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现在的生活状态,怎么办?||意象改变的干预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当前的学业状态特别地不满:明知道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才可能会有光明的前程,可当前却只能够任自己纵身于享乐之中,无法改变现状。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会想到现在的亲密关系似乎也很糟糕:虽然正处于一段恋情当中,但是却很难感受到被爱着,经常从伴侣处寻求安全感,可这对当前的安全感匮乏状态并没有什么帮助。为此,我们可能在网络上寻找解决方案,可能会找到一些具体的行为干预策略(比如,从微习惯的角度出发进行改变),亦或是一些虽然抽象但是却能够让内心为之一震的道理(例如“学会爱自己”),而今天,小编将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分享关于“改变”的技巧。
改变的对象,是现今存在的事物,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即改变当前我们心中的某种抽象形象。这个意象,从某个角度上看,即是自我认识。我们心中关于自己的意象来源于自身的经历。如开头的例子,学业状态不满中,我们的自我意象可能是“我是一个更适合在轻松地环境中生活的人”。这样的自我认识是我们从经历中创造的,或许在过去,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娱乐活动,于是渐渐地开始认为“我更适合轻松地生活”,而这样的想法也会塑造着当前的自己,让自己抵触进入学习情境当中,似有“如果让自己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状态中就不是自己了”之感。而在安全感的例子中,成长过程里或许有过未被认真关照的一段时光,所以形成了“我并不会被爱着”、“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意象,于是,即便处了新的恋爱关系,也依然按照这样的自我意象来生活。
改变的过程,是将原有意象陌生化,将新意象熟悉化。从经历中产生的自我意象,其适应性或会存在一定的局限,它可能更适用于过去的某一情境,而对现在的生活适应起不了太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原有的自我意象可能会不利于当前的生活,如以上例子提到的学习、情感生活,但毕竟它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意象,在新的意象出现之前,我们很可能会一直依照旧有自我意象来生活。意象改变的作用,其实也就是从“熟悉感”出发:我们需要在心中构建一个理想的自我意象,它可以是未来的充满学识的你,也可以是将来拥有一段良好健康的亲密关系的你,甚至可以是某种具有你所向往的品质的事物(如敏锐洞察力的猫头鹰),最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将这一意象具体化,譬如,拥有一段美好关系的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言行举止又是如何;猫头鹰的自我意象中,你是怎样的洞察事理,会有怎么样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让新的意象具体,让它变得熟悉;与此同时,对于旧有意象,即意欲改变的意象,我们暗示自己,这个“我”其实也挺陌生的,可以寻找一些生活事例去证明其实这个“自我意象”并不完全是“自己”,让它从那种极为熟悉的状态渐渐陌生化。
如果找不着那个理想的新意象,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许,你可以从你所崇拜或敬仰的对象着手。我们所憧憬的、发自内心热爱的人,往往是与我们的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人,他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师长,可以是偶像,也可以是某种被赋于了精神涵养的事物,如雄鹰、松树。从这些我们所钦佩的对象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便有了构建理想自我意象的基石。
之所以强调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因为有一部分的人其实并不太适合当前社会所制定的“美好人生”的路线(比如找一份非常安稳的工作,到了多少岁结婚生子等等)。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令自己喜悦的前进动力,为了每一天清晨起床时都拥有挑战新的一天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需要挖掘那个源于内心的自我价值体系。
最后,来谈一谈意象改变的原理。意象改变,其实是瓦解旧有联系构建新视角的过程。为何我们难以改变自己现有的状态?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脑海中旧有的联系来解释新经历,以旧视野来解读新经验,如上边解析的“我觉得我更适合在轻松地氛围里(旧有知识)度过我的大学生活(新的经历)”,而当我们让旧有自我意象陌生化,那些原本构成整体的非常牢固的旧有联系也随之瓦解。这意为着我们可以重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新的联系,用新的视角去认识当前的生活、去指挥现在的前进方向,去发现在旧的视界中无法看到的机遇。
祝大家生活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