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呼肠孤病毒——版纳病毒(BAV)
今天介绍的病毒是版纳病毒(Banna Virus,BAV)。这种病毒不仅仅是典型的希多娜病毒/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Seadornavirus),还是为数不多的蚊媒呼肠孤病毒。
简介


版纳病毒(BAV)是呼肠孤病毒家族的一种病毒,属于一种分节段、无包膜的双链RNA病毒。这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库蚊属蚊子的叮咬传播给人类,猪和牛也显示受到感染。感染的最常见症状是发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脑炎。目前还没有针对感染的特殊治疗方法,所以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直到免疫系统清除感染。
病毒学特征
版纳病毒(BAV)是一种小的(72 - 75nm),无包膜的双链RNA病毒,被二十面体蛋白质外壳包围。纤维蛋白从蛋白质外壳的表面向外延伸。BAV基因组长度约为1.95万碱基对,呈线性,分为12个部分,编码VP1-12基因。其中VP1-4和VP8-10是结构蛋白。VP4和VP9构成外层蛋白质外壳。涂层内部颗粒由VP1-3、VP8和VP10组成。VP7是一种蛋白激酶,VP1是一种RNA依赖的RNA聚合酶,VP3是一种加帽酶,VP12是一种dsRNA结合蛋白。
轮状病毒与BAV有许多共同的物理和遗传特征,表明这两种病毒之间有密切的遗传关系。不同BAV株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AV-Ch和BAV-In6969株在同一时间点(A和B)是两个单独的基因型,在所有鉴定的38株株中成为两个不同血清型(A和B)的原型种。
分布
版纳病毒分布在赤道至北纬42°之间,范围远远大于东南亚,所以说不要以为离西双版纳比较远就不会被版纳病毒找上麻烦。版纳病毒可以被3属10种蚊虫媒介携带,在多种复杂的气候地理条件存在,提示版纳病毒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极易在自然界形成稳定的循环圈。
版纳病毒感染
感染版纳病毒的患者可出现不规则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颈(项)硬、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脑炎。徐普庭等从发热伴有心率失常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液中也曾分离到版纳病毒;从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中查出版纳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存在4倍以上升高,由此推测版纳病毒还可能与心肌损害有关。感染版纳病毒的猪、牛等脊椎动物可出现消瘦、厌食、失明等症状。以上资料均显示,版纳病毒与人、畜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诊断
版纳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是非特异性的,类似于其他虫媒病毒脑炎,因此需要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版纳病毒是致病原因。TaqMa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可以检测版纳病毒的核酸,从样本中提取RNA链,将其逆转录为可检测的cDNA。以重组vp9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可用于鉴定血清中版纳病毒抗体和研究人群中版纳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