后变为叶子。这既让人想到基督教的忏悔过程,也让人想到科学探索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究竟是什么战胜了基督教的上帝呢?是科学的良知和理性的无垢。而它们正是从基督教道德本身、愈益严谨的诚实理念以及基督教良心的忏悔中被改变过来并升华而成的,可谓不惜代价。

————尼采,《道德的谱系》

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战胜了基督教神学,是思想的一次启蒙。但是,尼采告诉我们,现代科学不过是变了形的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道德对于现代科学的“理智良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实证主义对“事实”的要求与基督教对“灵魂”,“上帝”,“天国”的信仰都是源于同一种诚实。

————朱彦明,《尼采对科学的价值重估》

 

科学就是基督教……相信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不过如果对思想史进行深入学习的话,就会发现,现代科学的奠基人就是一群相当虔诚的上帝信徒:心物二元论的笛卡尔,机械唯物论的牛顿,微积分的莱布尼茨,日心说的哥白尼,甚至被教会烧死的布鲁诺……几原邦彦对于理性并没有像尼采一样持完全的否定态度。熏干就是一个很可爱的理性主义者,并且他与欧蒂娜非常亲近。这其实表明不管是尼采还是几原,探索真理的路途上都少不了理性的帮助。

二十世纪以后,就连数学——理性的化身,也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发现,使得当时数学家普遍迷信的终极目标:“数学解释一切”,终于成为了泡影。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不仅证明了“名为数学的上帝不可能创造出一块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还暗示了数学本身就与真理无关,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后世人们发现的混沌效应更是让人看到了理性的边缘。量子理论与相对论的发现,也让“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成为了一句笑话。

科学仍然是进步的,它为我们展现了古人所无法想象的广阔世界。但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并不能帮助我们探索真理更深处。如果我们迷信科学等于真理,那么科学就与宗教就并无差别。理性经常使我们看到幻象,不管是熏干眼中妹妹的琴技还是草时眼中的马宫。最震撼的一幕就是黑蔷薇篇的最结尾,凤晓生揭示了马宫其实就是姬宫。至于草时的理想,终究仅仅是幻象而已。他以为能对世界进行彻底的革命,但实际上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决斗者,是历史的一环罢了。在我们看来伟大的科学革命,于思想家们看来,不过是从一种旧的假象走向了一种新的假象。至于真理,还埋藏在人类所无法企及的远方。(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福柯的谱系学)

对草时做出最终否定的并非是欧蒂娜,而是凤晓生的一通电话。真实思想史也同样如此,第一个对于理性做出公开否定的并非是尼采,而是叔本华。他不仅否定了理性,还带来了新的认识工具。这个工具将带领我们走向真理的更深处。

2.   戏剧与诗

话剧是几原邦彦的一大特色,以至于一提到“几原风”,人们就会想到戏剧感的布景,夸张的人物动作,以及“毫不真实”的战斗场景。不仅少女革命如此,几原之后的作品也给人强烈的艺术冲击(有兴趣可以去了解有关于布莱希特的戏剧渐离等艺术知识)。不过“戏剧”在少革中的存在感远大于其他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戏剧部二人组每集一段的小剧场。它活拨有趣,却又暗示剧情走向,点出情节关键,并引导观众对于作品本身作出解读。可以说这对活宝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而戏剧不仅仅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也是思想家的宠儿。

戏剧与诗,它们和说理不同,是模糊而又感性的。叔本华之前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形而上学)是一种理性的学科,甚至认为哲学是理性的极致,所以他们的哲学著作几乎都是说理。但叔本华却开创了以诗作为哲学思想载体的先河。尼采继承其思想,写出了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那时的尼采不仅崇拜叔本华,还对戏剧作家瓦格纳充满憧憬,以至于《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几乎一小半都是对于瓦格纳的赞颂。瓦格纳最富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尼伯龙根的指环》,改编自德国齐格飞的英雄传说。这个经典的英雄屠龙故事颇有历史渊源及影响力:基督教中的圣乔治屠龙,北欧神话的齐格鲁德,都可以算是齐格飞的同源神话。而这个故事还成为了现代游戏及通俗文学的经典模板:邪恶巨龙掳走公主,帅气的王子屠龙并将公主救回,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相信每一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类似的童话,而这童话将会对孩童长大后产生影响。

