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语言》于然、桂笑冬、孙振虎(已完结)

视听语言课程
感谢中传官方点赞,好激动嗷嗷嗷!立下flag,暑假期间要把课听完笔记更新完!٩(๑•̀ω•́๑)۶
已更新至5.2侧光和侧逆光。笔记如下
————————————————————————————
2.1 焦距
镜头:聚光成影的工具
焦距:镜头划分的依据。 焦距决定如何拍摄照片。 焦距原理如下——

焦距决定影像大小——
焦距越长,影像越大
焦距越短,影像越小
例子:(拍摄距离没变)

标准焦距镜头: 50mm(最接近于人眼感受)
短焦=广角镜头(<50)
长焦=望远镜头(>50)
2.2 背景范围与焦距;希区柯克变焦

长焦与短焦的背景区别:主体相同大时,长焦镜头的背景范围更小,短焦镜头的背景范围更大


希区柯克变焦:一边后退,一边焦距变长。—— 呈现效果: 主体不变,背景变大,视野范围变小。
反向希区柯克变焦:火箭发射等镜头可以用

2.3 镜头分类
镜头: 长焦、标准、广角
例子:
标准:

焦距越长,口径越宽,如下


鱼眼镜头: 视角范围广,超过人眼的180°

变焦镜头: 28-85是常见焦距范围
另还有16-35(广角变焦镜头)、70-200(长焦变焦镜头)
微距镜头: 适用于细小物体的描写
为什么需要微距镜头? ——
人眼凑近物体时反而看不清。因为共轭原理:焦距越短,成像距离越长,人脑长度有限,不足以成像。 故为了把镜头伸得很长 ,则有了微距镜头


民用:

移轴镜头: 可以改变镜头内部的轴线位置
移轴镜头拍出的画面: 超越基本透视原则,是直上直下、垂直的线条


判断移轴镜头
2.4 光圈
光圈 决定着镜头纳入光线的能力。光圈 控制着光线的量。口径越大,纳入光线越多
光圈的概念:镜头口径。光圈 由一系列叶片组成。

如何表达光圈大小: f系数
f系数:镜头口径/焦距。 和口径正相关,和焦距负相关
镜头标记: 只留分母,因分子不变,故分子不留
故,数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数值越小,光圈孔径越大
光圈每档之间以根号2递进。因为光圈以光孔面积来翻倍。如 1 1.4 2 2.8 4 5.6 8 11 16等
光圈和焦距确定后,如何选择镜头
固定焦距/变焦焦距?
同等范围下,镜头焦距范围大时,会牺牲影像质量和光圈。
因为定焦镜头的光圈越大时,通过光线越大。而变焦镜头的光圈一般较小,成像效果不如定焦镜头。
自己究竟喜欢拍什么?
人物(85-135mm定焦)、风景(广焦定焦)、纪实(35mm中广角)多变?针对性选择镜头。不要刻意追求变焦的焦距覆盖率
2.5 景深
【这一节很重要,是前几节课的融会贯通,要好好理解】
景深: 范围内清晰,范围外模糊。 和人眼看某物体类似。
虚实对比呈现表达效果

景深有大小分别,如果实现?如何控制?——
控制景深的要素:
①焦距: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比)
长焦距镜头造价更高
例子:


②光圈口径: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同样是反比)
例子:


构图、拍摄距离、曝光条件不变时,调整光圈可以改变景深
而焦距对构图、景深都产生影响
拍摄距离
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小练习:(先自己推一遍)
想获得大景深:
短焦距+小光圈+远离被摄物
想获得小景深:
长焦距+大光圈+靠近被摄物
2.6 景深表 与 超焦距



什么样的光圈,就让黑点对应该数字
比如光圈8,就让黑点对应光圈数值上的8,那么景深标尺上两边的8 所对应的距离标尺的数字,就是景深的范围
景深表控制方法 即 超焦距景深控制法
让景深前界在一定范围内,景深后界在无穷远处,如下

即

3.1 照相机结构
机身5部分:
①快门:和光圈配合,控制曝光时间。是曝光率时间长度的统称。单位:秒。如1、2、4、8、16秒。
②电子式测距系统:红外线发射,快速测定与对焦点(测距点)的距离。
③电动马达:对测距点自动调焦环。人需要做的就是半按快门。
④取景器:选定取景范围。
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器(照相机放低,俯瞰取景器)
单反平视取景器(照相机举到眼前)
框式平视取景器(较少)
光学直透式取景器
⑤机身:多结构集合
暗箱:保证机头和机身没有干扰
3.2 快门的造型作用
机械结构: 感光片获得的曝光时间由快门控制。 每档以1/2倍递进
快门类型:
①焦点平面快门: 位置在在感光元件之前,相机后部;能达到1/16000秒;声音大
②镜间快门:快门速度慢(千分之一);声音小
如何实现快门的造型作用:
快门快,物体慢——清晰表现法

