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漠北王朝史和地区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漠北地处传统中国北部,居于亚欧大陆东部,与西伯利亚接壤。自公元647年唐朝在漠北设立燕然都护府开始,漠北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朝以后,历代中国中央王朝时强时弱,和漠北地方的关系有梳有密,中央政府对漠北地方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漠北视为故土,行使对漠北的管辖。漠北王朝史和地区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不容置疑。
唐朝前期,薛延陀汗国控制漠北地区。629年,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为真珠毗伽可汗,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639年,薛延陀进犯唐朝控制的漠南地区,唐军兵分多路击败薛延陀汗国。646年,控制漠北地区的薛延陀被唐朝攻灭,唐朝统一漠北。647年,唐朝在漠北设立燕然都护府作为管理漠北地区的军政机构。663年,燕然都护府迁往回纥部聚居地,改名为瀚海都护府。669年,唐朝又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继续行使管辖漠北的职权。
唐朝对漠北地方的都护制管辖(647~757)
647年,漠北纳入唐朝版图。版图是户口版册和疆域地图的统称,某地纳入中国版图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当地居民纳入中国户口,二是指当地土地纳入中国疆域。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记载,「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虽然内属中央王朝的少数民族一般不直接编入户口,但是少数民族作为中国「贡赋版籍」的组成部分,在法律上始终是中国户口,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唐朝采用都护制管辖漠北地方。唐朝燕然都护府建置伊始,就统管漠北6府7州。其中6府是指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6都督府,7州是指皋兰、高阙、鸡田、榆溪、鸡鹿、蹄林、寘颜7州。648年,燕然都护府增管1府2州,分别是坚昆都督府、玄阙州、烛龙州。贞观二十三年迄永徽元年,又增置2府5州。其中2府是指新黎、狼山2都督府,5州是指以及浑河、溪弹、稽落、仙粤、浚稽5州。658年,安北都护府辖地增设3府1州,即阴山、大漠、玄池3都督府,及咽面1州。
截至658年,管辖漠北地区的安北都护府,共计下辖13府15州。上述13府15州皆任命各部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颁授玄金鱼符作为印信。唐朝应漠北各部首领的请求,委派文职人员赴漠北各府州充任长史、司马等副职,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公文工作人员。
漠北各部的首领承袭事务皆归属唐朝管辖。唐朝要求漠北各部首领承袭遵从父子继承制,取消容易带来部落纷争的叔侄继承法,并对不服从父子继承制的叛军予以讨伐。如漠北瀚海都督吐迷度去世后,唐朝平息了吐迷度侄子乌纥企图继承都督职位的叛乱,任命吐迷度的儿子婆闰为瀚海都督。婆闰死后,漠北又发生了婆闰侄子比栗毒企图继承都督职位的叛乱,唐朝平息叛乱后,便任命婆闰的儿子比栗为瀚海都督。唐朝还曾命令浑部首领汪让位于阿贪支,这一命令在浑部得以顺利执行,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叛乱。
唐朝对漠北实行军事统辖,唐朝安北都护府有权统领漠北各部军队。651年,瑶池都督率领10万叛军发动叛乱攻占北庭,唐朝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统领汉兵2万和漠北回纥部兵5万总计7万军队平定叛乱。656年,瑶池都督又发动叛乱进攻唐朝边境,唐朝诏将军程知节、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以及漠北回纥首领率兵抵抗,破瑶池都督于阴山。
690年,漠北建立统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后突厥汗国,漠北各部与唐朝的军事统属关系没有改变。716年,漠北回纥等部在唐朝统领下攻杀后突厥可汗。741年,唐朝派左羽林将军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742年,这三部在唐朝朔方节度使统领下出击后突厥可汗。744年,漠北建立统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回纥汗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度攻占长安和洛阳。756年,唐朝率领朔方、回纥和西域等军15万出征。在长安西,唐朝指挥回纥军消灭安史伏兵,杀敌6万收复长安。在河南,回纥军从背后袭击安史叛军,大获全胜收复洛阳。
唐朝对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先民聚居地域的管辖。648年,唐朝设立松漠都督府管辖契丹先民聚居地域。唐朝于713年设立渤海都督府,并于725年设立黑水都督府,行使对女真、满洲先民靺鞨聚居地域的管辖。791年,唐朝设立室韦都督府管辖蒙古先民室韦聚居地域。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先民的地域同中原一样完整纳入中国的版图,人口也同汉族一样整体成为中国的臣民。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的版图、中国的臣民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亦即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地域人口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这些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