古希腊人重视戏剧,并将戏剧视为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崇尚理性主义的柏拉图否定了这种“不理性”的戏剧。而在尼采看来,这正是人类走向歧途的开始。尼采重新提高戏剧与诗的地位,并用酒神狄俄倪索斯来为这种文化命名。这就是著名的酒神文化。

借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如果把人类的认知过程比作一场战斗的话,第一个冲上去打前锋的,正是诗人与艺术家。他们探索的是“刚刚向人类敞明的真理领域”。之后就是思想家,他们是“给诗作注解的人”。再之后才是科学,他们探索的是“已经向人类敞明的真理领域”。科学的工作是实打实的,繁重的。他们证实真理,确保其正确性。而艺术则是“超出了正确性继续朝着真理迈进的人”。诗人游走在人类已知世界的尽头,将未经雕琢的,最新鲜炙热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使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失足落入疯狂的深渊。二十世纪以后的哲学家更偏向诗人。尼采《悲剧的诞生》之后的作品都以诗这一表现形式写出。尼采本身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

我认为所有的虚荣者都是好演员:他们表演,并且要人们观看他们,——他们的全部精神都寓于这种意志。

他们表演自己,他们发明自己;我喜欢他们在近处观看生命,——这能医好忧郁症。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少女革命》也是一首诗,一部戏剧,而并不是一篇学术论文。我们要对这部动画进行一种赏析,而并不是一种冰冷的解读。而赏析本身就并不是“理性中立客观”的。说实话,我认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去追求绝对的“理中客”。

回到剧情:大家还是否记得这样一个小剧场:演员A扮演了一个卖taiya的摊贩,而taiya是什么没人知道。这玩意看影子长得像轮胎,发音taiya也近似于日语中轮胎的发音。演员B则扮演了一个买菜的家庭主妇,她在完全不知道taiya是什么的情况下就买下了它,还准备回家烧着吃……这段剧情让我猜测,taiya是不是就是模糊的诗。诗作追求主观,然而过于主观的语言却无法用于交流。Taiya在之后还反复出现,说明这是一个相当核心的意向。并且轮胎这种东西,不正是要装到汽车上的么?

再最后一篇凤晓生篇中,欧蒂娜的对手会乘坐凤晓生得的汽车进入决斗广场。而决斗所用的剑也不在来自外界,而来自决斗者自身。我们仅用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进行战斗。汽车有着性隐喻,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但或许它也是诗意的象征。欧蒂娜与安息乘坐着的电梯或许也有着类似的隐喻。人们省略过走路的辛苦,换以车辆与电梯代步,像不像诗性让人跨过理性的思想过程。诗与性也有着相当程度上的联系,因为这两者都是一种“边缘体验”:人们依靠着“车辆”奔驰在世界的尽头,体验着理性与日常所无法带来的强烈感受。决斗进行至高潮时,所有的车辆都朝向天空,将车灯的光柱打向居住着永恒的城堡,王子顺着光柱降临到欧蒂娜身上。这一切如同梦境般的,非理性的疯狂场景,将我们推向了剧情的最高潮。从这里开始,铺垫刚刚完成。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人类最终极的敌人——凤晓生。少女革命的故事终于拉起了帷幕。

凤晓生篇

1.   凤晓生与虚无主义

凤晓生是谁?作品中的凤晓生已经将自己名字的来历告诉了我们。“晓生”这个名字来自于金星,在犹太教中是“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由lux(光,所有格 lucis)和 ferre(带来)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阿,你何竟从天坠落。

————旧约以赛亚书(Isa)14:12

上面这句话最早是描述巴比伦的国王的,后代神学家将其附会到路西法上。不过这句话表明了路西法的特点:曾经崇高,之后堕落。虚无主义正是这样一种东西。

虚无主义是什么?

答曰:至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尼采,《权力意志》

“上帝死了”,这句人人听过的名言最早出现在康德的道德理性批判之中,之后又被黑格尔引用,最终在尼采口中为人知晓。而上帝退出世界之后留下的空洞,正是由虚无主义填满的。如果尼采生活的时代是上帝刚刚死去的世界,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已被虚无主义统治的世界。王子仅出场于幻象及回忆之中,说明这个校园正是隐喻上帝已死的世界。而代上帝统治这个世界的,正是虚无主义的他在化身,凤晓生。最后一集中的“王子根本不存在”,更是印证了他的身份。

“上帝死了”这句话包含着以下断言:这种虚无展开自身。“虚无”再次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不在场。“虚无主义”,“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就要来到了。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收录于《林中路》


