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术曲歌词分析系列——《霜雪千年》
——前言——

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可能大家很难去定义这首词的时空背景。在我看来,霜雪千年的古风特质,并非立足于某个特定的中国古代的时空背景,反而更像是架空,或者说幻想的古风。作品搭建的,某种意义上是“理想化”的古风世界,这就是这种类型的古风歌词最大的特征。作品所描绘的场景,讲述的事情,与传递的情感,纯粹且唯美,这就是我对这首词的评价。
梨花香 缠着衣角掠过熙攘
复悄入红帘深帐
听枝头黄鹂逗趣儿
细风绕指淌
坐船舫 兰桨拨开雾霭迷茫
不觉已一日过半
过眼的葱郁风光
悉数泛了黄
首段以细腻且流畅的方式铺垫场景,以“梨花香”为线索,“香”与“风”因其自在的关联,加以“缠、掠、入、绕”这些与风相关的动作,镜头便便很自然随风而动,极见轻盈。“衣角”“熙攘”“红帘深帐”“枝头黄鹂”,作为锚点,勾勒场景全貌,这其实也是一种很经典的“指代”手法。以“衣角”指代行人,以“熙攘”指代热闹的环境,以“红帘深帐”指代深闺,以“枝头黄鹂”指代窗外春景。这和以红领巾指代小学生,以帆指代船,都是一个逻辑。“缠着衣角——掠过熙攘”,镜头逐渐拉远放大,场景亦是人来人往的动态场景,至“悄入红帘深帐”,“悄”与“深”两字,让场景变得安静。至“听枝头黄鹂逗趣儿”,“听”字,可见闺中有人,但人尚未出现,正如琵琶行那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直到“细风绕指淌”,人才真正出现在了场景中。为什么明明没有对人的样貌进行描写,我们依然会感到这是个纤柔的女子呢?因为与人物搭配的意象,都是纤柔的,尤以“细风”“绕”“淌”最甚,细风自不必多说,淌,以流水喻风,自会移情于人物上。这种修辞手法,还是很建议大家学学的,也就是,通过描写与主角相关联的事物的特质,令读者脑补出主角形象。
画面定格在“细风绕指淌”后,第一段也到此结束。镜头一转,以主角为中心,开启了第二段
坐船舫 兰桨拨开雾霭迷茫
不觉已一日过半
过眼的葱郁风光
悉数泛了黄
雾霭,完全可以看做是常见的古风pv用到的那个转镜。以“坐船”这样娴静的动作,完成时间的推移。至“过眼的葱郁风光 悉数泛了黄”处,进入第一个“差异点”也就是前两次所提到的,当歌词场景在流畅中陡生变化时,便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这样一个地方。在此处无论是转折还是升华,亦或是进行其他的变化,都会是很自然的。“葱郁风光”,正可看作首段的总结;“悉数泛了黄”,正是“一日过半”时,“暮色”蒙上的滤镜。景致搭建融洽自然,不出破绽,也是进行歌词写作时的基本功。
褪尽温度的风 无言牵引中
便清晰了在此的眉目
暮色的消融 隐约了晦朔葱茏
在桥段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变异”,由场景的搭建转入叙事层。“褪尽温度”“牵引”“暮色消融”“隐约”,连绵的意象与动词,加快了歌词的节奏。叙事而不尽言,这也是很朦胧的笔法,某种意义上比起古典诗词,更近乎于现代诗的文体特征。而具体事件为何,则需要继续听下去,才能知其一二。
在这老街回眸 烟云中追溯我是谁
只消暮雨点滴 便足以粉饰这是非
待这月色涌起 谁人轻叩这门扉
苔绿青石板街 斑驳了流水般岁月小酌三盏两杯 理不清缠绕的情结
在你淡漠眉间 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
场景再次切换,镜头则固定在主角身上。不直笔抒情,而是所见所思与行为举止,展现场景与事件,并在场景与事件里埋下细节,用以后续拼凑出完整的事件——非常艺术的手法。同时,歌词将主角在老街遇到的事情描写的细腻唯美,自然便能够引导人去思考事情背后的东西。唔,如果自身的描绘能力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我的建议是按部就班叙事抒情。好,第一部分结束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没有明确表明其内在含义,因此看第二部分吧
楼阁现 尘飞雾散荧光翩跹
显露出斑驳石阶
入眼是落英纷然
芳草入深院
凭栏杆 小桌上置琼觞两盏
阖眼听清风疏叶
似曾有欢声笑言
萦绕这高轩
“现”“显露”“入眼”比起第一段,这里明确显出了“人”的存在。“楼阁现”在内容上与前面副歌的场景对应,结构上又与“梨花香”同构,实现了表达与内容的统一。“楼阁”“尘飞雾散”“斑驳石阶”“落英纷然”。承接副歌里的“沧桑”氛围。但这里的沧桑,其实依然是一种唯美的笔触,就像是动漫滤镜下的老屋子,哪怕是灰尘满覆,依然会觉得美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写法。”落英纷然——芳草入深院。“芳草作为线索,或者说“向导”,起到的是引导视角的作用,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首歌词里的镜头移动非常顺滑。字词本身是自带情感义的,随着空间的变化,场景也发生了变化,虽然都是深院,但已经褪去了“斑驳”的痕迹。空间的推进带动时间的移动,前进或退移。这种手法也是常见但高明的,所以第二段主歌“凭栏杆 小桌上置琼觞两盏 阖眼听清风疏叶”会显得很清新明朗。“阖眼”,又是一个“差异点”,在景中插入了人的动作,顺而导入后二句“似曾有欢声笑言 萦绕这高轩”,又是一块解谜的拼图,与前文“过眼的葱郁风光 悉数泛了黄”,在功能上也是同构的。