辽朝对漠北地方的属部制管辖(939~1122)
辽朝是由耶律家族建立的代唐而起的中国中央王朝。
939年,辽太宗诏令北院和南院的三石烈户迁徙到乌古部屯田,漠北东部纳入辽朝版图。946年,辽朝任命漠北首领曷剌为本部夷离堇。971年,辽朝设立西北路招讨司管理漠北事务,并通过所领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对漠北实行军事统辖,漠北全境纳入辽朝版图。994年,辽朝在漠北设立阻卜都详稳司,任命萧挞凛为阻卜都详稳。此后,辽朝决定对漠北实行属部制管辖。
1004年,辽朝在漠北东部设立镇、防、维3州,700余户渤海、女真、汉人被迁徙到镇、防、维3州屯田。1011年,辽朝在漠北设立4府,即阻卜大王府、西阻卜大王府、北阻卜大王府、西北阻卜大王府。阻卜大王府下设置3司,即阻卜诸部节度使司、阻卜扎剌部节度使司、阻卜别部节度使司。1068年设立乌古敌烈统军司作为统辖漠北东部的机构。
辽朝对漠北实行军事统辖。辽朝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有权征用漠北各属部军队,不服从的属部则会被讨伐。1026年叛军来袭,漠北首领乌八在西北路招讨使萧惠的统辖下,参与了平叛战争。同年,西北路招讨使在讨伐回鹘阿萨兰部的战争中,征用了漠北各属部军队,并将贻误军期的漠北首领直剌斩首以肃军纪,表明西北路招讨使对漠北豪酋有生杀予夺之权。1049年,西北路招讨使率领漠北各属部来到贺兰山消灭3000西夏军队。辽朝无论是对内平叛,还是对外征战,漠北各属部在军事上都服从西北路招讨司的调遣。
金朝对漠北地方的封贡制管辖(1122~1192)
金朝是完颜家族建立的代辽而起的中国中央王朝。
金朝继承辽制,在漠北设立西北路招讨司。1122年,漠北首领谋葛失派遣他的儿子菹泥刮失向金朝纳贡。1125年,漠北乌古、敌烈二部归附金朝。1126年,谋葛失请求金朝授予他官印。1128年,漠北塔塔儿部向金朝献羊。1172年,靼革業向金朝纳贡。1175年,漠北乃蛮部首领撒里雅寅特斯带领康里首领孛古和30000人归附金朝,上缴之前西辽所赐予的官印,接受金朝的官印。漠北各部首领接受金朝的封号,定期纳贡、应调出征和守边。
金朝通过修筑界壕、兴建边堡、训练边军、设置榷场、册封首领的方式加强对漠北地方的管辖。第一,兴建边堡。1181年,金朝在漠北东部增建250个边堡。第二,训练边军。1182年,金朝诏令尚书省协助西北路招讨司,勒令各猛安谋克官督导部下习武。1186年,金朝诏令各猛安谋克官按时训练部下,如果出现松懈和超时,或者没有亲自监督,就要进行惩罚。第三,设置榷场。金朝通过贡市贸易控制漠北诸部的榷场有3处。临潢府庆州朔平、大同府庆州天山县、抚州柔远县均设有榷场。第四,册封首领。克烈部长汪罕、汪古部白厮波、蒙古部铁木真等都被金朝册封过官爵。
元朝对漠北地方的千户制管辖(1206~1368)
元朝是孛儿只斤家族建立的代金而起的中国中央王朝。
1206年,元太祖统一漠北建立蒙古汗国,按照十户、百户、千户把漠北各部编制组织起来。在出征乃蛮前,元太祖就整编过一次部众,在漠北划分了65个千户。1206年建国时,漠北地区扩编到95个千户和8个万户,其中8个万户是指博儿术、木华黎、豁儿赤、主儿扯歹、忽难、孛罗兀勒、不鲁罕、纳牙阿8个万户。到元太祖去世时,蒙古汗国的基本千户已经有129个。
1211年,蒙古汗国伐金入主中原,成为代金而起的中国中央王朝。1220年,元太祖建都于漠北哈剌和林城。1234年,蒙古攻灭金朝,实现了中原地区的完全统一。1237年,蒙古征服俄罗斯。1270年,蒙古调遣侍卫诸军戍守漠北屯田实边,派汉官刘好礼担任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往治漠北西北部,将该地区纳入朝廷直接管辖下。
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1272年,元朝在漠北地区设置和林转运司,加强了对漠北的管辖。1279年,元朝在崖山海战彻底消灭南宋割据势力,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1282年,元朝将和林转运司升格为和林宣慰司,管理政府所属军民和城郭、工局、仓库、屯田、驿站等事务。1289年,命伯颜以知枢密院事之职镇守漠北。1292年,忽必烈命甘麻剌出镇漠北。1293年,元军越唐努山脉,渡谦河,收复漠北西北部,屯兵戍守。1303年,和林屯田收粟九万馀石。1307年,元朝将和林宣慰司提升为和林行省。1312年,元朝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岭北行省下辖和宁路总管府以及称海宣慰司。
元朝还任命诸王、贵戚﹑功臣镇守漠北地区。诸王的封地,拖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按台山以东至怯绿连河上游,其东为封齐王、济南王、别里古台三家所部之地,按台山以西至也儿的石河仍属阳翟王。贵戚﹑功臣的封地,逊都思部千户领有色楞格河;八邻部万户领有额尔齐斯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延安王世袭领有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
