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REVIEW:《土壤生态艺术试验室》土壤世界的微观艺术与其结构形态

艺术家宋陈、人体生物医学沈宁博士、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老师共同科普土壤学科知识
《土壤生态艺术试验室》土壤世界的微观艺术与其结构形态
“土壤环境暴露组学与人体生态对谈"


“ 一个内在核心的移位,
遵从宇宙生态秩序的母体意识。”
“ 以土壤艺术探索如何重归土地的当代化记忆:
我们更加期待一个与土地自然的重续与链接,
而这些土壤艺术的创作经验其实是
探索如何重回归土地最珍贵的当代化记忆。”
—— 艺术家宋陈

—— “科普日”🌏 ——
| 2023年9月17日-18日 “科普日” |
全国科普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全国各级科协组织和系统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而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定在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双休日。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2003年6月29日,在《科普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份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围绕 “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壤日”、“中国土地日”,“世界环境日”、“815生态日”、“科普日”等世界重要生态环境日展开土壤文化、土壤艺术与土地自然心灵教育项目;目前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共包含约十一组项目版块:" 土壤教育文献展 "、《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 土壤生态艺术展 》、《 土壤生态宣言 》、《 大地疗愈 》、“ 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 ”、“ 土壤生态对谈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 土壤生态纪录片放映室 ” 、“土壤与食物艺术公教项目”等,“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推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美术馆与各重要艺术机构联合开展土壤公共艺术教育合作。“土壤生态艺术计划”于2018年由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先生共同发起.



| 上海新桥美术馆3号展厅 |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
—— 宋陈土壤生态艺术作品:
在微观显微镜之下,土壤世界的微观结构形态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微观土壤世界《土壤生态纪》宋陈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我们刚刚观看了美术馆一楼展厅《生态纪》土壤生态艺术展关于《土壤婴孩儿》和《行走的山水》这样两组作品,以及最初跟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老师碰撞出来的一些创作灵感;而我们第8个“世界土壤日”“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主题中心就是希望我们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大家实现一个“生态共创”,整个的公益传播使大家对土地自然的认知有一个更感性的心灵深化作用;在我跟生物医学博士沈宁老师探讨的关于人体的微观细胞,这些细胞在遇到了我们从土地与食物上传递过来的营养物质以及受污染的问题物质之后,人体细胞是如何在显微镜下产生的反应与排异反应,关于土壤与人体以及人体细胞周边的关系,沈宁博士对此有一个更深刻理性的专业理解。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谢谢宋老师,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艺术家也拿起了显微镜,我觉得这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国内,艺术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其实所有的科学家都是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也都是科学家,科学艺术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当我看到宋老师拿起了显微镜,我觉得非常之符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所以我就和宋老师分享了一些在各种情形之下显微镜下看到的一些细胞的形态,所以这也是宋老师后来这组“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作品创作的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来源,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些作品。

