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籍笔记】《孔孟荀教育思想》

2022-04-17 22:20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孔孟荀教育思想》

著者:董承文

七十六年十月 修訂三版

章  緒論

第二章  基本思想

1.①天:孔子论天,兼具人格、道德与自然三义;孟子论天亦复如是,荀子的天只有自然意义。

②命:孔子“畏天命”,孟子“立命”,荀子“制天命”。

③政治:孔子主张正名、德治、足食、足兵并要立信;孟子主张行仁政、尊先王、重民权、取民心并反对战争;荀子主张化性、群居、法后王、治人、富国并议兵。

④经济:孔子主张富而后教,对于个人层面强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并重,但从国家立场而言主张“富民”;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强调“民有恒产,始有恒心”,并主张轻税;荀子主张裕民、轻税、节用、专业即社会福利。

第一节·孔子之基本思想

1.落魄时,将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知我者,其天乎),用以宽慰自己和门徒;另外也从道德意义(天生德于余)和自然意义(天何言哉)来看待“天”。其中自然意义包括自然现象和自然律。

2.天命即“理性之终极准则p29

3.宗教之天,道德之天,物质之天。

4.孔子的重要政治主张包括:正名、施教(教之)、德治、法治、足食与足兵。

5.礼乐兴和刑罚中。

6.正名有赖于施教。

7.贤能在位。

8.不主张废弃法治:大司寇诛少正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富之,教之。→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贫难治。

10.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论语·子路篇》

11.孔子的政治主张,“正名”为其枢纽,其要点是“足兵”、“足食”、“富之”、“信之”。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法治”,较高之境界是“德治”,而最高之境界则是“大同”。p34

12.强调追求合理合法的财富。

13.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篇》

14.富民的方法:“節用”,“使民以時”,“薄稅”,“社會福利”,“均富”等。

15.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篇》

第二節·孟子之基本思想

1.孟子的自然論主張事天命,政治論主張仁政,經濟論強調置民產業。

2.從孔子的“畏天”到孟子的“事天”,從孔子的“畏天命”到孟子的立命。

3.孟子有時將天視為人格化最高的神(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孟子·萬章篇上》),有時則視天為道德法則(誠者,天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下》)或物質存在(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孟子·離婁篇下》)或自然義(莫之為而為者,天也。——《孟子·萬章篇上》)

4.孟子承認命是客觀的存在,是難以改變的。

5.孟子的政治思想是“行仁政,倡王道”

6.制民産、取民心、教民智、用賢能、要分工、非戰爭

7.順應民意的同時,要啟發民智。

8.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9.善戰者服上刑。

10.孟子的經濟思想以治民產為中心,人民生產以農業為主故主張經田界,人民每苦於重稅,故主張薄稅;進步的經濟生活要分工,故主張分工合作;而理想的社會應是“福利社會”,故提出社會福利諸種主張。p48

第三節·荀子之基本思想

1.荀子在自然論方面,視“天”祇有自然意義,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在政治方面,主張聖王政治,重視群居合一;在經濟方面,主張富國裕民,重視農業生產。

2.天有常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3.知天、裁天、用天、敬天、但不迷信天。

4.敬天的目的在於文飾,天地為禮之根本,

5.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民的地位从附屬而成主要;人的精神,從消極而成積極;這是人為精神的充分發揮,也是人本主義的精義。

6.荀子首重教化,教化之內容是禮樂,禮樂之標準在後王。

7.荀子認為人性中本來無知識禮義,人性是非善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

8.人能群。

9.有亂君,無亂国;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篇》

10.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荀子·議兵篇》

11.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貴。內省而外物輕矣。——《荀子·修身篇》

第三章 人性論

第一節·論人性

1.從內容上進行區分,有下列不同:個人--生理之性,個人感情之性,個人慾望之性,個人人心之性,個人人格之性,個人社會群性;而從立場上,又可分為三:從實然性論性,亦即從事實的立場討論人性;從或然性論性,亦即從可能的立場討論人性,易言之,是從可塑性或發展的立場討論人性;從應然性論性,亦即從理想的境界討論人性。

2.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解釋孔子的“相近”為近於善,“相遠”為遠於惡。

3.孔子的人性觀點,是從實然觀點而言(性相近),從發展觀點而言(習相遠),亦即是自人生而具有之情慾、潛能本質及其發展可能性立言。

4.物質(物理、化學諸特性)→生物(物理、化學外,更有生機諸特性)→動物(物理、化學、生機外,另有知覺、運動諸特性)→人類(物理、化學、生機、運動外,並具有理智、道德諸特性)

5.人性包含情:①荀子認為性之表現為情;②荀子常將性與情同舉並列,認為性之表現為情,亦即性為潛在狀態,而情為現實活動,從大的方面來看,實互為表裡,或謂之一體之兩面。

6.人性包含欲: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篇》。欲由愛好所生,為愛好之延續,所以“欲”與“好”同屬於人之性情。

7.荀子認為人性所含之情欲,主要為基本生理需求,此正與孟子相反。且認為性不包含知能禮義,但對於求知之智慧或獲得能力之潛能並不否認。

8.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具有,是自然存在,是沒有文化色彩(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荀子·性惡篇》)

9.荀子的人性是“本我之性”,而孟子的人性是“自我、超我之性”

10.現代的自我心理學中,完全的自我包括生物我、社會我與心理我,生物我偏重我的生理方面,社會我關心個人在社會中應表演之角色,心理我則有關自我之理想。故荀子之人性是生物我之人性,而孟子之人性,是社會我與心理我之人性。

11.聖人與我同類者。——《孟子·告子篇上》

12.孔子的道德觀念,就抽象標準言是“道”,自有所據言為“德”,從行為動機言為“仁”,從行為判斷為“義”,從行為具體表象言為“禮”,就是非了解言為“智”。

1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論語·述而篇》

14.由於仁屬於道德動機,義是道德判斷,禮是道德表現,是故孔子的善惡標準,既重視內在動機,又留意外在行為表現。

15.孟子認為,“所欲”是善,“所不欲”是惡,所欲與所不欲在於自我認識判斷,亦即善惡在於主觀認識與判斷。而由於孟子不承認耳目口腹之欲為性,故此處之可欲,必非此等生理慾望而為心理慾望;從孟子“行仁政”、“王天下”、“擴充四端”諸主張言,其實際標準仍為“仁義禮智”

16.荀子關於善惡判斷之標準,是以國家治亂社會安危來區分。

17.荀子並不認為結果好即是善,他認為不先經過思慮與意志決定,則個人行為,雖偶合於規範,不能稱之為“善”(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荀子·儒效篇》)

18.化師法,積文字,道禮義者,為君子。——《荀子·性惡篇》

19.荀子認為,善之產生,經過心慮,經過人為,亦即善必有善之動機與善之行為。

20.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21.現代倫理學對於道德行為之判斷有三要件:①人必有所為,始有善惡之可言;②善惡價值所加者,乃有覺有意之行為,非無覺無意之動作;③善惡之判斷,在於與他人發生關係之行為。

22.孔子對於善惡之判斷,兼重行為既發前之動機與行為既發後之結果;孟子對於善惡之判斷,在於動機;

23.孟子主張:人心即人性→人心具有仁義禮智之四端→仁義禮智之端可發展為仁義禮智之事實→仁義禮智是可欲的→可欲是善的→結論:人性是善的。

第二節·論情欲

1.對於情欲的態度,孔子主張節欲,孟子主張寡欲,荀子主張節欲與導欲。

2.孔子認為:欲並非惡,但因其有主觀性、貪求性,故需以禮節制。(欲而不貪)

3.孟子認為感官有弊端,特別是在特殊情況下。(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公孫丑篇上》;飢者甘食,渴者甘飲。——《孟子·盡心篇上》)

4.孟子認為生理欲求價值低,心理欲求價值高。前者自然產生且不能思考,後者是思考的結果,合於社會需求。

5.同欲為善。

6.寡欲養心。(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篇下》)

7.荀子認為:情是與生俱來的,是自然產生的,稱之為“天情”(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論篇》)

