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战争机器(十四)——击碎装甲的铁拳!(1.1)一战中的德国反坦克武器


1916年9月15日,索姆河。
战场上一片寂静。不祥的预感如同死神的影子一般,笼罩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英国人今天还要来吗?”我点燃了一支香烟,问一旁同为中尉的Franz。
“上帝才知道他们要不要进攻。不过,不管进攻多少次,都只会徒增伤亡。”他说着抬起头,望着天边那阴沉的乌云,“只要他们用步兵进攻,那么重机枪会送他们上天堂的。这帮可怜的人哪...”
确实,只要重机枪还能射击,不会有事的。
忽然——
轰!
一发炮弹落在战壕边,爆炸掀起的泥土雨点一般打在我们身上。
“混蛋...你真是个预言家,Heinrich。正说着,英国佬就来了,真他妈不让人安稳啊。”
我抖落身上的土,举起望远镜,向阵地上看去。
“小心一点,第二发不会隔太久的,我还想跟你多做几年战友呢。”
果不其然,炮弹接连在战壕边爆炸,时不时有几发落入战壕中,掀起一阵惨叫和血雨。
半个小时以后炮击渐渐停止。我和Franz灰头土脸地从防炮洞里钻出来。
“你去找Schnider上尉,找人来把伤员抬走!他们不能留在这儿!”“好!”
阵地上烟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更不用说观察敌人的动向了。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我只能命令士兵准备作战。
刺刀出鞘,子弹上膛。每一个人都在紧张地聆听着每一个声音。
然而,随着硝烟逐渐散去,一些奇怪的东西出现在我们面前——几个大铁盒子,正向我们开来。
“开火!”一声令下,火力全开,子弹纷纷射向敌人。它们打在那些铁盒子上,除了乒乓作响,毫无作用。
“那是什么东西啊...”正当我纳闷的时候,又一发炮弹射了过来,炸死了边上的几个士兵。迎面袭来的血雨碎肉让我再也不敢组织抵抗。
“撤退!撤退!......”

上面那一段文字是我自己编出来的,可能写的不太好吧,可以不看。
1916年在索姆河第一次遭遇坦克后,德军大为惊恐,随后便开始研发各种反坦克武器。但是在远程AT出现以前苦大兵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敌人的坦克,然后把手榴弹和炸药包扔过去。这个过程极其危险,无数士兵还没能靠近它们就被机枪和火炮撕成了碎片。那么有些士兵的心思就活络起来了。
之前为了对付战场上到处都是的携带护盾的协约国狙击手和炮兵观察员,德军将7.92*57弹的弹头反向装入弹壳中,同时增大装药量,制成了所谓“反装子弹”。实战中“反装子弹”确实能够有效击穿那些厚度普遍在5-8毫米左右的钢制护盾,但在面对8-13毫米的坦克装甲时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反装子弹”膛压过大,对G98很不友好,炸膛事故频频发生。于是1917年2月在对缴获的英军坦克进行射击测试后,早在1915年开发的碳化钨芯K弹(Spitzgeschoss mit Kern,S.m.K)光荣上岗。 实战证明,K型子弹在100米距离内可以击穿8毫米装甲,在300米距离内则有30%概率击穿13毫米装甲,这些子弹击穿装甲后还会在车舱内乱飞并制造金属破片,这对坦克车组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
到了1917年春夏季,K弹在德军中普及开来。每名步枪兵能够分到5发K弹,每个机枪小组则能得到一条250发的K弹弹链。当年11-12月德军在康布雷战役中大量使用以K弹攻击Mark.IV侧面的战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然而K弹的出现促进了英军对坦克装甲的增强,K弹仅有13毫米的穿甲厚度逐渐力不从心起来。不过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K弹仍在德军中服役。

一战末期德军为应对Mark.V、圣沙蒙之流开发了一款放大版的G98——M1918 T型步枪。这种步枪发射专用的13.2毫米反坦克步枪弹,对当时的任何一种坦克都能有效造成威胁。不过T步枪的总产量仅有16000支左右,实际配发到前线的就更少,在1918年德二颓势尽显之时几乎毫无作用。
M1918配用的13.2*92毫米步枪弹最大穿深可达20毫米,然而伴随着它的大威力,其后坐力达到了恐怖的水平。在战斗中,射手携带步枪和12发子弹,副射手携带两脚架,装有20发子弹的帆布袋两个,装有72发子弹的弹药箱一个。一般射手和副射手会以两到三发为限轮流射击,即使是这样,仍有射手不断抱怨头痛耳鸣。M1918尽管采用了手枪型握把,并配有脚架以使射手能够应付此枪强大的后座力,但是前线士兵还是把这种枪称为“大象枪/Elefantenbusche”,并流传有“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就直接去野战医院”的恐怖说法。更有流传说曾有未经良好训练的新手直接被后坐力震断锁骨和因后坐力导致肩膀脱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