| 对谈现场: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
| 《土壤生态纪》上海新桥美术馆 |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微观土壤世界《土壤生态纪》宋陈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感谢沈宁博士,这里展示有一系列用“土壤”媒介创作表达我们人类的“微观身体世界”的当代艺术作品;因为人类身体也是一个物质的承载,而土地是我们整个人类生命体承载的能量核心,那么这个创作最初我是在表达女性的一个个生命细胞:人类细胞的“卵子”,因为土地它是“母性的”所以我创作的这组核心是最初始的“生命基因”,对于卵子的性状也是跟沈宁博士有一个很深请教和探讨,而恰巧的是这组作品画面最终的呈现和《泥土曼陀罗》成为了同一个系列。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宋老师的这件作品其实我觉得特别需要展示在我们科学的展馆里,因为我们在美术馆楼下展厅看到如今当代女性的生育率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日常从外界所吸收的污染物的比例。那这些作品的意象就是一个卵子细胞的意象,如果说环境中的污染物到我们的女性体内,被我们女性的卵巢吸收之后,假如说卵子细胞受到的一些污染物,比如说一些农药残留,作用于我们的细胞当中,最后所形成的使女性生殖细胞发育不全;
所以我觉得科学文献《女性所统御的健康》那篇报道应该加上这些幅作品,非常地动人形象,因为由作品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生殖细胞在这个卵巢里面,在我们的女性体内,它其实就是像在一个土壤里,如果这个土壤环境不够健康,不够活跃,卵泡的囊液其实就是我们卵细胞所包裹的,如果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检测到非常多的农药残留啊,重金属之类的话,你要知道卵巢里面卵泡这是多么精细的一个结构,其实我们的卵子细胞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卵泡里面的一个物体。就像在土壤当中,如果这个土壤不健康,那生病细胞他一定会出现问题的,人体生态所呈现的作用这不仅是艺术家宋陈所探索的方向,土壤环境暴露组学对也是我们人体生物医学所研究的重点。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沈宁博士通过专业生物医学角度和我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为我们共同解读了土地其实跟我们人体之间是密切相关联的,那么我也想请教一下我们的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老师,您也在研究“土壤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那么对于关于土壤中的一些退化的土壤、不可代谢的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类,他们是会从什么渠道来和人类发生接触的,这个话题也是希望人们能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一些相关联知识。
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
ZHOUYONGFENG
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一些路径,在之前跟大家做了一些汇报。总体说来,大多都是通过我们的口、鼻和皮肤等进入。进入人体之后,实际上就已经属于医学的范畴,沈宁博士可能更有发言权。根据我掌握的一些有限的知识,土壤污染物间接或直接是进入了人体之后,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并在脏器中累积,从而造成危害。比如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在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会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可能会导致“血铅病”;当然每一种污染物进入人体之后的表现、人体的所呈现的反应可能都不相同,一些细节还得由沈宁博士来介绍。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好的周老师,那我来补充一点也是我在国际医学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我们女性的生殖系统如果会接触到或者暴露于环境中污染物,他们发现目前女性接触到农药的机会很多,他们发现在我们的四肢包括我们的后颈啊包括我们的头部都会有一些接触,但是哪个部位对于接触之后吸收最快,研究结构也就是我们的“腹部”,我们无论是吃进口中去进入体内还是通过其他的形式最后都会通过脏腑进入我们的腹腔,而女性的生殖器官大部分也是集中在我们的腹腔,所以经过调研我们人体的“腹腔”是接收农药残留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


|《共生体》局部 400cm·400cm·400cm 土壤生态装置 宋陈 2019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人体腹部确实是非常重要对于女性来说有我们的子宫,子宫、母性也可以说是人类对土壤的一个意象象征,土地孕育万物代表着母性特质;这也是美术馆一楼展厅《土壤婴儿》《土壤胎盘》的创作意向;这也引出来接下来的一个作品,这一幅最初的想法是土地是女性,孕育着万物,它象征着一个单细胞的无限的生发,这样的一个无限的生发也是跟沈宁博士有一个很深的创作思路的一个碰撞。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2-局部 120cm·120cm 泥土综合材料 2017 宋陈|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宋陈老师的这组作品使我想到了就是曾送给宋老师的一幅显微镜下的细胞的照片,其实这个照片非常形象地阐述了细胞三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生长、迁移和黏附。首先我们所有的细胞都要从“有丝分裂”开始,必须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增殖和繁殖。这幅作品其实非常明确,中间是细胞的形态,周围是它生长的一个意象,其实我们细胞生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一个受精卵从单一的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到64个细胞我们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再到几千个细胞只需要1~5天的时间,所以细胞的增长和增殖是我们细胞本来的生命力的体现,只要是细胞都会有这样增长和增殖属性过程。


