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考计算机专业理论复习】1.1.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附笔记)

1.1.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莫克利(J.Mauchly)和工程师埃克特(J.P.Eckert)等人共同开发的“电子数值积分器和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简称ENIAC),中文名译为“埃尼阿克”。
根据电子计算机采用的物理器件的发展,一般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如下四个阶段。
1.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输入输出都在穿孔的纸带卡片上进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每秒运算为几千次至几万次,内存容量仅为几KB。软件处于初始阶段,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体积庞大,功耗大,运算速度低,可靠性差且维护困难,造价很高,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7-1964年)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运算速度每秒达几十万次。与电子管计算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等特点。计算机软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FORTRAN、COBOL和ALGOL等高级语言。除了计算机科学计算外,它还被用于数据处理、事务处理以及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4-1970年)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工艺可以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硅上集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存储器的体积更小,软件方面操作系统逐步完善,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同时向标准化,多样化,通用化,机型系统化发展。计算机兼容性更好,成本更低,开始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至今)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电子器件。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千万次到十万亿次,在系统结构方面发展了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在软件方面发展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标准化系统等,应用软件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第四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普及,已进入各行各业,并且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就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目前美国、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也正在积极研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将突破当前计算机的结构模式,更注重于逻辑推理与模拟人的思维,即具有对知识进行处理的模拟能力,同时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巨网智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