虚无主义代替上帝的步伐如今也正在进行。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能够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上帝所代表的理性,道德,约束,传统等等不断地被我们质疑,而虚无所统领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则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正如同片中的凤晓生一样,虚无主义非常受欢迎。也正是于此,无数人前赴后继的成为了他的信徒。这在剧中表现为凤晓生把几乎所有角色无论男女都上了一遍。就连欧蒂娜也着了道。当然,以前的我也是。

看看现在的世界政治,英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对于个人自由以及“言论自由”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望。看看现在的人们的价值观中,“实用主义”成为了人们的信条。看到一个新鲜事物之后,人们几乎只关心“这玩意有什么用”。最后的“宇宙虚无主义”则在我们的文学艺术领域不断壮大。”人类很渺小”“宇宙很辽阔”“人生无意义”成为了很多艺术作品的核心。古典名著红楼梦,近代的鲁迅,现代通俗文学里的“三体”“龙族”,姜文的电影,动画作品则有fate zero,瑞克与莫蒂……这些作品都并非是小众作品,反而红极一时。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与“外星人”其实背后代表着人类地位的下降。就连近年来被引用的最多的神话也是极其悲观主义的北欧神话。最有意思的是,人们最初接触哲学时,最先接触的也是叔本华,而叔本华正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与悲观主义者。人们会认为虚无与痛苦是高级而有深度的,而乐观却是肤浅的。人们对于克苏鲁神话的喜爱更说明了这一点。在我看来,克苏鲁神话的核心精神正是对于“宇宙虚无主义”最贴切的阐释。

在我看来,世界最为慈悲之处,是人类无法将自身的思维内容相互关联。我们栖身在一个波澜不惊的无知岛屿上,处于一片浩瀚无尽的黑色汪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为此远航。迄今为止,各门自然学科的纵深发展尚未对世界酿成灾祸;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孤立学科的只是最终会拼凑整合为一体,并将开辟出一番关于现实世界的恐怖景象,人类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到那时,我们要么是被逼得发了疯,要么是逃跑,逃离光明,逃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去寻求和平与安全。

————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的呼唤》


无知的人们将虚无主义视为真理与新的上帝,就像凤晓生未婚妻的母亲一样。但如果你像欧蒂娜一样继续深入,撕破了虚无主义华美的外表,会发现他是无底的深渊。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称其为“最可怕的客人”的原因。相信我,人们不能从无希望中得救,无希望只会带来痛苦。虚无主义的尽头,只能是毁灭主义:生活没有意义,人们只能在棺材里等待死亡。动画中安西所在的棺材,正是虚无主义本身。

2.   七实的蛋与永恒轮回

本作大部分角色皮肤白皙,看起来是东亚人或者欧美人。只有安西与凤晓生皮肤黝黑,额头上有红点,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印度人。印度文化对于欧洲近代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第一个引入印度文化到欧洲思想界的,正是叔本华。

一提到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我们就不能绕开叔本华。不论是他的前人还是后人,对于虚无主义都多多少少提出这一套应对方法。而叔本华不同,他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以至于叔本华几乎成为了虚无主义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凤晓生就是叔本华的化身,这两者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处。

如果说西方的世界观是一条直线的话,东方的世界观就是圆环。上帝七天创造世界,最后审判日降临,世界毁灭。人们出生洗礼,结婚生子,最终死亡进入天堂。而东方人的灵魂在不断投胎转世之中,不论是个人灵魂还是人类历史,都在经历这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轮回之中。而轮回正是虚无的象征,因为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在转圈的话,说明我们做的事情都没有意义。相信看过“命运石之门”“魔法少女小圆”之类作品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剧情中的轮回的过程总是让人无比痛苦。

“七实的蛋”这一集令人印象深刻。“蛋”可以是少女对于初潮的青涩感受,也是对于永恒轮回的隐喻(回忆一下学生会在电梯里叨叨的那一段话……)。片中的蛋虽说并没有说明是谁的,但几原却用暗线埋下了这样一个故事:猴子琪琪临近暮年重生成了一个蛋,安西让他把蛋交给一只叫nanami的母鸡来孵蛋,结果阴差阳错地到了七实(发音为nanami)的床上。最终七实孵出了新的琪琪。(所以说这是一个jojo不断重生与DIO相爱相杀的故事……)安西的话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印度轮回转生的新理解:生育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种轮回呢?鉴于琪琪就是安西的化身,这段话既暗示了琪琪孵蛋重生,也暗示了安西自己的轮回。正如第一部分所说,安西与凤晓生就是历史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却扮演相似角色的人。他们在不断循环的历史中反复出现,正好对应了他们的印度人形象。