然后同样还有一个意象,我们的细胞除了生长以外它还会迁移,我们的细胞大家看来好像是个圆球体,其实在显微镜下看它其实可能不是一个圆球体,它可能是各种的形态,有些细胞甚至会生长去一些触“足”,我们称之为细胞足,比如说巨噬细胞,它属于是免疫细胞中的一种,那么我们的巨噬细胞一旦发现我们的体内有一种病原体,巨噬细胞就会迁移至我们的病原体的地方去吞噬它,那么吞噬细胞迁移的话就是通过“细胞足”去游动的,这也是我们细胞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3 120cm·12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7 |
还有一个特质是细胞的黏附性,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面有类似建筑性的结构,这其实是细胞的机制,其实我们所有的细胞不是孤零零地长在那儿的,它必须跟其他的细胞去结合然后形成各种各样的器官,像肝脏、肾脏、大脑,其实都是各种各样的细胞连在一起,这就是细胞的机制,而这个黏附就依赖于这个细胞的机制,其中有蛋白质,氨基酸、也有些许的离子形成的一个框架结构就像我们的脚手架一样,把我们所有的细胞笼络在一起。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4-局部 150cm·100cm 泥土综合材料 2017 宋陈|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4 150cm·10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7 |
我们细胞的生长也好,细胞的迁移也好,细胞的黏附也好,其实我们的肿瘤细胞和这些特质也非常地相似,我们人体的肿瘤细胞为什么会形成然后组成各种癌细胞?到最后的肿瘤实体其实跟干细胞的无限的增殖、迁移和黏附所形成的,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身体所处的环境与非常多的污染物比例就会使我们的细胞进行癌变。产生癌变也就是从独立单个细胞产生癌变开始的,那么它最后是如何影响到人体的呢,其实是因为细胞的生长失去了控制,进行了无限的生殖;而普通的细胞的生长是会受到控制的,不会随便地,胡乱地进行生殖。而肿瘤细胞是失控的,而肿瘤细胞是会迁移的,所以为什么很多胃癌切除之后过段时间它又复发了,有可能还是不同部位复发的,比如说肺癌最容易导致骨转移或者脑转移,所以这就是肿瘤细胞由于受到了环境污染物质的影响,它的迁移会导致各种各样复发的癌症。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3-局部 120cm·120cm泥土综合材料 2017 宋陈 |
第三个就是细胞的黏附,比如一个肿瘤实体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细胞黏附在一起,而在肿瘤组织当中也是比一般的体细胞要致密很多,这就导致了我们一些癌症的治疗药物无法进入到肿瘤组织的中心所以我们只能去切掉它。另外举例“白血病”不是一种肿瘤实体,它是一种血液肿瘤,是血液中的癌细胞。普通的治疗对于没有实体的癌症非常有效,但是对于有实体的癌症就非常地无效,因为进不去肿瘤组织的中间,所以肿瘤组织的致命性是我们人体生物医学暂时无法攻克的一个难题。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5-局部 120cm·120cm泥土综合材料2015 宋陈|