8.荀子認為:性是天然的,情是性的本質,欲是情的反應。(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篇》)

9.情的功能在於:情的反應為欲,有欲則有求,聖人正好疏導此種“欲求”為動力,從而完成“天功”(養其天情,以全天功。——《荀子·天論篇》)

10.荀子認為欲是與生俱來的,不應該求“去欲”或“寡欲”,而應該追求“節欲”和“導欲”。

11.荀子強調:欲的“不可去”和“不可盡”

12.荀子認為:心可以阻止欲求,亦可以支使欲求,其標準在於“理”。(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荀子·禮論篇》)

13.荀子認為:①人衹要生存就必然會有欲望; ②欲望之多寡與治亂無關。

14.人的欲望如同水,並無善惡,在於如何引導運用,而荀子的禮,正是欲的種種運用方式。

15.從國家立場來看,孔孟荀都主張要滿足人民之基本需求。

16.孟子主張“大體”要存養擴充,而“小體”之欲要寡,因之孟子主張寡欲以養气。

17.總結:孔子節欲之結果為中庸,孟子寡欲而養氣,荀子節欲、導欲而求治,其目的均在於“善”。

第三節·論人心

1.“從心所欲不踰矩”是社會化的最高境界,是社會化的徹底完成。【關鍵詞】社會化

2.盧梭認為人有兩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有了生命,有了自我,成為兒童;第二次出生開始進入社會。

3.孔子關於“心之養護”的要點是:自我反省、把我現實、重己役物與知足常樂。

4.孟子認為“心”是思想行為之主宰,內心觀念,影響思想,影響態度,故其討論心的言論甚多。

5.不忍人之心,四端之心,良心,放心(失其本心或陷溺其心),正人心

6.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篇下》

7.存心(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操心、專心、盡心、恆心

8.孟子論心之發展,自孩提之童言起,其視心為動態的發展,非靜態的、固定的。

9.赤子之心,不學而能,不慮而知。

10.孟子認為養心之道有二,即寡欲與反省。

1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孟子·離婁篇上》

12.擴充發展:由盡心知性,而達成知天。

13.孟子的“存養説”,類似杜威的“教育生長説”,但仍有不同:杜氏之生長,為經驗之生長,自我觀念之生長,其中自我觀念之生長,杜氏認為小我可逐漸擴大成大我,個人可由個別的善漸進而至於普遍義務原則之執行;而孟子則為“大體”而反對“小體”。前者認為大我以小我為基礎,後者則強調大體與小體相衝突。

14.荀子是我國思想史上有名的經驗學者,對於感官特別重視。

15.荀子認為,之所以會有惡人和壞人,荀子認為是因為對“道”認識不清所致。因而荀子之人性論,是人性惡、人心善。

16.道心:荀子將“人心”與“道心”並舉,人心是潛存著危險,而道心卻極微妙;人心所以“危”,在於有弊端;而道心所以微妙,是能“濁明外景”,而又能“清明內景”,亦即內心保持“大清明”,又能洞察外物之事理,是以行道不必勉強。

17.心能知道、行道、守道而禁非道(節性),又能推理判斷而推廣大道,故行為之善惡,繫於心之功能,心之功能充分發揮,則行為善;心之功能未曾發揮,則行為不善。

18.諉過於外物或他人,心理學家稱之為“理由化運用過多”。

19.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第四章·知識論

第一節·認識之觀念

1.孔子認為認識有其可能性,但並一切可認知,而有所限制。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

3.康德知識論認為,吾人之知識,限於現象界,即限於經驗事實之領域,此為可知界;至於本體界,即指睿智界,則非吾人知識所及,是為不可知界。

4.孔子認為認識之途徑是理性與經驗並濟,亦即理性與經驗並用,即“學”與“思”的並用,才能獲得正確之知識。

5.孔子認識的對象主要在人事(人際關係與事務),分為個人(處事方法、處事動機和生活習性各方面設法理解)和人群(了解如何妥善相處)對自然未惶論及,偶有論及之處,亦為寓情之意,並無正面探索自然之主張,而其所談及的“知天命”,仍是為了了解人事。對鬼神則持否定態度,認為非認識之對象,強調敬而遠之。

6.孔子對於神明採取消極態度,均認為非認知之對象,此種態度遞嬗至孟子則為“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祭祀上帝”“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由是增加人為的力量,再進一步遞嬗至荀子則徹底將神明經驗化,遂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總結:孔子認識之對象是人事,人事是認識範圍之中心,自然是認識之邊緣,鬼神則在範圍之外。

8.孟子同孔子的認識,認為生民的不同者為知有先後,覺有快慢,此亦孔子知愚差別之理論。

9.孟子認為“認識沒有限制(知者無不知也。——《孟子·盡心篇上》)”此觀點為性善説之自然發展,由此可見,孟子對知識之擴展抱有莫大之信心。

10.知性、知天、知命,我心具備萬理,因而無所不知。孟子的此項觀念,開啟了後代“心即理”的先驅。

11.孟子主張認識有思考而來,日常感覺經驗對於認知之增益不大。(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篇上》)

12.孟子之認識對象為“仁義禮智”,為心性。

13.荀子認為:內心智慧所產生之觀念,其與外界實物相吻合者,是為知識。(知有所合,謂之知。——《荀子·正名篇》

14.荀子認為:無不能知者,但有不應知者。從應用的觀點來看,對於“天”,既“不求知”,亦“莫知其無形”,亦即對於現象可以認知,對於本體亦可能認知,但不應該認知,此觀點類似於孟子的觀點。(智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孟子·盡心篇上》)

15.荀子強調認知之路,要學思並用。強調既要外學,又要內省,亦即兼須經驗與理性。同時強調“心”與“感官”的並用。

16.荀子強調“學”,學要“親師”,並要學禮,而禮法是聖人先王所制定的。

17.知識社會學認為“知識產生於社會”,其所探討的“知識”是廣義的,且融合於集體意識之中,對個人行為具有約束力,所以具有普遍性與強制性。

18.荀子主張認知之對象為禮,而禮之意義極廣。道、禮與道德,在荀子言其意義相同;禮又是禮法,是人人應認知遵行的。荀子之“学”,以禮為終極目標,逾乎此,那是不急之察、無用之辨,亦即荀子以應用科學為研究之中心,超乎此,非荀子所主張。

19.本節結語:孔子認為“人事是可知應知者,自然是知之邊緣,而鬼神與本體是不可知者。”;孟子認為“聖人無所不知但認知仁義禮智是當務之急”;荀子亦認為“禮法是認識當務之急,至於不急之察、無用之辯,應棄而不治。認知之主宰在於心而各感官則是認知的工具。”

第二節·正名與解蔽

1.正名的作用在於解蔽,思想上有弊端,或來自感官,或因為情感,或由於偏見,或由於判斷推理錯誤;解救之道,首先用正確名言其次端正思考;亦即以名實相符之名言去思考、推理、判斷。

2.孔子認為蔽端有四:一為知覺失實、二為推悟失當、三為同異混淆、四為傳遞誤知。

3.“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 《論語·陽貨篇》”

4.孔子提出正名,正欲完成達理之功能。

5.正名的意義在於:正名是一切之基礎,名實相符是一切的基礎,無此基礎則言語成廢物,文字成無用,認知、學習均不可能,甚至甚至社會秩序大亂,群居生活亦不可能。但正名終究只是認知的基礎,要求知識深入無誤,或自少而博,尚賴思考。

6.孔子:演繹推理(三段論法和聯合論式和連環論式和帶証論式);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7.孟子所言及的蔽包括:感官之蔽、傳遞之蔽(文字誤載和言語偏蔽)與心性之蔽。

8.詖辭(偏執之辭),知其所蔽;淫辭(放蕩過分之辭),知其所以陷;邪辭(邪蔽之辭),知其所離(叛離);遁辭(逃避之辭),知其所窮(困窮)。

9.揣本(兩樣事物相比較時要起點相同)、權度(不執一)、辨同異

10.同中取異、異中取同、同實異故、異實同理、不能與不為

11.孟子:演繹推理(定言三段論法和假言三段論法和聯合論式和連環論式和兩刀論法);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12.荀子著正名篇與解蔽篇,由是孔孟之正名與解蔽思想,自此大放光彩。

