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壁虎是五毒之一的一些讨论
笔者先翻看了史志诚主编的《世界毒物全史》第九册第371页中对中国五毒文化的论述,发现写的过于浅显,其信息量较少,也没有提到为何壁虎没有毒性却存在于五毒的队列当中。
通过互联网搜索,从b站、微博、知乎等地方搜集了许多关于壁虎有毒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均没有给出来源文献,笔者推测这些说法长时间以民间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罗列如下:
1.壁虎能让女子绝育。(壁虎为何能和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和守宫砂又有什么关系?)
2.壁虎的尿液,入眼瞎、入耳聋,滴到身上肉会溃烂,吃过壁虎爬过的东西会中毒死亡。(壁虎排尿酸,怎么会有尿液?)
3.“蛇咬灾,狗咬呆,壁虎咬了做棺材”(壁虎没有毒,古人会不会是将壁虎认为成了巨蜥/蝾螈?)
4.守宫(即壁虎)极淫,喜水,每遇水辙交。其精含剧毒,人食之后,会化为脓水。(搜索到的网站并没有提到这句话的来源书目)
5.壁虎断尾再生,于是古人认为壁虎会一种邪恶的法术,通过这种法术将其他动物的尾巴安到自己的身上,而且壁虎的断尾还会钻到小孩的耳朵里(笔者河北人,当地确实有这样的说法)。
以下是笔者做的一些考证——
关于壁虎名称的考证:
《本草纲目》中的鳞部中提到了守宫,又名壁虎、蝎虎、壁宫、蝘蜒。古人称之为蝎虎,因为古人认为这种动物会吃蝎子,“虎”可能是在形容其狩猎时的凶猛。《抱朴子》中提到蜈蚣见蛇,“能以气禁之,蛇即死矣”或许五毒中存在蜈蚣克蛇,守宫克蝎子等环环相克的说法。
据《说文》的说法“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壁上走的叫蝘蜒,草里的才叫蜥蜴。《本草纲目》中提到的守宫“小有毒”,并且说其可以入药,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蜘蛛不是五毒的一员,蟾蜍、蛇、守宫、蜈蚣、蝎子均可以入药,但是蜘蛛不能入药。所谓蜘蛛替代壁虎成为五毒的一员,或许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
《本草纲目》的注释中提到南朝陶弘景的看法:“蜓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而蜥蜴亦名守宫,殊难分别。”唐代药学家苏恭整理《唐本草》时提到了“蜓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饲朱点妇人,谬说也。”《本草纲目》的注释后面又提到——时珍曰︰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笔者推测是由于其常在屋壁活动,民间又有给捕食者其名为“某虎”的习俗,所以管蚊虫的捕食者叫做“壁虎”,并赋予其守护宫(大型房屋)的美好含义,所以叫“守宫”。由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提到了:“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说明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子宫”的说法,所以“守宫”也可以被解释为“守护子宫”的意思,遂于女性生殖挂钩。
关于五毒中的壁虎是不是其他物种的考证:
《春秋考异邮》云︰守宫食虿,土胜水也。点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华《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别有术,今不在泽中者谓之蜥蜴,楚人谓之蝾螈。蝾螈是有毒的,蝾螈尾巴的腺体里能产生河豚毒素,该毒对肠道有刺激作用,且经吸收后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麻痹死亡。但是这种毒只有食用才会发作。蝾螈的食物主要是水中微生物,但其并不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在中原也不一定常见。《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过这样的故事:夏天,一家的女人晚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洗澡,旁边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孩子口渴,就拿给他们喝了。谁知道一会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盆里的水变成又浑又腥的。所以才有“守宫极淫,喜水,每遇水辙交。其精剧毒,人食之化为脓水”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是我并没有在原书中找到这段文字(可能是检索方法不对)。蝾螈泡水或许可能有毒,但是其活动能力不强,不应该是罪魁祸首。
《本草纲目》中还提到了蛤蚧,也称蛤蟹、仙蟾。[志说]蛤蚧生于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最惜其尾,见人取之,多自啮断其尾而去。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时珍说]按《段公路北户录》中说:其头部如蟾蜍,背部呈绿色,上有黄斑点,如古锦纹,长尺许,尾短,其声最大,多居木窍间,亦守宫、蜥蜴之类也。[斅说]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蛤蚧确实有断尾逃生的习性,现代医学也表明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蛤蚧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并且蛤蚧身上也有红斑,可能与所谓的“脐红香”有关。所谓“脐红香”在中医中是一味上等药材,能解毒,尤其是对民间的”五毒”很有作用。笔者认为这种东西应该是守宫爪子上的寄生虫(类似蜱虫或者螨虫),笔者经常在水木清华捉壁虎,许多成体壁虎身上都有红点。所以五毒中的壁虎很有可能是蛤蚧,壁虎和蛤蚧长得也很像,容易混淆。
时珍曰︰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容州、交州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帻,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啮人不可疗。《岭南异物志》言︰其首随十二时变色,见者主有喜庆。《博物志》言︰在阴多缃绿,日中变易。或青或绿,或丹或黄,或红或赤。《北户录》言不能变十二色,但黄、褐、青故得易名及点臂成志者,恐是此物。若寻常守宫,既不堪点臂,亦未有螫人至死者也。在中国有分部,且符合特征的,笔者认为李时珍说的是变色树蜥,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避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