所以细胞所处环境的生态健康直接地影响到了这个细胞是否会形成癌变细胞,所以我们的土壤健康也好,环境健康也好,假如污染物进入到我们人体的体内,这就会促使导致肿瘤细胞的产生,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三位老师在美术馆科普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醒我们土壤的健康和我们人体自身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6 120cm·12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7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6-局部 120cm·120cm泥土综合材料 2017宋陈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沈宁老师解释得非常好,像刚刚说的,人体的细胞结构其实跟土壤的微观世界的健康状态是相似的。最初沈宁博士交给了我一些关于人体细胞微观的图片,作为艺术家的眼光审视我也是觉得非常有意思。有些细胞像卵子,是光滑的,有的细胞外面有很多触角,我会去感受细胞的迁移和移位,甚至有一些网状结构它会搭建,然后也会生发与收涉,这个也是非常有关注点的,有点像《泥土曼陀罗》的微观世界。那么就有一系列创作是根据“土壤的微观世界”以及“人体生物的微观世界”来共同构思的。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7 100cm·10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4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7-局部 100cm·100cm泥土综合材料 2014宋陈 |
我们看到这副作品中间也是一块泥土,还有一个无限收发意向的这样一个大浮雕结构,它的上面也会有一些小的细胞,也像土壤的微观世界,像人体的生态的微观世界,人类的身体和物质的生态系统也是相归一的。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这份作品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显微镜下,去培养细胞的时候,刚刚把细胞加到培养器当中,就能看到所有的细胞都是在一个美丽的状态中,当它没有粘附在我们细胞培养皿底部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圆球体漂浮在培养器当中。如果它的营养足够丰富,有足够好的环境帮助它粘附到细胞培养皿底部的话,它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就像我们的很多器官,像肝脏细胞,就是比较方方正正的一个形态,然后我们的成纤维细胞是像线条一样的形态,像我们的肾脏细胞是非常圆鼓鼓的,大部分是由一点点汇合成为一个细胞核。
细胞核在显微镜底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是如果刚刚加入到我们的细胞培养器当中,它其实都是这样的,是一个原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情况下它是无限可塑的。如果环境足够好,那么它会形成一个各自非常健康的一个形态,但如果这个环境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缺乏一些营养、必须的微量元素,或者有非常有害的一些污染物存在在培养皿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个细胞永远不会灵动,也就是说这个细胞永远不能够存活下来,所以我们叫凋亡细胞,就是下面的形态。凋亡细胞也是圆圆的,而且在显微镜下面能看到它是发亮的。发亮的光泽,但是它已经凋亡了。这个作品里面看到艺术家宋陈准确的体现了一个细胞从开始到终结的一个过程。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非常感谢与沈宁博士的交流探讨,艺术与科学拓展了很多创作上的思路,这是生物科学与生态艺术碰撞出来的一个奇特的火花。
也就是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时候,当时我在安排举办“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也是在启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接纳包括医学科学和环境治理学,因为目前比如西医面对心脏出了问题就来治疗心脏,或者肝脏出了问题来治疗肝脏,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把握治理的度和边界的情况,这里也是需要我们有一个类似于中医的整体观。那在环境科学里面也是,比如说土出了问题,我们去治理土,那么水出了问题去治理水,也是需要一个整体观。
我们发起的这个“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也是想让大家各学科之间有一个互相碰撞、互相迸发的整体观的参考,用艺术的感性和科学的理性来互相地启发、共同地生发出一些新的更加综合领域的优化内容。也是我跟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老师提到,关于土壤之下,土壤它有丰富的动态的一个微观世界,其丰富性生物群种不亚于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多样化动物世界;丰富的物种其实同样的也存在“微观的土壤世界”,土壤内部生命的多样性、微观的微生物其实也是非常多变和样化的。这个现象其实跟沈宁博士研究的人体的微观的细胞也有很多的相应之处。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6-局部 120cm·120cm 泥土综合材料 2017宋陈 |

| 《土壤生态纪》宋陈个展 现场 2021 上海新桥美术馆 |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大家可能没想到土壤之中除了植物腐植物、昆虫残骸、动物骨骼、空气、水、土壤微粒,还有很多微生物。微生物在土壤中也是输导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看这个作品中有很多气泡一样的小点,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土壤当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它对于这个土壤的健康程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一种转化的一个决定力量,它把很多的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工业废弃物、农业中的农药,可以转换成为天然的碳、氢、氧、磷等等,那么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化作用,同时土壤微生物也可以制造很多养分,增加土壤的生产力和肥力,所以微生物质对于土壤的健康是非常关键的。

