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千千万,定哥讲解独一份!概念+习题,分数蹭蹭长!

哈喽,大家中午好。历史概念一直是让大家头秃的大问题。在选择题方面,许多题目如果知道其中的历史概念就可以秒解题目;在大题方面,也会有一些题目里包含着历史概念。因此,小历今天结合大家最近反馈的历史概念需求和定哥的视频课《秒懂概念》给大家出一期超强干货!文末有PDF版的获取方式哦~
前情提要:在一些历史概念下,小历将其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定哥讲解课程放在链接里,大家可以点击观看,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概念哦!在部分视频里,更有定哥整理的概念专练等着你去做,概念+习题,分数蹭蹭涨!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4.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5.礼乐制: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专制主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是一种决策方式。

8.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是一种管理方式。
5分钟搞定历史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可点击进入哦!)
9.贵族政治:政治权力掌握在世袭贵族手中,实行“世卿世禄”制。
10.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制的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11.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12.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3.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14.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后引发了“七国之乱”。

15.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王国的措施。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16.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确立。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
17.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8.九品中正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曹魏时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19.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代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0.政事堂:唐代三省长官(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
21.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22.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23.明朝的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24.票拟、批红:指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或者是批阅同意等字眼),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25.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26.谱牒: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谱牒由官修变为私修,对于族群的认同、尊祖、敦亲、睦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7.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28.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29.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30.废丞相制度:明太祖时,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
31.西南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制度结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集权的加强和有效管辖。
32.尚书令:职轻而权重的内朝官。尚,奉也。秦至汉初,尚书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的低级官吏,因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而名。武帝时,选拔尚书、侍中(丞相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而名)组成中朝,处理天下章奏,遂入权力中枢。随着政务日益繁杂,尚书权力逐渐庞大,开始分曹治事 ,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执行政令的首脑。但毕竟是内朝职务,品级不高。至隋唐时,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属位高权重宰相职。
33.中朝:由亲信近臣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又称内朝,实际是秘书班子,汉武帝为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而设置。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官员出入宫中,随侍皇帝,参与大政,丞相等外朝官员逐渐被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中朝的设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4.家国同构:
①“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③“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秒懂概念【18】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5.“士”: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学士、勇士、方士、谋士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3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什么)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经营管理权、劳动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7.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概念辨析
三者都在中国古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应该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第二,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
第三,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第四,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第一,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38.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或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总和。
39.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40.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上层建筑”相对,是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是指在一个时期全社会的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关系及政府调度资源并投入建设的经济可行性由此可以测度社会的经济能力与政府的经济能力
(3)市场经济的基础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状态,即人们衣食住行的状况。
(4)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传统解释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对立论”、“补充论”向“共同发展论”的转变
(5)在对经济基础的理解中,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只是生产关系,这是片面的,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基础或人的基本活动,不可能仅由生产关系来构成。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上层建筑,它的主要形式是政治和法律,是在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为经济基础服务。
(6)经济基础是指什么,第一,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是对生产力来说,叫作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叫作经济基础。
(7)一般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科书中,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文化观念同样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由此就引出一系列问题:一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变了,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是否会变,会如何变。
(8)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三者是同义语。
(9)社会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故又称为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因此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
(1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根据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这三个概念的内在联系了。
41.经济运行: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市场经济运行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和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下,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过程。宏观经济运行是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及国内外经济活动的交错和综合,主要反映经济总体的状况及其走势,通常被称为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其走势,是宏观调控的依据。
42.产业结构:秒懂概念【31】产业结构

4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44.井田制:商周时期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属国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春秋时期,开始走向崩溃。
历史概念精读丨井田制
工商食官:秒懂概念【15】工商食官
45.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影响。
46.租佃关系: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47.均田制:秒懂概念【38】均田制
48.三长制:秒懂概念【39】三长制
49.屯田制:秒懂概念【49】屯田制
50.占田制:秒懂概念【50】占田制

51.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流,而自由农的小土地私有制是支流。
52.田庄:汉代豪族地主的经济组织,是地主土地除了租佃以外的一种经营方式,东汉时盛行。(1)规模较大,多种经营:田庄在地主的管理下进行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以及商业、高利贷活动,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豪族地主在建立田庄的过程中兼并土地,把大量的自耕农变为隶属关系强烈的依附农—部曲、佃客、徒附等,其中也有与豪强地主同宗的本族贫困亲戚。(3)拥有私人武装:担任守备、操练之职,,镇压暴动农民的反抗,保卫豪族地主的田庄、坞堡。
53.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方法,就是一部份人掌握大量土地,并以雇佣的方式使土地利益最大化。
54.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55.租庸调制:秒懂概念【58】租庸调制
56.两税法:秒懂概念【59】两税法
57.一条鞭法:秒懂概念【60】一条鞭法
58.摊丁入亩:秒懂概念【61】摊丁入亩

59.商帮:明清时期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60.丝绸之路:是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61.朝贡贸易:朝贡就是朝拜和进贡的简称,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在唐朝以后,这种朝贡关系又发展成朝贡贸易,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62.近代工业:是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工业,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但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工业。
63.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

64.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等。
65.买办: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66.官僚资本: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一些当政的腐败势力渗入其中,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
67.贡赋: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随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来自农田,甚至关市、山林川泽的所有课征物,贡赋逐渐演变成为税收的别称,实为中国古代的税收方式。
68.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
69.牙行:牙行是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价格的居间行商。汉代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元、明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等称呼。牙行一词始见于明代。他们以经营牲畜、农产品和丝绸布匹等手工业品为主﹔也有居间包揽水运雇船的,称埠头。
70.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该政策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客观上维护了国内的安定起到一定自卫的作用。

好啦,本期历史概念的干货就更新到这里,相信你们一定没有看够吧~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定哥在《高中复习笔记》中汇总了200+个历史概念等着你去了解哦~
有其他想要定哥讲解或者想知道的历史概念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定哥会根据需求高低进行讲解!历史概念系列干货也会持续更新的,下次你别忘记过来学知识!在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留言暗号“历史概念1”即可获得PDF版!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