13.荀子認為弊端有二,一為感官之蔽;二為心理之蔽。

14.感官之蔽,第一是外界物理之原因;第二是感官本身之錯覺,屬於生理現象;第三是感官受感情影響,發生錯覺,屬於心理原因。

15.荀子認為“蔽”是以偏概全,偏見既成,生根發展,並排斥其他概念。

16.故(胡)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荀子·解蔽篇》

17.荀子認為:心的正常狀態是“大清明”,亦即“虛壹而靜”;“不虛”——拒受新知;“不壹”——拒受其他觀點;“不靜”——以囂煩想像擾亂思考,則心之認知便產生弊端。(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荀子·解蔽篇》)心境“大清明”即能虛、壹而靜,虛(虛心)可以吸收——故“入”,壹(整體)可以盡知各觀點——故“盡”,靜(冷靜)可以明察秋毫——故“察”;虛壹而靜的結果,可以達到“入”、“盡”而“察”之效果,因而能獲得真知。

18.荀子反對狹隘的功利主義;道不僅養欲,亦兼修德,故主張“化性起偽”;道不止於法,更需要用賢,故主張“有治人,無治法”;道非僅於逐便,尚需求才,故認為“無君子,則天地不理”(《荀子·王制篇》);道飛僅於辨説,尚需實體,故主張“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以為善學。”(《荀子·勸學篇》);道不單為因循,尚須積極有所為有所不為,故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篇》)。

19.荀子的名,大致相當於名言,實質可分為兩項,一為客觀之事物(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荀子·正名篇》),二為價值(貴賤)之判斷(上以明貴賤,下以辨異同)

20.制名原則:約定俗成、同名異名、單名兼名、別名共名、散名爵名文名刑名(荀子主張刑法之名依據商朝、爵位官名依據周朝,文化用名依據禮儀,一般名即散名依據通俗共用)

21.荀子認為:禮儀者,非生於人性,而是聖人“積思慮,習偽故”。

22.三惑:以名亂名、以實亂名、以實亂名。

23.思維要點:建立是非標準(“隆正”)、契合事實(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欺人。——《荀子·儒效篇》)、辨別同異、衆端參觀(兼權);求證;棄疑(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荀子·非十二子篇》;言而當,智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荀子·非十二子篇》;君子疑則不言。——《荀子·大略篇》;智莫大於棄疑。——《荀子·議兵篇》)

24.五權:無欲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財用欲泰,夫是之謂五權。——《荀子·議兵篇》

25.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荀子·性惡篇》其中“辨合”、“符驗”為理論上的一致;“設”與“施醒”為行動上的證明。

26.制名是認知的基礎。

27.操術: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聼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擧積此者,則操術然也。——《荀子·不苟篇》由此可知荀子認為論證推理有整理思想、擴大知識與探討事理之功用。

28.演繹推理(以類行雜,以一行萬。——《荀子·王制篇》;以淺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荀子·儒效篇》;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荀子·非相篇》)、類比推理(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説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篇》);歸納推理(故千萬里之人情,一人之情是也。——《荀子·不苟篇》;歸納法所依據之原則為“齊一原則”,包括兩類:同時齊一即同一類事物有相同之特性;繼起齊一即同一類事物其後代繼起者仍然具有相同之特性。)關係推理(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數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非相篇》)

29.荀子的推理理論,重視“類(原則)”、“操術(推理)”、“一(結論或原理)”、“推”和“持”等名言。

 

第三節·認識與親師

1.就學子言,親師為認知之重要途徑,因而教師之學養,影響學子頗大;而教師之地位,復又影響教師之工作。

2.孟子認為認識之要點為自動、專心,以發展良知良能。其強調自發自動,為學方能成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篇下》)

3.奕秋教棋。

4.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矣。——《孟子·盡心篇上》

5.孟子認為,觀察(感官應用)和體驗(行),均為思考因素之一。

6.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本能很少,且愈高級動物,本能愈少,可塑性愈大。

7.近代德國文化學派,倡導“教育愛”。

8.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勸學篇》其過程是:感官印象→心之判斷→心身活動→美化身心,既是認識過程,又是學習步驟。

9.荀子認為親師是學習的捷徑。(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篇》)

10.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篇》

11.荀子認為,教師必有之修養有四:容貌尊嚴、年高德劭、理論一貫與深入淺出。(師術有四,而博學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耳博習不與焉。)

12.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貴師而重傳,則法度存,國將衰,賤師而輕傳,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篇》

第五章  教育之目的

本章內容分為五項:一、教育對象;二、教育功能;三、一般教育目標;四、人格要素;五、人格等級。孔孟荀之教育目標,在於陶冶理想人格。

第一節·教育對象

1.在西周時本是政教合一、官師合一,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不甚普遍,程度僅及小學。至孔子時,因戰亂關係,學校殘破,孔子乃以私人身份講學,開私人講學之風。

2.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強調:無貧富之別,無階級之別,無天資之別,無品質之別。

3.孔子亦主張“不教之教”,包括:第一,不用心的人無法教誨(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篇》);第二,有些學生畫地自限,最要不得(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論語·雍也篇》)第三,無可塑性(沒有進修意向)的人無法施教(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篇》);第四,向道不堅的人,不值得教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而異二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篇》)。總而言之,孔子對於無心學習者,不願教誨。

4.孟子施教,強調“來者不拒”。

5.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以為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篇下》

6.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孟子·盡心篇上》

7.塗之人也,俄而竝乎堯禹。——《荀子·勸學篇》

8.荀子的三不教,犯罪者遷地教育、求學目的不及士的不教、求學時學者學習態度不謙虛,或學習之內容非禮義者不教。

9.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荀子·大略篇》

10.元惡不待教而誅。——《荀子·王志篇》

第二節·教育功能

1.教育的功能尤其限度,亦即教育既非全能,亦非無能。

2.儒家為人本主義,重人事重文化。重人事重文化之結果自然也就重視人為之努力。

3.孔子認為教育之功效可從多方便言,從個人而言,可發展個性;就社會而言,可安定秩序;就文化而言,可傳遞可創造;就國家而言,可培養人民之國家意識與戰鬥技能。

4.德性之遷移與智慧之變移。

5.人是“可移”的,即人性具有可塑性。

6.孔子認為教育功效有四(見上)。

7.西洋文化學派認為人生理想價值有六,即真善美權用聖,而個人之人性類型有理論、社會、藝術、政治、經濟、宗教六型,此六型均在文化中生根發展。孔子認為個性由於教育之薰陶,可將仁智信直勇剛之性向,正確而充分的發展。

8.孔子對“善(道德)”的重視,亦即我國文化之特質。

9.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篇》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二十章》

11.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而教育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人人皆有可塑性。

12.孟子認為,教育對個人有化導作用,對社會可溝通觀念,對國家有防禦之功能。

1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篇上》

14.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財貨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篇上》

15.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篇下》

16.荀子關於教育功能之論述最為深入,其雖言性惡,而認為心善,由非善之性而達到盡善之心,此中間原因,正在於人性可化,亦即人具有可塑性,而教育之功效正在於此。

17.荀子認為,性是變化的材料,偽是人為之努力。(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僞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人性有可塑性,不論在智慧、在個性、在職業等方面,均可因塑造而產生變化;且不同之塑造手法,產生不同之塑造結果。

18.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荀子·性惡篇》此言論是承認個體之可塑性,即承認教育之可能性。