| 《土壤生态纪》宋陈个展 现场 2021 上海新桥美术馆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看到这幅作品,周永峰老师有提到土壤下面有无限丰富的微生物群。其实土壤是会呼吸的,会呼吸的土壤才是“活的土壤”。也就是说,只有活的土壤才能产出一个更加“活性的食物”,那么有了更活性的食物,我们人类才能有更加健康的“活的身体”。这也是说明我们跟土壤之间就像刚才说的,生命的图像和土壤的微观图像是相契合的,是互相印证的。

| 《土壤微观世界》系列9-局部 120cm·12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5 |
就我从土壤生态艺术创作的过程来说,可以强烈感受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活性的”是“生态化的”,所以从“土壤生态”这个角度来尝试一些“土壤创作”,这种创作突破了我们对于“传统”“泥土手工艺”的理解。因为在我们国家有陶瓷工艺的历史渊源,我们中国自古称之为CHINA涵义从“瓷器”演变而来,所以在我们国家一直有泥土手工艺方面的“非遗”和古老传承;那么我一直在用“泥土”即“土壤”这一媒介来做艺术创作,但是作为一位“当代”土壤生态艺术家,正如今天美术馆展厅所呈现的这些创作的土壤生态艺术作品其实也是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泥土工艺延续和传统的理解,我采用更加当代化多样化的方式来构思“土壤创作”;

| 《土宇宙》 800cm·600cm·400cm 泥土情景装置 宋陈 2021 |


|《土宇宙》局部 800cm·600cm·400cm 泥土情景装置 宋陈 2021 |

| 《土壤胎儿》系列-4 1000cm·1000cm·150cm |
| 土壤生态情景装置 2018 宋陈 |

| 《天地开阖》系列 170cm·170cm 泥土综合材料 2018 宋陈 |
我所涉及的土壤生态艺术创作相关的当代化延申比如说:泥土综合材料艺术、泥土绘画、泥土摄影、泥土行为艺术、泥土装置、泥土公共艺术、泥土大地艺术、泥土实验、土壤科普等等;也是想用360°的表达方式和承载方式来传递我们当代的“土壤文化”和“当下”泥土文化。

|《 零空图 》6000cm·6000cm·170cm 土地行为大地艺术 2020 宋陈 |

|《 地数 》 1000cm·1000cm·400cm 土壤公共艺术 |
| 北京何里溪湿地公园 宋陈 2020 |


|《 地数 》局部 1000cm·1000cm·400cm 土壤公共艺术 |
| 北京何里溪湿地公园 宋陈 2020 |
这幅系列作品《泥土的记忆》创作的时候我更想表达的是,泥土和土地承载了我们人类很多原始的记忆,包括人类的各种文明和历程的记忆。人类的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有过很多漫长的文化历史过程,人类文明有过很多的更替变化,包括有一些已经消亡的人类文明和有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化被土壤所承载“被大地所记忆”;我也跟沈宁博士在《泥土记忆》这一系列的作品上有一个关于“记忆”方面的共通性感受。

| 土壤生态对谈现场 |

| 《泥土记忆》系列5 130cm·6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4 |

|《泥土记忆》系列5-局部 130cm·60cm 泥土综合材料 2014 宋陈 |

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SHENNING
宋老师的这幅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我们的医学里非常像大脑的质感肌理的表面的沟壑,宋陈老师刚刚提到“土地的记忆”,同时这幅作品也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人类的记忆”。它不仅是我们土地过往流变的一个物理形态的呈现,对于我们人的大脑皮质来说,我们的能够拥有更丰富记忆,如果我们的智力、我们人类的智商特别高,那么大脑表面这样一个记忆的沟壑就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幅作品非常好的呈现了大脑皮质记忆的沟壑,所以作为医学博士感到这幅作品也非常震撼。