永恒轮回这一概念由尼采提出,而尼采也对印度轮回说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永恒轮回就是我们经历的相似的日常。人们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朝暮春秋,过着不断重复却没什么意义的日子。所以说,无尽轮回并不一定是轮回与重复本身,它更多的是对于无意义的人生的哀叹。而安西,正是承受永恒轮回的我们。我们可以联想《魔法少女小圆》的剧情:两部作品虽都以“粉白配色”角色(欧蒂娜与小圆)为主要视角进行叙述,但是“黑紫配色”角色(安西与小焰)才是无尽轮回的亲历者,也是作者进行自我代入的角色。安西是承受永恒轮回的我们。我们蜷缩于上帝或虚无的脚下成为他们的奴隶。

3.   决斗者们与过去者们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少女革命》的主线剧情:校园隐喻为世界,学生就是民众。而学生会就是人类的思想界,里面的决斗者就是各种各样的哲学家与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与思想者们统领着普通民众。决斗者(哲学家)们怀着对于“永恒”与“上帝”的向往踏入校园与学生会,期望找到解释世界的永恒真理。而安西就是“我们自己”。决斗的过程可以看作我们在进行哲学学习时的思辨过程。我们被各种前人的思想所支配,何尝不像是成为他们的奴隶?

所有的决斗者(包括欧蒂娜),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沉浸于回忆之中。智者们察觉到了虚无的可怕,所以说他们转而寻求上帝的庇护,希望意义与美好重新回到人间。正如前面引用的洛夫克拉夫特的话:逃离光明,逃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去寻求和平与安全。既然智慧会带来虚无,那么我们就重新拾起愚蠢;既然上帝死了,那我们就回到上帝还活着的过去。这是大部分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康德提倡的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孔子的“复周礼”,我们更熟悉的《魔法少女小圆》以及作为魔圆蓝本的《浮士德》,还有上世纪的德国电影《大都会》,日本国民童话《银河铁道之夜》,都是这样一种回归宗教的解决方案。

说到已死的上帝,其实作品中有一个人物与上帝直接对应——桐生冬芽。在西园寺荚一的回忆中其实给出了足够明显的暗示:当年把欧蒂娜从棺材中救出的正是桐生冬芽,在剧场版中几原更是将冬芽救出欧蒂娜这一点明示了出来。冬芽不仅是欧蒂娜回忆中的王子大人,还是七实回忆中的情人哥哥,更是西园寺回忆中的永恒的友情。也正是如今的冬芽招来了凤晓生的车子,代替凤晓生发出信件。

大家还记得凤晓生篇中关于七实的剧情么?七实一直憧憬着哥哥,希望有一天能与他结合,甚至将这个理想视为自己的生存意义。虽说她自知实现这个理想困难重重,甚至做好了不能完成的心理准备。但她从未因此感到难受。真正让她崩溃的是:他看见了凤晓生与安西这对兄妹在沙发上干的事。而大家想想:兄妹结合,不正是七实一直憧憬的么……妹妹眼中的兄妹情,正如同熏干回忆中妹妹的琴色,如同树璃学姐回忆中美丽的枝织,如同fate zero中切嗣的正义理想。真正的虚无,并不是彼岸难以达到,无法达到或者已经消逝于历史之中,而是彼岸与救赎本身就是虚无的。已死的上帝也许根本不存在于过去,他自始至终是个幻像,正如同凤晓生所说:“王子根本就不存在。”更准确点说,上帝是否曾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借用福柯的理论:历史没有真相,我们所认识的历史仅仅是理性造成的幻象。

历史没有真相,只是残存一个道理。

————马未都(我怀疑马未都读过福柯……)

欧蒂娜在见凤晓生之前,冬芽与荚一对欧蒂娜发起了最后一场决斗,似乎也是为了保护欧蒂娜。冬芽不想让欧蒂娜在直面虚无主义时遭受痛苦,让她回归自己的怀中,回归宗教。不过欧蒂娜仍然选择了直面真相,毅然走向了凤晓生的面前。