19.荀子認為:教育既非全能,亦非無能,有其限度。教育功效,有賴於受教者與施教者共同努力。

20.可不可為可塑性,即教育可能性能;能不能為實然性,為教育效能。

21.英傑化之,嵬瑣逃之。——《荀子·儒效篇》

22.偏見一旦形成就很難消失

23.教育功能可分為“個體可塑性”和“教育功效”兩項。

24.教育功效所以有其限度,其原因有兩方面,一為受教育者心內有偏見(蔽),因而心不能保持大清明;二為“亂名”之影響。

第三節·一般教育目標

1.孔子的一般教育目標:求道(代表真善美全部)、求真、求善、求美、促進人倫關係、培養政治人才、陶冶理想人格。

2.理想之人格,能知道、守道、行道。

3.求道:道是一切正當的軌道,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的“道”,其具體意義,表現於行為上為德,也就是仁、義、禮、智。求道事實上也就是對這四者的探求。(子曰:士志於道。——《論語·里仁篇》;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

4.求真:知之特點,是真實無妄,知為知,不知為不知,亦即真實不欺;知識與德性經過磨練之後,其價值更大,效果更久,因而這種求真的精神,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5.求善:善是所欲,知、仁、莊與禮結合方為善,善是從諸多不善中比較選擇而來。

6.求美:孔子的美,含藝術之美與德性之美,且都是教育的目標。

7.促進人倫關係:當時的社會關係已經紊亂,孔子希望矯正“君不君,臣不臣”的現象,人倫關係之正當實踐,實為從政之基礎。而實踐倫理道德,是弟子主要學習目標。(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

8.培養政治人才:孔子鼓勵門下弟子從政(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篇》)

9.陶冶理想人格:教育之目的,在培養學生健全品格,為學之目的,亦在自我充實。(古之學者為己(充實自己),今之學者為人(誇示於人,求人知我)。——《論語·憲問篇》)要求人知我,要先充實自己的品學(子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篇》)。而君子的主要任務,在於修養自己品格,進而安置人民百姓。

10.孟子的一般教育目標:啟發心靈、啟導人倫、美化社會、建立國防與培養人格。

11.啟發心靈:孟子認為人的心靈中原有仁義禮智之端,加以啟發,使之擴充發展,方可成為仁義禮智之事實。(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篇上》)

12.啟導人倫:人倫的內容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其中,有家庭相處之品德,有政治品德,有社會品德。上古的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則托古改制加入了政治關係和社會關係。

13.梅花社會:用教育的力量,建立社會秩序,並使之合理化、美化,而使社會生活達安舒境地。

14.建立國防:教育實是國防之基礎,亦即是精神國防之建造者。(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篇上》)

15.陶冶人格:理想人格的根本要修身,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篇下》)

16.荀子的一般教育目標:重視職業技能、化導安分守職、強調判斷適應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與陶冶人格。

17.荀子的教育目標在於知“道”行“道”,亦即知“禮”行“禮”。

18.化導安職守分:荀子主張且強調分工。

19.促進人倫關係:荀子強調人一定要群居,而群居必要制定人倫關係,否則必爭必亂。(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荀子·富國篇》)而人倫關係的理想狀態是“真平等”,亦即是立足點的平等,不是平頭點的平等。

20.強調判斷適應能力:荀子認為學問之最高境界,必具高度判斷能力,此種能力應用於實際生活,即為“以義變應”(《荀子·不苟篇》)

21.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乎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荀子·大略篇》

22.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孔子認為“有德者必有言。——《論語·憲問篇》”,孟子好辯,而荀子更注重口才。(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言其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听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鄙夫反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庸俗——《荀子·非相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神不能行,國用也。——《荀子·大略篇》)

23.陶冶理想人格:荀子對於人格陶冶,可分為三個步驟,而層層加深意義。首先,養成良好習俗(以從俗為善……是民德也。——《荀子·儒效篇》);其次,培養知行一致(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輭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篇》);最後養成道德義務感(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荀子·勸學篇》)。

24.荀子所主張的德操,很像孟子主張的大丈夫氣概。後者強調:不淫、不移與不屈;而前者主張:不傾、不移與不蕩。都強調堅守原則而不為外物所影響,相得益彰,互相比美。

第四節·人格要素

1.孔子之偉大,即在覺醒人類道德意義。其特別提出“仁”這個字,廣義之“仁”,即是德。除此以外的義禮智,義是行為判斷,禮是行為表現,智是是非了解。由了解而動機,由動機而判斷,由判斷而行為。

2.孟子比較重義,不像孔子以仁涵蓋一切,而是以“仁義”並重。

3.荀子最重視者為禮,常以禮涵蓋一切。亦常禮義並舉或仁義並用。

4.人格教育是孔孟荀教育之重點,而人格構成之要素自然是教育目標。

5.孔子論人格要素,基礎在“仁”。仁之辨別為智,仁之判斷是義,仁之表現是禮。而就個別對象而言,仁之發動對於父母是孝,對於國君為忠,,依次類推。

6.孔子以“仁”代表諸德,仁是內心對事物之熱心與愛力,故為諸德之基礎。

7.恭、寬、信、敏、惠。

8.仁者必有勇。

9.孔子強調的義,具有“指導”、“節制”與“貫串”三種作用,因而成為德性之樞紐。

10.孔子認為:禮有節制作用,有指導作用,為人格基本要素。(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篇》)

11.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篇》;知及之,仁能守之。——《論語·衛靈公篇》

1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13.日本人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云:行得恰好,謂之中庸之德。

14.孟子將仁解釋為“愛”,是“人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而“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篇上》)。

15.孟子有時稱人心為“不忍人之心”,而依次行政,則為“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篇上》)

16.孟子很大程度上提昇了義的地位,將“仁義並舉”以至於文天祥説“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篇上》),有時甚至於將“義”置於超脫的地位(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篇下》)

17.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孟子·梁惠王篇》

18.孟子認為:仁之具體意義是愛;義之具體意義是敬長;禮負責節制此等行為;智則是了解此等行為。(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知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節文斯二者是也。——《孟子·告子篇下》)

1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19.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篇下》

20.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篇下》

2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篇上》

22.孟子論及廉恥,認為:廉是取捨財物之標準,恥是行為去從之標準。

23.孟子提出“小勇”和“大勇”的概念,小勇是血氣之勇,而大勇是經過思考合於道義之勇。是否應表現勇,不在外在環境,而在內在的判斷:是否合乎義。

24.分人以財,謂之惠。——《孟子·滕文公篇上》

25.荀子論人格要素,在於:知禮、行禮、言禮、受禮。將“仁義”、“禮義”、“仁智”並舉,和孔孟一樣,以:仁義禮智為人格之中心,但加重了“禮”的份量:廣義之禮,實代表道,涵蓋一切;狹義之禮,則是人生行為規範之總稱。同時也加強了“智”的地位,知道才能行道,知禮才能安職守分。

26.荀子以禮涵蓋一切,廣義的禮,即是道,是人生規範,亦是自然律;狹義的禮也代表道德規範;是故禮是人生的必須,為人格所依賴。

27.荀子認為,禮是学的目標,是法的根本。(故學至乎禮而止矣。——《荀子·勸學篇》;禮者予以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篇》;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荀子·勸學篇》)

27.荀子禮義並舉,禮是外表行為,義是內在適當之判斷。

28.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篇》

29.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荀子·議兵篇》

30.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苟篇》

31.荀子認為智表現人所以超越動物之特性,人因為有“智”與“義”,才成為人。智是人生的特色,智的對象是道,具體言之是禮義,智的重要性在於“知道”,知道才能可道,可道才能行道,故智是一切德性之基礎。

32.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篇》

33.荀子的智有下列意義:¹凡動物皆有知覺;²凡人皆有分辨之智慧與德性;³知是學的目標;⁴智因聖人、君子、小人而異,⁵知的範圍是禮;⁶知的過程包括:聞、見、知、行、明。

34.道與仁義禮智的關係:道是從全體與抽象而言,而禮依賴智的節制,禮的根本是仁,仁能適宜表現是義,義按禮節表現才能完成。(審節而不知,不成禮。……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荀子·大略篇》)

35.荀子的孝悌觀念教之孔子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驚弗違。——《論語·里仁篇》”以略微改變,其認為:就一般情形而論,孝道必須順從,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果順從反而陷父母於不,義或者順從反而使親屈辱,則不應該生存。