| 《泥土记忆》系列2 35cm·70cm 泥土综合材料 宋陈 2013 |
同时宋老师的一些作品也非常适合在博物馆里收藏,因为我希望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仅仅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些有问题土壤,而希望后代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土壤都是非常健康的,我希望对于一些非健康的记忆只是存在于博物馆,或者只是存在于我们人的记忆当中,而不会在我们的现实当中一直存在,在此期望我们现实当中的土壤都是永远保持健康的、也是适合人类发展的土壤,所以今天的三位对谈目的是“科普”的同时也是“呼吁”,需要我们大家未来一起共同的去往这个方向上去努力。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刚刚和生物医学博士沈老师、土壤修复专家周老师,我们三个人的对谈,关于土壤环境暴露组学、人体生态健康、以及土壤生态艺术创作等话题。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质问题,“人体的微观世界”和“土壤的微观世界”,两种不同的生态特质的呈现,其实它的内质是有非常巨大的相似之处,有很多逻辑上的、科学上的、艺术上和事实上的共通性。
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对话的启发,我想表达我们人体跟土地大地是一体的,也许在原始生物万物生命的共同萌发的初期、宇宙扩张的大爆炸的冲击的时候,在宇宙物质的微尘里面最后组合出了的生命现象,也说明我们的身体和土地也是由宇宙相同相似物质构成的,这种一致性也决定了我们跟土地之间内在深处的关联性和链接沟通的可能性;
通过这样一种“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达到共通性和相似性的结论之后,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方式来启发大家对于土地和自然的感受性,来启发大家重新回归对于宇宙生态秩序的母体意识,这种母性生态意识的内在链接,以及回应与大地之间我们的内在联系;包括包括对于地球生态、宇宙生态秩序的一个尊重和理解,来去除人本主义的人类中心化文明发展方向;因为那样的道路会不断给自然和地球带来无限压力,这种内在中心的移位也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核心意义所在。
推及当前我们全球环境所呈现的疫情问题,在这层面上的此次对话也是希望我们的医学博士以及土壤修复专家,我们所共同探讨的关于土地面临的一些生态问题,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的一些健康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一个共同的对于环境意识上提升的可能性,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土壤生态健康和我们人类健康的息息相关性,也是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投入热情和力行探索对于土地与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样的领域上来共同推进。
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
ZHOUYONGFENG
实际上今天的“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我们是安排了三个主要的美术馆场景,第一展厅场景《土壤婴儿》,我们主要谈土壤环境,包括各类“生病”的土壤,它的成因和危害,并谈到了环境暴露组学;第二展厅场景《行走的山水》我们主要谈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包括污染物是怎样到达人体的,沈博士也特别指出了女性健康这块内容;第三个展厅场景《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我们则主要谈的是人体健康,谈到了我们的人体微观世界和土壤微观世界的相似性,主要是从人类生殖细胞存活率等角度来谈的。大家不难发现这次活动的总体逻辑。实际上对于公众而言,主要就是关注这三个要素:我们所处的环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健康本身。我想以这个思路的梳理总结的话,可以会有助于大家理解今天我们三位的对谈。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2021 宋陈 |

| 土壤生态艺术实验·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2021 宋陈 |

| 土壤生态对谈现场·上海新桥美术馆 |
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并在环境保护意识和人体健康意识上带来一些提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健康与我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是我们三位,代表土壤生态艺术领域的宋陈老师、代表土壤环境科学领域的我本人,以及代表医学领域的沈宁博士,做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热情,去探索环境、我们以及我们与环境的相处之道。



| 上海新桥美术馆4号展厅 | < 碱渍化土地行为艺术 >



| 《 碱渍化土壤之上 》 地行为记录·宋陈 2019 |

碱漬化土地行为艺术作品 | 宋陈

| 碱渍化土地 摄影记录 2019 宋陈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SONGCHEN
非常感谢此次生物医学博士沈宁老师,土壤修护工程师周永峰老师,我们三位一起完成这场关于“土壤生态与人体环境”对谈的活动,这里作为结束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是在碱渍化土壤上面我的一个行为艺术现场记录,这件作品主要是来启发我们思考:人类与土地自然之间这一生态关系该如何相处?盐碱化土地它在程度严重的情况下呈现是纯白色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地上行走感受它是非常唯美的,有一种“病态美学”那么我在碱渍化土地上也是身着白色的衣服,蜷缩在白色土地上拍的一个行为作品记录,也是想启发大家来反省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又该如何处理土地的碱渍化这样的一个进度过程,进而我们如何来处理我们跟生态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