快门慢,物体快——模糊表现法
手持稳定速度: 焦距分之一。 焦距越大,稳定速度越小。

清晰表现法:
如何控制快门速度,捕捉清晰瞬间?——
例子:
滑雪 1/8000s
足球 1/2000s
篮球 1/500s
高速快门的意义: 捕捉肉眼无法识别的瞬间,如——

“决定性瞬间”理论:
拍摄三要素:主要人物、辅助人物、周围环境
三者如何统一?如——

左一: 运动人物和后面的图案相对应
左二: 男孩(主体)与后侧女孩的表情相对应
模糊表现法:
快门打开时间较长时,主体运动一定的范围,照相机记录下主体运动范围的轨迹。
如 体操远动员的比赛拍摄——

3.3 照相机主要类型
分类方法:用感光元件或胶片分类
(1)135相机:使用35mm胶片。如单反,小数码、手机。
135相机包括:
①135单反相机(单镜头反光镜)
②135旁轴相机:特点是小巧便携。相机旁有一个取景器,通过小窗口看向外界。取景轴线在拍照轴线的旁边故称为旁轴相机。如下——

③莱卡相机:135相机中影响质量最高
(2)120相机:使用120胶片,成像质量更高,体积更大,像素数=135相机✖️2
(感光元件或胶片面积越大,成像质量越高)
如下——(体积更大、取景器在上方,需要俯视)
单反相机

旁轴相机

专业类型目测自己用不到,暂时先不看
3.4摄像机结构类型
常用摄像机——

摄像机与照相机的不同点:
①摄像机的遮光罩是方形,更利于方画幅拍摄
②多了个结构:灰片。可过滤多余光线。1/4→1/64ND,阻截光线能力更强。

③拍摄单元、记录单元是摄像机两个重要部件。现已集成一体。
④特点一:可以音源接入

特点二:有取景屏
特点三:变焦推拉杆,可以控制变焦速度
摄像机的主要类型:
①DV摄像机
②广播级摄像机:影像质量高
①②都用于高清记录
(现在DV机已开始向4k、8k转型)
③照相机:
优势:更多镜头群(丰富的成像效果)、更大感光元件(更容易实现小景深拍摄)
④专业的电影摄影机,如下——


4.1正确曝光的标准
(1)曝光是什么:光线通过镜头,会聚成像,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2)如何获得最佳质量的影像曝光:
①密度适中:
(银颗粒堆的越多,颜色越深。故暗的地方密度高,亮的地方密度低。)
不是很厚重,也不是很浅。就是密度适中。
②一系列的明暗层次:
层次越丰富,展现的细节越多
③亮暗部均有影纹
例子:
示例

举例:不符合× 三点要求都不符合,但很有特色,故这三条并不是统一标准)

符合✓

4.2 曝光要素
要素①:光照度
要素②:停留时间
(拓展公式: E=I×T E: 总体曝光量;I:光圈控制强度;T:快门控制时间)
所以想要增加曝光量,可以增强光照强度,或,延长曝光时间
改变曝光效果的方式:调整快门、光圈
根据模型理解:底面积是光圈(f系数越大,面积越小),高是快门时间,总体积是曝光量

故,增大一档光圈+收小一档光圈=相同曝光量
这称之为倒易律:光圈快门可以互相置换
例子:
小景深:开大光圈、缩短快门
流水效果:延长曝光时间、收小光圈
总结:
镜头调整光圈,机身调整快门。在拍摄时两者兼顾,从而获得最佳的曝光质量。
4.3 感光度
(1)感光度是什么: 对光线敏感程度的标定。
影响敏感度的因素:刺激的强弱


5.1正面光与侧面光
(1)光线类别一:自然光(纪实、记录)与人造光(影视广告)
(2)光的属性:光强、色彩(决定情绪的表达)、方向
(3)详说光的方向:
①顺光光效:

⬇️

特点:无阴影、立体感差、纵深感差
例子:

顺光适用于证件照,但视觉效果会显胖,因为阴影少,导致面部被压平,没有前后关系。

如何改善: 调高亮度,使两侧呈现阴影,增强立体感
②45°侧面光


特点:有阴影、立体感强、有生动性、适合人脸
例子:

根据不同的面部特点来选择拍摄方法。
有三角区域时,是适宜的拍摄角度,如图

5.2 侧光、侧逆光
(1)90°侧光


特点:明暗界线更加分明、暗示强烈的危险感 不确定感 神秘感、运用在人脸就是阴阳脸(而45度侧光照在人脸上还有三角形光区)
例子:运用在矛盾冲突感的人物、戏剧场景


(2)侧逆光(伦勃朗光)
特点:打亮轮廓、立体感、隐去大量的面部信息


例子2:
伦勃朗的画:隐去大量不必要的细节,画面显得很干练

人物画:轮廓清楚

伦勃朗式照片:面部细节集中在一侧,显得更立体更瘦,面部有三角光区(三角光区可在摄影机一侧,也可在另一侧)
(这种拍摄手法在影视作品、人物拍摄时常用。它的张力更强,更有立体感和美感。该课程只是简要阐述了一下,课后可以再去搜一些针对伦勃朗光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