36.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補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卹君之榮辱,不卹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荀子·臣道篇》

37.荀子認為勇應該與道德是非配合,並將勇分為:上勇、中勇和下勇。上勇(與天下同苦樂……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中勇(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賢者敢援而廢之);下勇(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

38.雖能必讓,然後為德。——《荀子·非十二子篇》

39.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篇》

40.無國不有美俗,無國不有惡俗。——《荀子·王覆篇》

第五節·人格等級

1.孔子將人分為民(基本人格)、士(人格已高)、君子(謀道不謀食)、聖人(縱心所欲不逾矩),小民之下,更有小人、鄉愿。

2.相較於孔子,孟子在君子與聖人間增設“大丈夫”一項,為孟子首創,其將聖人分類為清、任、和、時。

3.孔子之前,稱官為君子,稱百姓為小人。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論語·里仁篇》

5.稱人為士:豈無他士(鄭風褰裳);係指官名:汝作士,五刑有服(尚書舜典),此處,士即執法之人。在古代,士原指有辦事能力和有學問見解的人,孔子將“士”轉用,士因此成為了知識道德上的一個層次,孔子認為:士立志知道、行道,對於生活衣食並不在乎,士的品行好,能力好,在鄉黨,人人知他孝悌,即使出使外國人亦能完成使命。

6.君子原為階級之名位,指為政之士大夫;君子與小人(細民)對稱,孔子亦曾用到原意,但論語的大部分場合,孔子視君子為道德人格層次。君子的品學是:學文、行禮,由仁、行義,具三達德,文質彬彬,敏於事而慎於言,安於貧而樂於道,而最高境界是修己而安人。

7.君子行為之動機依據仁,行為之本質合於義。(子曰:君子義為質。——《論語·衛靈公篇》)

8.三達德:知是理智、仁是情感、勇是意志(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篇》)

9.孔子認為聖人有權威性。(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論語·季氏篇》)

10.孔子認為“博施濟眾”是仁更是聖。(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11.仁、知、勇三者,都是君子之道。

12.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篇》

13.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論語·憲問篇》

14.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論語·先進篇》,可見善人之境界,在聖人之下,因不入於室,亦即未達學問道德之頂峰。

15.大人,指人格偉大之人(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論語·泰伯篇》)

16.成人,指成德之人,可分為兩層:較高之層次,具備知、仁(不欲)、勇、藝、禮與樂;而較低之層次,具備義、忠與信即可。(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篇》)

17.孟子將人格分為:庶人、士、君子、大丈夫、聖人五級,而在庶人以下,還有小人與鄉愿,在大丈夫左右,還有善人、大人、賢人、仁人。

18.小人有兩義,小民細民或人格特低之人;君子與大人亦有兩義,在上位之人或人格高尚之人。

19.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孟子·滕文公篇上》

20.庶人在野、被治、勞力、養人,其心理特性為好色、欲富、欲貴。

21.品德反應於實際生活,而實際生活,先求個人基本生理需求滿足,然後追求較高境界之心理欲望。(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篇上》

22.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告子篇》

23.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篇下》);賤丈夫(乞東廓墦間之祭餘,以驕其妻妾者流。——《孟子·離婁篇下》);小丈夫(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孟子·滕文公篇上》)

24.大人者,正己而物正也。——《孟子·盡心篇上》

25.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篇上》

26.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篇下》

27.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其小者為小人。——《孟子·告子篇上》

28.荀子將人格分為:民、士、君子、賢人、聖人五級,民以下更有小人。

24.荀子屢屢言及民德,可能為時代背景使然,亦可能為荀子個性所使然。(以從俗為善,以財貨為寶,以養生為己道,是民德也。——《荀子·儒效篇》)

25.士有可分為:通士(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辦。);公士(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直士(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慤士(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以上皆出自《荀子·不苟篇》】

26.君子的五個要點:

修身:自然之情慾,應加節制,節制之標準為仁義,節制之標準在真實——誠,誠心節制本性,本性自然變化(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荀子·修身篇》)、

知道:君子辨是非,明禮義、

言道:君子樂於言談,其內容則為仁義,其態度至為公正(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

行道:君子行常道,行中和之道(君子道其常,小人道其怪。——《荀子·榮辱篇》)、

守道:君子勇於行動,極力避免行非道,通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27.聖人之性,與一般人相同,其所以成聖,是修為而成,其智慧最高,知識最博,道德最隆;聖人制禮作樂,從事教育與政治工作,是學習者學習之最高目標。

28.不先慮,不早謀,發之而當,成文而類,居錯遷徙,應變無窮,是聖人之辨者也。——《荀子·非相篇》

29.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無窮者,廣之極也;聖人者,道之極也。——《荀子·禮論篇》

30.聖人備道而全盡者也,是懸天下之權稱也。——《荀子·正論篇》

31.積善而盡全,謂之聖人。——《荀子·儒效篇》

32.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也。故學者以聖王為師。——《荀子·解蔽篇》

33.荀子主張“聖王一致”(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彊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荀子·正論篇》)

34.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修身篇》

35.荀子提及“愿民”與“悍民”,前者是孔孟所提及的“鄉愿”之延續,後者“悍民”則為悍然為非作歹者。荀子提出的小人、姦人、愿民、悍民,是將孔孟之惡德人格進一步區分,由此亦可知荀子時社會情況教之孔孟時期更為混亂。

36.社會愈進步,分工愈分化,而人格修養愈重視基層者,故現代教育雖亦言“完人”,但倡導言“只求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又現代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以教育觀點言,能使每一國民成為健全的公民,已視為達成目標;就個人而言,身心發展能正常,具有常人之品德,其情緒成熟,其智慧充分發展,其工作能力可從事職業,亦已滿意。

第六章  教育材料

第一節·基本教材

1.儒家的教材是六藝,禮之實踐,孝悌為先;孝悌修身齊家,忠信治國平天下,故忠信繼之,亦為入門教材。禮所以節制行為,樂所以陶冶性情,所以禮樂為中心教材。詩對於言辭,書對於典章,易經對於哲理,春秋對於史實,均極為重要,故亦均列為教材,

2.孔孟之教育目的,均重視美化人倫關係,並陶冶理想人格。

3.孔子認為仁的事實,由孝悌開始,繼之忠信。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

5.孝悌的精神推至國家社會,便可以事君處友,因而可以為政。

6.忠是政治道德,信是交友道德,離開家庭生活是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故忠信之教學緊隨孝悌之後。

7.孔子主張,崇德辨惑也好,為學也好,都要“主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雍也篇》)

8.忠之內容:與人共事要忠於人()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篇》;在朝居官要忠於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篇》);得位治民要忠於政事(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篇》);卸任移交要交代責任;要使人民能盡忠國家,則自己先要慈孝。

9.信之內容:在個人而言,人無信不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篇》);在國家言,民無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篇》);在政治上,要取信於民(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篇》;信則人任矣。——《論語·陽貨篇》);在社交上,要取信於友;在出仕上,要有自信,並以信處事;至於個人修養,要守信與好學。

10.孟子認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並且將孝悌與忠信連用。

11.孟子認為孝悌是基本行為準則,是人性的自然發展,衹要做到,加以擴展,即可使天下太平。

12.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篇上》

13.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孟子·萬章篇上》

14.孟子認為:忠的意義是教人行善(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滕文公篇上》);信的意義是從內心表現出來的言行。(有諸己謂之信。——《孟子·盡心篇下》)

15.孟子所認為的孝悌忠信之關係:事親悅→信於友→獲乎上→治民。因之孝悌忠信乃是由內而外層層展開的關係。是由家庭生活、而社會生活、而政治生活。

16.孝悌是化民成俗之教材(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荀子·王制篇)

17.孝子所以不從命者有三……(前文有)

18.荀子的“孝”較之於孔孟已經有所變化,從“見諫不從又驚弗違——《論語·里仁篇》”到“從義不從父——《荀子·王道篇》”。孟子亦以“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主張既不枉法,也要盡孝,而在此態度上,荀子主張比較積極,強調“爭子”(父有爭子,不行無禮。——《荀子·子道篇》)