上帝是如何死亡的?正如戏剧部所演的那样,“安西将上帝藏了起来”,暗喻正是“我们自己杀死了上帝”。

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忍的凶手?曾经是这世界上最神圣,最万能的他已经倒在了我的刀下——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125节,标题为“疯子”

我们为什么要杀死上帝?这个问题(在我的知识储备里)没有固定答案。作品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同情上帝,所以把他藏了起来”,这有可能是几原自己认为的答案。但戏剧的后半部分却相当明确了:我们葬送了上帝,手上染了鲜血,自然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道德正是漫天的飞剑。道德所带给我们的“罪恶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帝是一个美好的东西。他犹如太阳一样,永恒而温暖。他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之中相信光明与希望。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上帝是仅存于过去的虚假幻想。我们对于上帝的信仰,或许仅仅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如今统治我们的是名为虚无主义的巨龙。我们梦中的白马王子,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成为白马王子呢?

 

4.   欧蒂娜与尼采

尼采正是那个想成为王子的公主。

尼采就是欧蒂娜。

正如同欧蒂娜的“成为王子”的理想一样,尼采“成为上帝”的理想看上去几乎不可能,但这是我们仅存的道路了。尼采提出了他的道路:权力意志。

可能大家都和我一样,第一次看到“权力意志”的时候都有些排斥。不仅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更是因为“权力”这个词汇本身就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因为“权力”代表着对于力量的追求,而拥有力量就会站在道德的低位。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主要还是来自道德,而“权力意志”本身就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他为推翻道德与上帝而生。不过 “生命意志”与“自由意志”听起来就让人喜爱。其实这三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了解“权力意志”,就需要先了解其前身“生命意志”“自由意志”,以及前辈叔本华和后辈海德格尔。

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今天颇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一些我们今人看起来很“现代化”的观点。其中最富影响力的观点就是“生命意志”:意志就是人们的欲望。任何的心理都可以化成“食欲”与“性欲”,而人进化出这些心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生存下去。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大量的事情:叔本华受到了当时刚刚提出的达尔文演化论的影响,而这种思想又影响了后世的荣格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一切心理都化为性欲的表现,进化论又在二十世纪后期提出了“自私的基因”这种可怕的理论:人类就是基因为了生存下去而造出的机器。如果你是几原厨,你又会发现,这与《回转企鹅罐》中的“生存战略”又有联系。哥哥与弟弟的企鹅一个好吃一个好色,而只有妹妹的企鹅善良文静。但是妹妹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作品中给出的拯救妹妹方法正是牺牲掉哥哥们。

叔本华也是这样想的。人们每天为了欲望而奔波,欲望一旦停歇就会陷入忧郁。他认为,正因为生命意志(也就是欲望)带来罪恶(佛教中称为“业”),罪业为人们带来痛苦。只要人们抛弃欲望,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进入到无欲无求的状态,即佛家所说的“三昧”,人类才能得到涅槃。《回转企鹅罐》的灵感来源为《银河铁道之夜》。这两部作品给出的解决方法,都是这样一种极富宗教色彩的解决方法:牺牲自己,否定生命。

而尼采则是生命的讴歌者。“权力意志”正是“生命意志”的最终状态。几原最近一部作品《皿三昧》中所描述的“欲望”,大家完全可以理解为权力意志。作品中的三个主角,一个女装,一个同性恋,一个曾杀过人。这三者在传统基督教的观点中都是重罪(当然,最后一种放到今天也是重罪)。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正是由于亲情与爱情,也就是欲望。追求欲望让主角们背负罪恶,生活在自我谴责之中。剧情中的一稀也面对着与企鹅罐和银铁中相似的选择:是否要牺牲掉自己的欲望(尻子玉)?但是一稀却做出了与前两者不同的选择:他没有放弃欲望。欲望有什么不好?正如河童王子所说的一样“不要放手,欲望就是你的生命!”  这种欲望于上帝看来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罪恶。而对于我们来说,欲望正是生命的光辉与伟大,正是权力意志本身。

不管是梦想与希望,都已经被切割抛弃掉了。

欲望却不曾消失,如同孩童一般。

————皿三昧插曲歌词

 

5.蔷薇与自由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用海德格尔理论来解释的话:自由意志驱使我们顺应欲望去争取与奋斗,而虚无则让我们否定欲望。自由意志与虚无的矛盾让我们感到消沉的罪恶。(这也解释了抑郁症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无所事事的尼特族和老年人之中)基督教伦理也是这种痛苦的根源,因为伦理让我们沉浸于对于过去自我的审判。安西在凤晓生车上的痛苦呻吟的原因正是如此。

