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6 性善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6、性善论
战国时孟轲提出的一种反动人性论。孟轲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仁[1]”、“义[2]”、“礼[3]”、“智[4]”这些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不是从外面传给人的,而是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只是奴隶主阶级能保持它发展它,劳动人民不能保持它,丧失了善性,这才出现了善与不善的区别。孟轲还认为奴隶主阶级能够实行“仁政”,是因为他们具有善性。孟轲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善”的,是天赋的,这是唯心主义观点。以后宋朝的程颐、朱熹等人又提出人性分“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纯粹是善的;后者是“理”和“气”的混杂,有善有不善,得清气者善,得浊气者不善。他们对孟轲的说法做了一些修补,但根本观点和孟轲没有什么不同。
性善论把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心里自发的要求,它的目的是要人们相信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道德是最合理的,要人们都来树立这种道德观念,维护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政权。“性善论”的反动实质就在于它掩盖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丑恶面貌,要劳动人民放弃斗争,放弃革命,永远做反动统治者的驯服工具。
由于“性善论”对反动统治者特别有利,儒家之徒竭力加以鼓吹。宋朝以后成了唯一法定的地主阶级的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不容怀疑的教条写进了《三字经》这类反动小册子。以后资产阶级也竭力提倡这个东西,它要劳动人民相信资产阶级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施行“仁政”。修正主义者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鼓吹剥削阶级可以明智和发善心,目的都是为了麻痹人民的革命斗志,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们的思想、感情、认识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別削阶级的人性论,归根结蒂,都是对劳动人民的陷进和骗局。教员指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6]这就是我们对人性问题的基本观点。
注:
[1] “同情心”。
[2] “羞耻心”。
[3] “恭敬心”。
[4] “分别是非的心”。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页。
[6]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8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