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韩愈《李实》:没有“程序正义”的正义

2023-08-23 21:59 作者:psxlb  | 我要投稿

林sir

《旧唐书·顺宗本纪》记载:“辛酉,贬京兆尹李实通州长史。”这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2月21日发生的事情,距唐顺宗即位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不知道这京兆尹李实究竟因何被贬?全篇没有记载。看得人一头雾水。

可见,《旧唐书·顺宗本纪》只是粗略的大事记。韩愈这篇文章《李实》摘于《顺宗实录·卷一》,可以提供比官修正史更具体、丰富的细节,让我们对这一句话的印象更加深刻。

元和八年(813年),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韩愈奉命修撰《顺宗实录》,书成于元和十年(815年),韩愈四十八岁。共五卷本的《顺宗实录》奠定了韩愈作为史家的声望,且作为唐朝唯一留下的皇帝实录及“永贞革新”运动的一线完整记录,拥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唐顺宗是一个不幸的皇帝,当了二十五年太子,却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并很快因病去世了,享年46岁。或因如此,他在位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大开大合,发动了一场令后世人争论不休的“永贞革新”运动,堪称追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政治典型。贬京兆尹李实便是其一举措。

这场运动直接至少影响了三个文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韩愈一般被视为公开批判者代表,比如其有批评诗《永贞行》,柳宗元、刘禹锡是主要发起者,始作俑者“二王八司马”中的两司马。

但从《顺宗实录》来看,韩愈的批判形象大概没有那么清晰,这可能是史家所要求的客观性的影响,减少了韩愈个人喜恶的成分。在公共性的议题上,韩愈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实》便是典型。

文章很短,但却是《顺宗实录》中第一个人物画像:“实谄事李齐运(唐朝宗室,李世民之子的孙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典章法律)。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奏。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

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意旧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骑(jì)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令,廷诟之。陵轹(lì,压迫之意)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

尝有诏免畿内逋租(bū,欠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李实》)

韩愈主要用两件事刻画了李实的形象。

我们可以先引用《旧唐书·李实传》略加了解此人:“李实者,道王元庆玄孙。以荫入仕,六转至潭州司马。洪州节度使、嗣曹王皋辟为判官,迁蕲州刺史。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复用为节度判官、检校太子宾客、员外郎。皋卒,新帅未至,实知留后,刻薄军士衣食,军士怨叛,谋杀之,实夜缒城而出,归诣京师,用为司农少卿,加检校工部尚书、司农卿。贞元十九年,为京兆尹,卿及兼官如故。寻封嗣道王。”

可见李实是一个李唐朝宗族人,凭祖上的福荫,在德宗朝混得相当不错,即便人品、业务能力极差,这种“走基因狗屎运”的人古今大概是不少的。

当此类人当权之时,有识之士恐也免不了做尊敬状,或寄托干谒幻想。刚入官场的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便有干谒文《上李尚书书》留世。

其中云:“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据说韩愈第一次升迁监察御史便有李实的赏识。但韩愈很快认清了李实的真面目或者说李实的“反动性”超过韩愈所能忍受的范围内,也就是本文提及的第一件事情,于是韩愈人生中“第一次触犯龙颜、第一次对抗皇亲国戚,以及第一次遭贬谪”。

关于这第一件事,更多细节可以参考韩愈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顺宗实录》所录基本上是《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缩写。我对该文的读后感《读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人生第一次反抗》已经发表在知乎账号上,不再多言。

韩愈估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年后自己还有机会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或因如此,他又写了一个李实的“黑料”,也就是本文描写的第二件事情,通过李实与侍御史王播发生的小摩擦,即“道路纠纷”,展现李实之嚣张跋扈到了疯狂的地步。

或可见,韩愈选材可谓刁钻,前者惨绝,后者滑稽,正好中和了,使文章不至于阴暗。

文末,韩愈用“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这个精准、锋利的短句总结了上述两件事和李实的核心特点。童弟德《韩愈文选》评价此文道:“这是一篇有人民性和进步性的作品”,实恰如其分。

不仅仅对老百姓极尽迫害剥削,而且对于自己的同行大小官员们亦是如此,李实在做恶上无疑犯了“打击面过广”的扩大化错误,在政治上可谓极其愚蠢,人生破产是迟早的。

所以李实被“双规”后,京城里“人吏”也就欢呼雀跃了,纷纷拿出家里的鸡蛋、烂菜叶、剩饭、瓦片、石头子等准备袭击一番。不过,李实侥幸逃过。而且李实被发配到远疆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市通川区老城)长史,仍然混了十三年之久,还被特赦回京。

《旧唐书·李实传》记载:“后遇赦量( 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京城近处任职)移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在道卒。”

这人生也是开了挂似的,普通人怎么可能比得上他呢?普通人的人生奋斗和救赎之路是多么曲折漫长呀!

我们再引用《顺宗实录·卷一》关于此人的另外记录,主要是圣旨。即诏曰:“实素以宗属,累列任使,骤升班列,遂极宠荣,而政乖惠和,务在苛厉。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诏逋租,悉皆蠲免。而实敢肆诬罔,复令征剥,颇紊朝廷之法,实惟聚敛之臣。自国哀已来,增毒弥甚,无辜毙踣,深所兴嗟。朕嗣守洪业,敷弘理道,宁容蠢政,以害齐人。宜加眨黜,用申邦宪。尚从优贷,俾佐远藩。”(《顺宗实录·卷一》)

面对这样一道铿锵有力、充满正义光辉的圣旨,如何让人不感动呢?如何让人不赞美“永贞革新运动”的雷厉风行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二王八司马”显然跳过了一切必要的程序,一切可能的破案查赃的动作,直捣黄龙般地捉了那李实,将之打入必死的大牢。只不过唐顺宗可能顾及皇家颜面,给他留了一条生路。

对于李实的伏法,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大案应该经过漫长的“程序正义”,然后等待相当势力的反扑?彼时的正义者显然恨不得砍下他的头颅。当然,这也是古代朝廷易主时的常见一幕,比如清嘉庆帝一上位就倒了和珅。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对坏人、恶人的绳之以法、以牙还牙的问题,大概需要经历令人看不清楚、遥远的“程序正义”,并充分考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些被视为是对正义和社会的真正负责,却可能逐渐成了一道道无穷而荒诞的计算题。所以,坏人、恶人常常善终,好人、普通人总是遗憾。在法律体制如此尽善尽美的当下,我们对于道德正义却意外地——从未如此灰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古代社会虽然总体缺乏正义,但偶尔也可以爆发出令当代人汗颜的正义光辉。

读韩愈《李实》:没有“程序正义”的正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