背刺

      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

————弗洛姆《逃避自由》

对于自由与未来的恐惧让我们退缩,这也许就是安西从背后将欧蒂娜刺倒的原因。不过正是这种痛苦之中彰显了自由意志,因为机器人并不会痛苦。而也只有面对未来,自由才会将我们指引向光明与快乐。

我们能够看到欧蒂娜的不平凡:正是她唤起了安西的自我与自由意志。她从来都没有让安西信仰自己,成为自己的新娘(奴隶),而是让她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尼采看来,上帝与虚无主义,其实并无差别,他都是我们信仰的“主人”而已。而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只有自己才能争取而来。只有安西向欧蒂娜伸出手之后,欧蒂娜才可以将安西拉出棺材。

欧蒂娜成功了么?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作品最后一集中,欧蒂娜倒在剑雨之下。校园恢复了往常的平静,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人们依旧沉浸于永恒轮回之中,做着与以前相似的事情。权力意志太过于稚嫩了,它并没有改变世界。

但是这部作品真的是一个悲剧结局么?并不是。我们无法拯救世界,但我们能拯救我们自己。棺材仅仅是棺材,只要你向往自由,就可以从中走出来。欧蒂娜并没有死亡,只要你有勇气去寻找她,你就可以与她再次相会。当安西向欧蒂娜伸出了自己的手时,她就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救赎。

尼采并不是圣人,他不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痛苦。正如“欧蒂娜”的名字含义为“花萼”一样,她仅仅是一辆车子,而坐在驾驶座上的,永远只能是你自己。车辆的钥匙始终在你的手中,如果你向往自由,她就能在你的驾驶下奔驰在世界的尽头。你需要的仅仅是撑开棺材盖的勇气。

    现在,我希望你们把查拉图斯特拉丢在一旁,去认识并寻找真正的自我,当你们找到了自我,当你们对查拉图斯特拉全面否定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的身旁。

    没错,我的兄弟,到那个时候,我会用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爱你们,我会用我的眼睛在熟悉的城邦寻找曾经的失落。

    终有一天,我会以伙伴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你们面前,你们也会成为大地与希望的种子,我愿意与你们一起为伟大的正午欢歌,我愿意第三次与你们挽手同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是艰深的思想或者是优美的艺术么?并不是。尼采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勇气。正如尼采所说:“超人正是能对一切说‘是‘的人。”

当虚假横行之时,你是否有勇气追求真实?

当发现自我的丑恶之后,你是否仍有勇气秉持自信?

当沉湎于过去可以得到安逸之时,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未来?

当经历无意义的日常之时,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永恒轮回?

当面对人类无法击败的巨龙之时,你是否有勇气抽出腰间的宝剑?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话,你就是未来的种子。请将这粒种子种在棺材之外的广阔大地上,让种子顶破果荚,生根发芽,抽出枝干,长成大树。而在树顶的花萼之上,将会开出那朵象征着自由的蔷薇。

结语

《少女革命》是我心中的无可替代的高峰,我对她的评价甚至高过所有其他艺术作品。她将人类思想史上最为瑰丽的一隅用最好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悲观主义流行的时代,我们能看到一部如此富有深度,却又如此昂扬向上的作品,真的是一种幸运。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触了少革,又有能力对她做出一定的理解。但少革的解读远非如此简单,作品中的每一集,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有着进一步理解的可能。比如枝织这个人物:在《查拉》中尼采将“嫉妒者”比作“蜘蛛”,似乎对应着“枝织”这个人物(限于日语水平,我也不知道蜘蛛与枝织有没有相似的发音)。又比如动画中反复出现的“少女的脚踝”,似乎也在《查拉》中与上帝相关联。

我不是恶魔,相反,在恶魔的面前,我在用我的言语为上帝申辩。……我对充满了神性的舞曲并没有丝毫的敌意,我也很喜欢少女们晶莹的脚踝。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3章,舞曲

限于时间与能力,我在此仅仅是提供一个思路与框架。希望读到这里的大家能够与我一同学习,一同对于这部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我也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让你有所触动。希望你能像作品中的安西一样,走出房间,追求自己的幸福。




少女革命 欧蒂娜与尼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