然后就是第二段桥段
云动寂静鸣蝉 雨坠激漪涟
皴擦点染勾勒这世间
缘起的一眼 定格了三生千年
“暮色的消融 隐约了晦朔葱茏——缘起的一眼 定格了三生千年”,这里并没有依照前文的方法,那种前世今生朦胧的交织。而是由具有动感的词汇,如“云动”“鸣蝉”“雨坠”“激漪涟”“皴擦点染勾勒”,将节奏加快,随后便是“缘起的一眼 定格了三生千年”定格,以静承动。同时前两句,“皴擦点染勾勒”,将世界动漫化,其实已经暗示了“幻境”的存在,只有幻境,才能像山水画一样任由涂抹。
然后是重复的副歌
在这老街回眸 烟云中追溯我是谁
只消暮雨点滴 便足以粉饰这是非
待这月色涌起 谁人轻叩这门扉
苔绿青石板街 斑驳了流水般岁月小酌三盏两杯 理不清缠绕的情结
在你淡漠眉间 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
副歌的直接重复,是有说法的。如果听第一段副歌与听第二段副歌的感觉完全一致,那重复就失去了其作用。当听到“缘起的一眼 定格了三生千年”以后,再回看副歌“老街回眸”“追溯我是谁”“轻叩这门扉”“流水般岁月”“缠绕的情结”“离人的喜悲霜雪”,便会发现这其中的指向性,这就是一首很好的重复教学。整首歌说的是一件故事,只是处处设伏,把故事变成一个个华美的碎片,散落开来。可以理解成同一个时间的事情,也可以理解成又一次重复故事,梦也未必是只做一次,重复做一个梦也不是不能。
在副歌以后的过渡段里,再次采用了象征手法
三月梨花雪 几载开了又败
笔锋走黑白 丹青中穿插无奈
彼时那弯儿月 何时初现于江畔
而我又在待何人
“三月梨花雪 几载开了又败”时间的往复与场景的循环。“笔锋走黑白 丹青中穿插无奈”以人物举止塑造形象。“彼时那弯儿月 何时初现于江畔 而我又在待何人”这个化用真的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我又在待何人”,主旨句。轮回与等待,将情绪推上去以后,再次进入副歌。
在这亭台回眸 千年后忆起你是谁
只消月色隐约 便足以勾勒这是非
待这回忆涌起 恍惚之间已下泪
“追溯我是谁”——“忆起你是谁”,就像失去记忆后想起了一切。这种将所有伏笔骤然揭开时强烈的情绪,是能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的。“粉饰这是非”——“勾勒这是非”,“月色涌起”——“只消月色隐约……这种前后的勾连,就像是动漫里花了十一集,寻找着散落神器的主角在大结局将神器一件一件拿出来,融合在一起打败boss的那种震撼。“待这回忆涌起 恍惚之间已下泪”高潮结束后。并没有在高潮处仓促收尾,而是留下了一段尾声。
枫红十里长街 红帘后谁人蹙着眉
遥梦桑竹桃源 轮回中曾道别的地点
愿今生再相见 消融你眉间悲戚霜雪
“在这老街回眸 烟云中追溯我是谁”——“枫红十里长街 红帘后谁人蹙着眉”大结局:轮回结束,主角回忆起了一切。真结局:新的轮回开启。“轮回中曾道别的地点”,一笔便将前生宿命写出,“愿今生再相见”以祈愿带来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收尾,这就是这首词。叙事结构几近于完美,节奏的把控与氛围、情绪的渲染,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梨花香 缠着衣角掠过熙攘
复悄入红帘深帐
听枝头黄鹂逗趣儿
细风绕指淌
坐船舫 兰桨拨开雾霭迷茫
不觉已一日过半
过眼的葱郁风光
悉数泛了黄
褪尽温度的风 无言牵引中
便清晰了在此的眉目
暮色的消融 隐约了晦朔葱茏
在这老街回眸 烟云中追溯我是谁
只消暮雨点滴 便足以粉饰这是非
待这月色涌起 谁人轻叩这门扉
苔绿青石板街 斑驳了流水般岁月
小酌三盏两杯 理不清缠绕的情结
在你淡漠眉间 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
楼阁现 尘飞雾散荧光翩跹
显露出斑驳石阶
入眼是落英纷然
芳草入深院
凭栏杆 小桌上置琼觞两盏
阖眼听清风疏叶
似曾有欢声笑言
萦绕这高轩
云动寂静鸣蝉 雨坠激漪涟
皴擦点染勾勒这世间
缘起的一眼 定格了三生千年
在这老街回眸 烟云中追溯我是谁
只消暮雨点滴 便足以粉饰这是非
待这月色涌起 谁人轻叩这门扉
苔绿青石板街 斑驳了流水般岁月
小酌三盏两杯 理不清缠绕的情结
在你淡漠眉间 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
三月梨花雪 几载开了又败
笔锋走黑白 丹青中穿插无奈
彼时那弯儿月 何时初现于江畔
而我又在待何人
在这亭台 回眸 千年后忆起你是谁
只消月色隐约 便足以勾勒这是非
待这回忆涌起 恍惚之间已下泪
枫红十里长街 红帘后谁人蹙着眉
遥梦桑竹桃源 轮回中曾道别的地点
愿今生再相见 消融你眉间悲戚霜雪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主讲:萧暮雨
整理:不咕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