19.“爭子”之說,曾子已言:“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孝經》”

20.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荀子·禮論篇》

21.荀子從生物學的立場立論,凡動物皆有知,凡有知者皆愛其親,人類最有知,因而最愛其親,最能事親盡孝(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之之屬莫不愛其親。……——《荀子·禮論篇》)。

22.荀子認為忠信是至關重要的道(道者何也?曰禮讓忠信是也。——《荀子·彊國篇》);認為忠信是相對的,互相的(故君子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荀子·榮辱篇》);認為忠信是內在之意志,與禮義表現在外不同(志意定乎內,禮義修乎外。——《荀子·儒效篇》)

23.荀子將忠分為上忠、次忠和下忠,而下忠之下為國賊。(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卹君之榮辱,不卹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若周公之於成王也,可謂大忠矣;若管仲之於桓公,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於夫差,可謂下忠矣;若曹觸龍之於紂者,可謂國賊矣。——《荀子·臣道篇》)

24.荀子所言之“信”主要在國家,國家立信,下可以取信於民,獲得人民信仰,外可以結交與國,即使不行仁義,亦可達到霸王的地步,如能禮義忠信配合,則可以王天下。

25.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王。——《荀子·王霸篇》

26.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荀子·榮辱篇》

第二節·中心教材

1.儒家之中心教材為禮樂。是六藝(六經)的主幹。

2.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莊子·天下篇》

3.韶盡善矣,又盡美。

4.孟子將禮與學對舉(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5.孔子認為,禮可以修身,樂可以冶性(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篇》),並且認為禮樂不應該流於表面。(禮云禮云,玉帛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乎哉?——《論語·陽貨篇》);而禮樂的本質應該是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篇》);並強調了禮樂對法治的重要性(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

6.顏淵喟然歎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7.孔子強調禮的繼承與演變。(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略)——《論語·為政篇》)

8.禮的本質:從行禮時內心狀況言,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篇》;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篇》);從行禮時外表態度言,是恭敬、恭讓(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從兼顧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言,又希望文質彬彬。

9.孔子認為,禮是言行視聽之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篇》);禮也是其他道德的標準,其他道德離開禮,不免會產生偏失(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篇》)。並強調以禮事父母,以禮事君,以禮使臣,以禮治國。從個人層面到家庭層面在到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由此可知,在孔子看來,禮是個人立身處世所必須。

10.子語魯大師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11.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12.禮,門也。——《孟子·萬章篇下》

13.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篇下》

14.孟子的作品內總計三次提到樂

①第一次: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篇上》;

②第二次: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太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篇下》

③第三次: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篇下》

15.孟子對於樂的論述並沒有之前的孔子和之後的荀子一樣豐富,對於樂衹是簡要說明,對於音樂感人之功用,亦表露無遺,因而說明音樂對治國之重要。

16.禮的來源: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篇》;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象於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荀子·禮論篇》

17.禮的終極目的是“群居合一”。

18.兩情者,人性固有端焉。若夫斷之繼之,博之淺之,益之損之。類之盡之,感之美之,使本末終始莫不順比,足以為萬世則,則是禮也。——《荀子·禮論篇》,這段話就是說人生而具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正所以節情,過者損之,不及者益之;進而能極盡人情之美,作為終始生死、事理人情萬世不易的法則。

19.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荀子·禮論篇》

20.人性之於禮,猶如水之水圳,煤之於火爐,電之於電線,必須合一。

21.禮是個人修身之準則:凡治氣養身之術,莫經由禮。——《荀子·修身篇》;禮含治國原則:國無禮則不正——《荀子·王霸篇》;禮含處事要則,同時也是處理自然現象之原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荀子·禮論篇》;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篇》

22.荀子認為禮義皆有正身與節制之功用,而分之基礎在禮(分莫大於禮。——《荀子·非相篇》);而份之所以能行,又依據在於義。(分何以能行?曰義。——《荀子·王制篇》)而荀子也認為,禮是“本仁義”,是仁義之“經緯蹊徑”(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荀子·勸學篇》),這說明禮是義的具體表現,而義是禮的本質。故從分析觀點言,二者並非一物,而從總和觀點言,二者為同體異面。因而荀子經常禮義並舉(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惡篇》;故聖人化性而起僞,僞起而生禮義。——《荀子·性惡篇》;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惡篇》;先王惡其亂,故至禮義以分之。——《荀子·禮論篇》)

23.荀子同樣重視法,認為“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篇》”,但其強調,所謂“法”,乃是依據“禮”(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篇》;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惡篇》),亦即合情合理的制度;並認為:法應該由具有高尚人格之君子推行(荀子稱其為“治人

”: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篇》),否則難免“蔽於法而不知賢。——《荀子·解蔽篇》”

24.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荀子·君道篇》

25.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荀子·大略篇》

26.荀子認為禮之制定,取象於天但又並非全取象於天,不然就成了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篇》”,荀子強調的群居合一的道理要求“禮”除了取象於天,更要取象於人,以養人之情。

27.荀子同樣強調禮的文飾作用,批評墨子的“蔽於用而不知文。”

28.荀子所主張的“分”的精神,皆系傳至其弟子韓非、李斯之流,實際上已屬法的範疇。

29.近代對音樂之起源仍有爭論,有英國人Charles  Darwin的鳥鳴説;有英國人Herbart Spence的精力過盛説;有德國人Bucher的節奏說;有德國人Kral Stump的高聲談話說;有意大利人Fausts Torefrance 的感情說。(康謳,樂學通論(正中,民國五十四年)頁,八十一)

30.而荀子對音樂起源之看法,兼有情感說與節奏說。

31.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墨子·樂論篇》

32.他所注重之點,主要是社會道德方面,其次是娛樂安慰人心。

33.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 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樂器總稱;泛指 音樂),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向)方 矣(百姓趨向正確的道路)。 故樂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荀子·樂論篇》

34.“足以率一道,足以應萬變”。这兩句話既是荀子所強調之作樂目的,亦是作樂原則。

 

第三節·輔助材料

1.孔孟荀之輔助材料為:詩、書、易、春秋。

2.就孔子言,氏常論詩書,唯其次數與重要性不及禮樂;至於春秋與易,孔子所言更少;就孟子言,氏引詩經之次數二十九,引書經十四(氏引禮經不過兩則,而論樂者三處);至於春秋,氏亦論及,而關於易經,則未提及。……荀子引用詩經之次數七十七,書經十六,論及春秋與易經者不及十則,而專困易經者,只有三則。——《孔孟荀教育思想·第六章·第三節 輔助教材·P326》

【一、孔子之輔助材料】

3.孔子很重視詩……其重要性與禮樂鼎足而三。詩亦為常識教材,是為人處世之啟導,亦是鳥獸名稱之說明。(p327)

4.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篇》

5.個人意志之初發,由於詩的鼓舞感動;而志意表現於外是行為,外在行為就小處而言是禮儀,就大處言,遵守為人處事原則,直立不墜,是禮的指導,至於內心之和諧,能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達成中和,要靠音樂。詩能使人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其功用如同樂。事實上古代的詩正是歌詞,故又言歌詩、唱詩,此正是孔子看重詩之原因,而從下則言論可知,樂與詩實相通: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篇》(p328)

6.詩之功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

7.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篇》

8.詩可以興的實例:

①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篇》

②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篇》

9.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

【二、孟子之輔助材料】

10.就“興”一項言,氏認為詩是文學,很多文辭是文學描寫,其目的在激勵人心,因而不可作為純理智判斷。是故氏認為解說詩經,要獨立判斷,不要因文字、辭句而影響大意、主旨,氏言: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萬章篇上》(p334)

11.氏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要懷疑要判斷。

12.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離婁篇下》

13.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彊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 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 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孟子.滕文公下》

