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世界杯,中国队被南苏丹胖揍后是否应该承认专业从业人员的无能。


输给南苏丹后,是该对球员指责吗?是该对教练组指责吗?是该对规划指责吗?或是对裁判指责吗?
不!乔尔杰维奇也好,球员也好,他们都在当前能力下尽力了。请注意,是球员当前能力下。而且目前的球员不论多么努力,他们的技术能力都已经定型,基本功差就是属于无可奈何的情况。
事到如今,其实已经到了可以承认现实的时候。我们国家对于篮球项目一直以来推行的少训,青训就是走在一贯的,本质的,错误的路上。而且这种错误,是由专业的,闭环的,傲慢的相关从业者一路引导下来的,其历史或许超过20年。
每当民间有爱好者提出对专业体育苗子的训练是否强度不够,基本功是否不扎实时,便会由所谓“专业人士”发出现两种声音与之对抗:一,专业的事你们打野球的不懂。二,现在的训练是科学训练,不是盲目上强度。
对于第二点,科学训练和训练强度事实上并不冲突这是一种常识。对于第一点则便是将专业从业者的傲慢体现的淋漓尽致。篮球这项运动的门槛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普及性,其原因便是这项运动的门槛很低,所以并不清楚所谓“专业的事打野球的不懂”这种傲慢的逻辑究竟是从何而来。
说回在男篮世界杯的事。两场比赛,打塞尔维亚输了40分,打南苏丹输了20分。属实不是乔尔杰维奇不会教,也不是过去的杜锋不会教,更不是对手得分能力如何强大,实在是中国队球员的篮投不进得分能力如同虚空。而就如前所述,这批球员的技术已经定型,他们在最好的年龄就如同没有磨练过篮球这项运动最基本的投射技术一般以至于沦落到如今这般田地。
为什么用“沦落”二字。要知道快,准,灵曾经一直是我国篮球发展训练方向的根本。黄柏龄教授 1946 年创造了原地跳投技术,随后又创造了运球急停跳投和突破急停跳投的组合技术。他的“跳起滞空单手投篮”在国外被称为“黄柏龄式跳投”,成为人们当时竞相仿效的一项绝技,对世界投篮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投的准曾是国际上各国对中国国家队的标签。李楠,刘玉栋,张劲松,胡卫东都是世界级投手,中锋如姚明亦是火箭队执行技术犯规罚球的唯一人选,王治郅也是在小球时代到来前就已经把投射距离扩张到了三分线。如今呢?两场国际比赛,很难说我们的球员有靠谱的投射能力,甚至出现了机会也不敢投的情况反而不断出现。
一项高得分运动,不论勾手,抛投,中投,远投,一段式,二段式作为运动员至少有一项值得自信的投射能力是天经地义的吧?为什么没有?答曰:“缺练”。更准确的说,是从小就缺练。
曾经在一家篮球培训机构任职,训练员为了成绩,放着那些静态天赋一般的学院自己去投篮几个小时。转身去教学员各种高难度技巧,他们确实可以,因为那些学员的身体条件远超普通篮球爱好者,他们只需要冲起来,跑起来,跳起来身前便已经没有了对手,他们可以投篮不用很准,因为篮筐距离他们更近。即便那些连投篮的普通学员明明投射更好,到比赛时他们也只能坐在替补席傻瓜。可到了国际赛场呢?谁在裸泳?当你的身体条件有一天成为劣势时,会想起来原来自己从没有连续投篮几个小时过,原来自己的真实命中率只有20%左右。原来以为或许只有我呆过的那家机构是如此,看了这届世界杯终于醒悟,管中窥豹虽不一定能观全貌,但放在我国篮球项目来说却是观全貌不可谈豹纹的尴尬。
没有投射就没有比赛时的硬解能力,就没有空位时转化得分的能力,就没有执行战术时的牵扯能力,我以为这样的基本常识应该是人尽皆知的。而投射能力靠的既不是科技也不是变异,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水磨工夫。我们没有老黑们那样爆裂的身体天赋,但我们既然能练出世界第一的乒乓球就应该能练出世界前列的投射能力。如今来看,或许打野球的都知道的常识并不是少训青训从业者的常识。不让球员从小打磨好投,传,控的基本功能就是少训青训从业者的傲慢短视。
凡人在努力练基本功,专业训练师却只顾走捷径拿成绩,好苗子一茬一茬给练废了却不允许他人质疑。这或就是中国男篮每况日下的原因。散了吧,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