在这里,有必要对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关于成吉思汗的论述作些分析。鲁迅先生把蒙古汗国入主中原说成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做了奴才」,这段话并不是对学术研究作什么结论,而是为当时抗日民族意识的动员服务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蒙古族自唐朝791年设立室韦都督府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蒙古汗国史是中国历史一部分。鲁迅先生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说成是中国人「做了奴才」,显然是把中国和汉族混为一谈,进而把中国历史自我窄化为汉族王朝史或汉族地区史,把少数民族王朝史和地区史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了。这种把国家和民族混为一谈,进而自我窄化祖国历史的想法是显然是不十分恰当的。
北元对漠北地方的万户制管辖(1368~1635)
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之后,退守大漠南北,形成了与明朝并存的北元政权。后来大漠南北逐渐形成7个大部,其中左翼4大部是察哈尔、科尔沁、喀尔喀和兀良哈;右翼3大部是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除喀尔喀和兀良哈2大部位于漠北外,其余的5大部均位于漠南。
1506年,达延汗统一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等部。1510年,达延汗攻打漠北右翼,右翼战败并率残部逃往青海,自此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将汗国政治中心置于今天中国的内蒙古一带,史称达延汗中兴。达延汗在大漠南北原来的7大部的基础上,在除了科尔沁部以外的6大部聚居区分设6个万户,由大汗领左翼3万户,驻帐于内蒙古察哈尔万户;分封济农领右翼3万户,驻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废除赛特等异宗领主,由11子分领诸部,作为世袭领地和属民。达延汗去世后,兀良哈万户反叛北元,兵败被并入喀尔喀万户。喀尔喀部成为近代漠北蒙古的主体。
北元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中央王朝元朝的接续,意图恢复大元一统,争夺中国正统权,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俺答汗自称大元国,将中原与漠北置于统一的五色四夷国家概念中,对大元一统念念不忘。达延汗的汗号达延甚至直接来源于大元一词。北元还以手握元朝传国玺而炫耀自己是比明朝更具正统性的中国王朝,让明朝大为苦恼。
明朝管理满洲先民建州女真聚居地域的机构,是建州卫、毛怜卫和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1403年,明朝设立建州卫,任命阿哈出为指挥使;1405年,明朝设立毛怜卫,任命把儿逊为指挥使;1410年,明朝设立建州左卫,任命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满族先民的地域同中原一样是中国的版图,人口也同汉族一样是中国的臣民。满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的版图、中国的臣民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亦即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地域人口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
清朝对漠北地方的军府制管辖(1733~1911)
清朝是爱新觉罗家族建立的代明而起的中国中央王朝。
1691年,清朝皇帝与漠北各部在多伦举行会盟。多伦会盟使清朝与漠北的隶属关系制度化,标志着漠北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清朝在多伦会盟中封策妄扎卜为亲王,并授予漠北各部首领汗、王、贝勒、贝子、公等称号,并大规模编户划地建旗,总数达到35旗。1696年,清朝再次征讨准噶尔汗,完全统一漠北。之后,清朝又一次大规模编户划地建旗,在原有35旗的基础上增建31旗,总数达到66旗。
1719年,清朝开始在漠北驻防军队,驻防军人包括汉族军人在内。1719年,清朝在库库车尔一带驻兵2000名,在鄂龙吉、噶顺、喀桃3处各驻兵1000名,在约洛园、乌兰乌虎尔渣图2处各驻兵500名,在库尔麦图驻兵300名。1724年,清朝命令满族军人2000名和蒙古族军人2000名在茂岱察罕廋尔、扎克拜达里克2处驻防,命令振武将军挑选5000名军人在阿尔泰山一带内驻扎。1734年,清朝命令汉族军人500名和原来驻扎在乌里雅苏台的军人1500名合为一营驻防漠北察罕廋尔城内。
1732年,清朝在漠北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和库伦办事大臣,统领漠北驻防清军,对漠北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下辖喀尔喀副将军府、杜尔伯特副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臣等管理漠北事务的军政机构。1724年,清朝设立喀尔喀左翼、喀尔喀中路、喀尔喀右翼3个副将军府统辖漠北喀尔喀部聚居区。1736年,清朝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作为管理阿尔泰山东西两麓、科布多一带的军政长官。1762年,杜尔伯特部归附清朝,清朝仿照喀尔喀副将军府制,在漠北杜尔伯特部聚居区设立杜尔伯特左翼、杜尔伯特右翼2个副将军府。
清朝是中国的王朝。1911年,张謇在《清帝逊位诏书》中指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族,是曰民族之统一。」自此,中华民国合法完整继承了清朝的领土和人口遗产,中华民国与清朝具备领土和人口同一性。基于领土和人口同一的国家同一性具有自然属性,辛亥革命仅仅是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清朝是中国的王朝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