【三、荀子之輔助教材】

14.詩之字裡行間,能表示人的意志,而書的記載則是事實;就詩經各篇言,國風使人節制而不隨波逐流,小雅能文飾大道,大雅能推廣大道,而頌能貫通大道;是故詩經表現中合之聲。(p338)

第四節·分科與個性適應教材

【一、孔子之分科與個性適應教材】

1.孔子教學的科目有四,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篇》)

2.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

3.孔子主張德治勝於法治,禮勝於刑,故重視教育,而主張“教之”“信之”;但在教育之前,氏主張先要“富之”,亦即富民,使人民基本生活滿足的另外要“足兵”,也就是衛民;除此之外,還要“庶之”,亦即“生聚”,要使人民眾多,以上各項仔細分析,除要興辦的外,亦有要戒絕的。要興的主要是:便民、用民、追求理想(仁),且己身要恭謹、莊敬;要戒絕的是:虐、暴、賊與吝。(p347)

4.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篇》

5.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

6.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篇》)

7.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篇》

【二、孟子之個性適應材料】

8.孟子認為教學有五種不同情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篇上》)其中三種屬於教學法之差異,兩種是教材之差異。

9.孟子所要成就之德,是良知良能、誠與恕,亦即是仁義禮智。(仁義禮智,非外鑠我者,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篇上》)

10.孟子認為,不善之由來不是才質本質為惡,而是因材質不能充分發揮。(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蓗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也。——《孟子·告子篇上》;)(p352)

11.另外吾人如仔細分析,仁義禮智種,孟子言及德,並言及智,正如孟子常將良知良能並言連舉,智與仁義禮未必同,潛在才能(才質)與潛在德性,亦可區分,因之,吾人乃確定“才”,為“才能”之才,或“潛在才能”之才;而自“潛在才能”發展至“實然才能”,其步驟如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告子篇下》;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盡心篇上》由上列言論可知,知能之增進完成,需要三個條件,一、內心之思——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二、外在之觀察——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三、試誤——人恒過,然後能改。因之,孟子之達材(才)教材,亦必為配合此三項方法之教材。(p353)

【三、荀子之個性適應教材】

12.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溼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炤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以上荀子所言,九種不同品性,應分別示以不同之教材,以便矯正調和。氏所言九型:一、血氣剛強,二、知慮潛深,三、勇担猛戾,四、齊給便利,五、狹隘褊小,六、卑溼重遲貪利,七、庸衆篤散,八、怠慢僄棄,九、愚款端慤。

13.現代思想對於性格之分類,從社會學觀點,湯麥斯(Thomas)認為,可分為創造進取與保守三型。創造型創造新觀念、新行為方式;進取型則易於接受新觀念;保守型篤行舊禮俗,從心理學言,精神分析派大將榮格(Jung)分性格為內向、外向兩型,前者遇事自行思考研究,不願與人接觸;後者外向、機動、靈活,善於與人交往,從哲學觀點言,德國文化學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E.Spranger)分人生理想價值有六,而人類個性亦分六型,正如正方形之六面,此六型為:理論(真)、社會(善)、藝術(美)、政治(權)、經濟(用)、宗教(聖),性格傾向於哪一型,便傾向於追求該項價值,而該項價值,便為其生活重心。(p354)

13.從現行性格分類理論分析,荀子所言,血氣剛強,是偏於權力,也就是政治型,故柔之以調和——亦即注意其他價值。知慮漸(潛)深,是偏於內向,故一之以易良——簡單化。勇膽猛戾,衝力十足,不受約束,故輔之以道順——設法使走正道,處人和順。齊給便利,是極外向,故節之以動止——節制動作舉止。狹隘褊小,自我觀念未曾擴充,故擴之以廣大——擴大其生活範圍,擴充其各項觀念。卑溼重遲貪利,是自我觀念未充分發展之保守、經濟型,故抗之以高志——提示崇高之進取目標,使其自我觀念擴充,生活充滿活力,因而不困於小利。庸衆篤散,是平庸愚笨懶散,故刼之以師友——以老師與朋友攜帶扶持,使之上進。怠慢僄棄,是懶散輕浮,其知識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事務道理、不知利害關係;其行為隨隨便便、無可無不可;故炤之以禍災——昭示他利害關係。愚款端慤,是愚誠之人,其智慧中下,其行為誠實守法,故合之以李月,通之以思索——配合著禮樂,以通達思路,而提高其智慧(充分發揮其智慧)。以上九種不同個性,配合九種不同之教材(與教法),以完成個別適應之目標。(p354)

 

【總結】孔孟荀之教材,可分為基本教材、中心教材、輔助教材、分科與個性適應教材,基本教材為初學教材,淺顯易行,但為基本品德,為一切之始基;中心教材為禮樂,禮節制、指導行為,樂陶冶感情,共同完成個人之品行,導致社會之安寧;輔助教材是詩、書、易、春秋、射御,可分別達成語言、政治、哲理、近代史、軍事(技能)、體育之教學功能。至於分科與個性適應教材,其目的在適應個別差異並發展特長。

章  教育方法

1.就教學技術而言,孔子之問答,孟子之比較,荀子之譬喻,俱有特色。

第一節·教育途徑

1. 教育途徑有三:言教、身教與境教。

2.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論語·憲問篇》

3.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4. 氏(孔子)認為身教重於言教,如自己能以身作則,起示範作用,不僅教學成功,即使從政,亦俱感化的功效。(p364)

5.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篇下》

6. 孟子認為人生氣質,亦與環境有莫大的關係:“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 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孟子.告子篇上》

7. 天為人類生活之大環境;因此,應該畜之、制之、化之而用之。畜、制、多、化之目的在於用,而用之先決條件,要畜、制、多、化自然萬物。故畜、制、多、化,均為改變環境萬物,以求利用;易言之,亦即改變環境,利用環境。(p369)

8. 氏(孔子)認為言教之用語是國語(雅言),語言之功用是通情達意,言教之態度是“忠”,言教之對象為可以與言之人,言教之時機是在可言之時,言論之內容為詩書禮等,故氏不言怪力亂神;此外氏並主張知言可以知人。(p370)

9. 孟子認為,言辭代表實質,故曰“言無實者不詳”;氏主張言論內容要深入淺出,即“言近旨遠”、且合於“道”;言論要合時機,可與言則言,不可與言則不言;另外氏亦主張知言、察言,而“詖辭”、“淫辭”、“邪辭”與“遁辭”,氏皆知其所蔽。(p370)

節·教學原則

1. 準備原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第二十章》(此則言論)偏重教師教學事先之準備。

2. 興趣原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章句上》

3. 孔子強調有恆,而有恆者亦必努力(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論語·述而篇》);孟子認為,不加努力則一事無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篇上》);荀子說的更為透徹,“積”的意義,是繼續不斷的努力,而“鍥而不捨”四字,更足以表現努力的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篇》)。(p375)

4. 熟練原則為美國中等教育家莫禮生(H.L. Morrison)所倡導,根據熟練原則,教學時需底達成教學目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底學習、真正學習。學生所得之知識、技能、理想,一定要很純熟,然後才能夠在生活環境中,應用自如,也才能保持長久。倘學生只學習了一半,或是尚未完全純屬,則教師之人物尚未終了,仍須繼續教學。因為從學習結果來看,沒有學習程度好壞之不同,只有已學習和未學習之區別。學生學了一半,或是快要學好,都不能算做“已經學習”。好比過河,若非已達便彼岸,即尚未達彼岸,過河一半或差一點,都不能算做已經渡河。(孫邦正,教育概論,商務,民國四十八年,p208-209)

5.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苗”、“秀”、“實”實三個階段,“苗”是存在,是開始發展;“秀”是成就,已向前發展,且發展的很好;“實”是充實,在學習上也就是澈底的了解,極端的熟練;亦即學習不僅要進行,而且要好,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達到極端熟練的境地。(p376)

6. 熟練原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篇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篇下》;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蹠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荀子·勸學篇》

7. 個性適應原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

8. 個性適應原則: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篇上》;其中,時雨化之者、“有答問者與“私淑艾者三項,是教法之不同;亦即以三種不同情況教學,庶幾可適應個別需要。(p378)