| 荒漠化土地·碱渍化土壤采集 宋陈 2018 |

也是希望我们人类文明能够放下本我化局部观念,进入一个高度整体化的生态文明进程,我们重回对于土地、大地以及宇宙的生态秩序这样的核心当中来,人类文明能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对于“自然中心”的一个回归,我们对于土地大地以及宇宙的生态伦理秩序的尊重,这样的核心当中来发展一个生态世纪的高维文明。


| 《 碱渍化土壤之上 》 地行为记录·宋陈 2019 |

,时长05:39
碱漬化土地行为艺术影像记录 & 采集盐碱土壤标本过程纪录片 | 宋陈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发布的“世界土壤日”碱渍化土壤系列海报 ——

—— 如何应对土壤的碱渍化?“世界土壤日”碱渍化土壤系列海报【壹】——

—— 恢复土壤微生态的多样性“世界土壤日”碱渍化土壤系列海报【贰】——
就在第8个“世界土壤日”的主题也是:“人类如何抵御土壤碱渍化的趋势”,那么我最后以碱渍化土壤的一个《碱渍化土壤之上》的行为艺术作品来结束本次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的“土壤生态与人体环境对谈”诚挚的感谢沈宁博士和周永峰老师的土壤科普参与,也感谢大家对于“土壤生态艺术计划”的持续关注。

| 对谈 | “ 土壤环境暴露组学与人体生态 ”
|参与艺术家专家介绍|
宋 陈
土壤生态艺术家、上海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 项目发起人、“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 发起人、“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大地疗愈》发起人、1979年出生于洛阳,2003年创作生活于上海, 以泥土文化为载体是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东方生态艺术家。以固守本土精神家园、关注人类终极归宿的执着精神,在这片泥土艺术世界中默默耕耘,创作出大量入人心髓的艺术作品。宋陈所创作的泥土系列艺术作品曾参加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展等,其中作品《行走的山水系列NO,1》《行走的山水系列NO,2》被余德耀艺术基金会所收藏;《入土为安》系列作品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公主收藏。
沈宁
南京大学生物医学博士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博士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量元素研究院UNESCO-TEU特聘专家,国际环境组学协会ISES理事,江苏省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会理事,瑞测医学创始人CEO。环境医学科普者,从医学角度让大家更了解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规避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
周永峰
土壤专家、土壤修复工程师
上海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我国较早研究土壤安全问题的专家之一,专业自媒体《周周向上》创办人。周先生专注研究全球的土壤安全问题并连续撰写了三部专业研究报告,形成并提供了完整的土壤安全综合体系,受到了主管部门与从业单位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自主开发并运营我国土壤安全行业首个手机APP,取得较大反响。
🌏
“ 土壤环境暴露组学与人体生态对谈 ”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公教项目
鸣谢以下支持单位:
学术主办方|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
学术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方|芳晟股权投资基金
联合主办方:上海新桥美术馆
版权出品方 、主办方|上海坤造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赞助方|杭州幻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发起方 执行方|上海宋陈艺术工作室
学术支持单位|《环境与生活》杂志
————————— 关 于 我 们 —————————

崇土文化
回归土地 与根性链接,唤醒心灵深处的爱。
公众号

泥土温暖 女娲的记忆
土地温暖 它平等的承载一切的安息。
公众号

大地疗愈x盖娅藝朮
一颗种子的唤醒与开启,在这里所发声的一切,皆是因为爱…
公众号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以土壤生态艺术作为精神生态资源,来唤醒我们的母性生态意识,共同反哺大地母亲。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