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巧与方志的深度和力度
信息、技巧与方志的深度和力度*
王照伦
缺乏信息的资料是空洞浅薄的资料,未经雕琢的资料是苍白无力的资料,利用这类资料为媒介物去记述入志事物的方志,其深度和力度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新编地方志的本质要求它是一种信息密集、且有一定读者群的地情文献。入志资料处理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和编者队伍的日见成熟,应当而且也能够使新志书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已出版的新志书在深度和力度上不能叫人满意。出现记述力度不够、深度不足的状况,纠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方志的信息量不够,二是记述技巧不足。人们看志书,一方面是想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想得到美的享受。如何满足方志读者的这种双重需要,是新志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如何提高新编地方志的深度和力度问题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志界同仁。
一、信息量来自对资料的驾驭能力
一部纵贯千年、横涉百科的新编地方志,必然要以丰厚的资料作基础。虽然志界存在着新方志科学属性多说并存的局面,但方志的资料性是各家之言都不予以否认的,之所以如此,愚以为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因此,编者特别是志书主编,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是被资料所淹没乱编一通,还是按照志书对资料的处理原则驱动资料构筑一座有机的地情信息大厦,成为衡量志书深度状况的重要尺度。修志过程,说白了就是对入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入志资料所含地情信息的处理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所以,能否对入志资料所含信息进行有效地处理,是志书有无深度的充分必要条件。我在修志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对入志资料进行集、筛、补、筑系列加工,方能使新志书成为一种高度信息密集的载体,其深度必然会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程度。
1.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多么高明的志书编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为基础,是不会编出高质量的志书来的。因此,占有资料的多少,是志书分量的关键之所在。在资料搜集过程中,不要漫无边际地去找资料,而应根据志书初稿篇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届新志编修之初,由于我们对如何去征集资料心中无数,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所志时空内的资料,不管是有用无用,亦不论信息量大小,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经过实践发现真正有用的资料没有多少,做了不少劳而无功的事情。面对辛辛苦苦搞来的这么一些无多大用处的资料,个别志书编者没有从根本上考虑资料征集方式上有问题,仍看作是资料太少的缘故,于是,有的同仁认为应先将所志区域内的资料穷尽而后才能动手撰志稿。这一问题,正如我在《谈地方志的信息化》(载《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一文所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且不说境内资料的佚失和散落难以使之穷尽,退一万步说,即使能够将境内所有资料尽数网罗到手,你有那么多地方贮存,有处理这么多资料的手段吗?”所以,不少志办组建数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能动手写志稿,原因就在于对征集资料的认识有误。经过多年的实践,志界在战胜了许多困难和失误后,找到了一条事半功倍的路子。那就是根据志书初拟纲目,按图索骥,需要什么资料就征集什么资料。
2.筛。对征集来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筛选,是志书编纂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决定了入志资料信息量的多少,进而反映出志书是否有深度。这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浓缩提纯、加工以利使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剔除不含信息或信息量极小的空资料。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借鉴。一是把征集来的资料搞一个长编,在长编中除去空资料。二是各位分工撰稿的编辑在志书编写过程中视具体情况予以取舍,舍弃空资料。
然后是消灭伪资料。判断资料的信息量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确认资料真假的工作难度则相当大。我在修志实践中认识到,不进行艰苦细致地考证,不可能将志稿中的伪资料剔除。我们在《平邑县志》稿编写过程中就发现有些部门征集的资料与历史事实不符,经考证认为有误。反映建国前平邑县物价状况的资料说:由于县内交通闭塞,土货不出、洋货不入,物价基本稳定。根据当地在清末民国初期土匪四起,人民起义不断,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国军、共军、日军拉锯式地争夺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国民政府军的重点进攻区域,我们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清末到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和匪患不断,当地物价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在巨匪刘贵棠横行鲁南时,平邑是刘匪的老巢,因贩盐商贩怕劫和地方政府勾结不法盐商囤积居奇导致盐价飞涨,虽东去不远即为大海,境内多数百姓却望盐兴叹。在《平邑县志》总纂阶段,我们又发现“科技带头户”是个估计数、“陈昭伦传”中的部分内容纯属子虚乌有。因此,剔除空、伪资料的工作贯穿于资料征集、初稿编写、志书总纂的全过程,是增强志书对入志事物记述深度的重要步骤。因为如果志书中的资料都是富有地情信息的真资料,方志反映的地方情况必然是深刻的或者说是很有深度的。
3.补。通过对入志资料的梳理,和在志稿编写、总纂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断线缺项问题,将这些续断线补缺项的资料尽可能地补充齐全,把推向社会的志书的断、缺问题降低到最底限度,是提高志书记述深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在修志实践中感到,对于缺的资料而言,从总体上说,清末、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资料缺口较大。从门类上说,志书政治部类的资料也很缺,这个缺和上面所说的缺性质不同,前面的缺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佚失和当事人、知情人亡故而很难挖掘,这个缺主要是由于不少编者怕风险而故意舍弃了大量现有的资料,使得志书的政治部类成为一个缺乏深度的门类。从专志内部说,缺入志事物间联系、缺表现入志事物本质、缺体现入志事物因果的资料。这一问题在全志的各个门类都存在,在志书的经济部类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多数志书编者对所志区域内的经济问题缺乏了解之故。因此,新志书编者在下大力气挖掘历史资料的同时,要解放思想,敢于触及当地社会中深层次的问题,还要努力去熟悉入志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提供具有较大深度的志书精品。
另外,由于志书结构设计不周,会造成已收集到手的资料无法记入志书。这就需要在补充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志书的篇章结构作些调整。
4.筑。大家都知道,资料本身并不直接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把含有丰富信息的资料进行科学地分类和组合,才能使之构筑事物的整体,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就像有了合格的建筑材料不一定建成安全、美观、适用的建筑物一样,入志资料的使用状况决定着志书的深度和力度。因此,只有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资料科学地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强化记述深度。
在这里,志书编者不仅要在修志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入志资料,而且应在初稿编写、志书总纂过程中注意资料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把奉献给读者的每一部志书编成从内容到结构上都很有深度的优秀文化产品。
二、技巧能强化对事物的科学记述
把详实可靠的资料编成一部高水平的志书,编者应当对如何去记事物进行深入地探讨。记述不当,不论是信息量多么密集的资料都不会产生力度感。因此,如何去记入志事物是新编地方志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志书有无力度的重要标志。各类事物在地情中的分量不同,在记述上也应有所区别。对一个具体的入志事物而言,是直书还是曲笔,是详记还是略记,是全方位记述还是从一个侧面去写,是褒还是贬,志书编者应胸中有数。只有用高超的技巧去处理入志事物,才能提高对入志事物记述的科学性,进而使记述的力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在《论志书记述事物的“五性”》(载《方志编纂备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中概括为志书记述事物应有“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和可读性”。入志事物如都具备了这“五性”,就可以使方志对事物记述的力度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总之,强化方志对事物记述的力度和深度,必须对高信息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地编排和对入志事物作恰倒好处地记述。资料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是志书记述力度和深度赖以生存的条件。我确信,新编地方志在实现了信息量和记述技巧统一的同时,必然会达到对入志事物记述深度和力度的统一。
* 原载《海南史志》1996年第3期。《河北地方志》1997年第3期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