9. 訓導原則:孔子教人,常以其人格感化弟子,故鼓勵時多……但孔子偶然也貶抑弟子,如批評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篇》”。對於一般注意事項之告誡,則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篇》”。以上說明孔子之教學,採取鼓勵、勸導、約束諸法,亦即是訓導原則之應用。(p379)

10. 氏(荀子)之理論,要點有三,一、多賞少罰(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荀子·致士篇》),二、賞罰並非理想方法(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故賞慶、刑罰、埶詐,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故賞慶、刑罰、埶詐之為道者,傭徒鬻賣之道也,不足以合大眾,美國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三、理想的方法,是人格的培養、德操的建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荀子·議兵篇》)

11. “先由賞罰開始,再終於道德義務感之培養”,實兼有功利主義與理性主義之優點。前者可以培養兒童行為之力量,後者可以達到道德最高境界。如訓導實施僅止於前者,則個人雖具良好行為,但缺乏內在道德原動力,行為往往計算利害關係,沒有道德義務。如果僅有後者,具有善良意志而五善良行為,便成煦煦為仁,孑孑為義的偽君子。(吳俊升,教育哲學大綱,商務,民國四十八年,p184)

12. 社會化原則:社會化之含義可從兩方面言,一為教材,二為教法;就教材言,所謂社會化,即教師依據社會需要,以選擇教材,使學生學習以後,可以適應生活環境。就教法言,所謂社會化,即在教學時,注意培養學生團體生活習慣、互助合作精神、社會意識與服務人群理想等,另外並用討論法教學。事實上,社會意識與品德之培育,討論方法之應用,正式孔孟荀的中心思想。(p381)

13. 孔子經常用社會現實情況教學,如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論語·八佾篇)(p381)

14. 孟子亦重視社會現實情況,如氏主張薄稅,但不主張輕於十分之一(孟子·告子篇下),……而其內容著重社會人群共同生活。(p382)

15. 荀子留心社會現實情況,如批評秦政之井然(荀子·彊國篇),比較各國之軍事現況(荀子·議兵篇),用討論法教學,強調群居和一,又處處講社會融洽合作。氏之化性,正式將自然之人性社會化——加入社會意識與規範;而氏之教材禮樂,亦均以群居和一為目標,正是使人適應社會生活並具合群性。(p382)

16. 禮,所欲群居和一之理盡矣。——《荀子·禮論篇》

17. 類化原則運用於教學,為選擇與學生經驗相銜接之教材,以便學生學習。

18. 類化原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篇》;將類化原則具體化,是赫爾巴特派五段教學法。所謂五段是:一、回憶舊經驗,二、提示新教材,三、分析,四、歸納,五、應用;孔子之溫故是其中的第一步,而知新是第二至四步,止於孔子知新以後,又將如何?由認知過程得知,最後是實踐,亦即赫派之第五步驟。(p383)

19. 孟子反對“揠苗助長”(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篇》)

20. 荀子應用類化原則,並進一步,顧及以舊經驗吸收新經驗可能產生的偏蔽;若舊經驗偏頗,很可能使新經驗的意義偏頗;故教學雖不能不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但總要取其利而去其弊,至少不成為吸收新知(或學習新技能)的妨礙。故氏言:“不以所以臧害所將受。——《荀子·解蔽篇》”(p384)

21. 自動原則:孔子認為自動是學習之必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篇》);孟子論述自動,清晰、詳細;自動之結果獲得心得,氏稱為自得,自得為求道最有效方法,氏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篇下》;荀子認為自動為學習之基礎(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篇》;堯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然而朱象獨不化,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之瑣也。——《荀子·正論篇》)

節·教育輔導

1. 李斯問孫卿子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孫卿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仁義者,所以脩政者也;政脩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軍,將率末事也。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脩也,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荀子·議兵篇》;由此可見者二,一、荀子了解學生李斯相當透徹,二、氏並不贊同李斯思想;後世學者以李斯相秦而亂天下,因而罪及荀子,過於牽強!事實上,李斯之將亂天下,荀子早已責之在先。(p391)

2. 孔孟荀三哲,一再強調自省、自訟、反求諸己之工夫,其目的均在於使學生自我了解。(p391)

3. 孔子極注意在變化環境中,學生能自立自強。(p396)

4. 個人有了足以自立的才學,個人地位如何,別人知與不知,都不要緊,重要的是自己能適應千變萬化各種特殊情況;所以說,君子不必然做什麼,不必然拒絕什麼,合於義即可,這也正是內方外圓,所謂“和而不同”,如是最高境界,是“權”的結果,較之“學”、“適道”、“立”,均高一層。(p397)

5. 孟子最重視仁義之變應,氏亦稱之為權,且認為有時為了大義,可以不顧小言小行。(p397)

6. 權,然後知輕重……物皆然,心為最。——《孟子·梁惠王篇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篇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篇下》

7. 荀子著眼弟子能定能應,能定具“自強”義,能應具“自立”義,故能能定能應,亦即能自立自強。(p398)

第四節·教學技術

1. 先賢教學技術,所常用者為問答、譬喻、比較、利用教具、觀察、體驗(實踐)、推理。(p399)

2. 子曰:“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篇》;此說明孔子答話時,先讓對方說出兩個極端情況(了解對方程度),再予以適當啟示,此法有如希望蘇格拉底之反詰法,蘇氏之誘導青年,在青年請教問題後,反問有關問題,由淺而深,層層開導,而青年終於自行了解。(p400)

3. 但如研究視聽教育之歷史,可知視聽教育之觀念與應用,孔子已開其端,孟荀繼其後,並加發揚光大。(p406)

第五節·特殊見地

1. 從論語的記載中知,孔子的教學,特點在於欣賞教學與發表教學,此兩項是聖人所獨長,孟子與荀子,均無出其右。(p409)

2. 欣賞教學法發表教學法的概念,略。

3. 發表教學法: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4. 發表教學法: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

5. 孟子之教學法,其特殊可言者亦有二,一為反詰教學法;二為家庭教育之技術,亦即易子而教(p411)

6. 反詰教學,孔子已開其端,二處處啟導者,則為孟子。(p411)

7.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孟子·滕文公篇上》

8. 這種方法,如抽繭剝絲,層層抽剝,層層推闡,使對方自陷矛盾,又復層層開導,如撥雲霧而見青天,逐步使對方明白,真是生動。反問之法孔子已經使用,唯不像孟子如此精細。至於同時希臘之蘇格拉底,亦曾應用,蘇氏且因此稱之為啟發法,蓋一層一層的深入,啟發青年之理智,使其觀念發展完成,又因為自認不能給予青年知識,只能從旁邊幫其完成,正像產婆不能送產婦孩子,但能幫助其完成生產,故又名產婆法。(中華書局編輯部,西洋教育史,中華,民國四十五年,p27-28)至於孟子與許行所論的道理,是分工合作,亦即“通功易事,以羨(多)補不足”(《孟子·滕文公篇下》),許行主張人人應該事必躬親,國君亦要耕作,孟子主張分工合作。(p412)

9. 易子而教: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10. 荀子教育理論,其特殊者,是積習與特殊教育。(p413)

11. 荀子將教育的重點,置於培養良好習慣,其方法是積,也就是一點一點去做,一日一日的去做,自小的、細的、近的去做,這和現代教育重視習慣之培養,其目標做法互相一致。(p413)

12. 孔子的思想,已從同情階段,進入社會救濟階段,而荀子的思想,更進一步,邁入實施特殊教育的境界。(P416)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孔孟荀思想之影響

1.至於荀子並無甚好,不但如是,而且被視為儒家之左黨別派,任卓軒先生在其孔孟學說的真相和辨正一文中,認為“殊欠公平”,因“三人各有貢獻,而皆不可少”。個人淺見,認為封號或尊號,從客觀言,必有道德與學術之具體成就,而自然實至名歸,但另一方面,此亦與學術思想潮流有關,我國自政府以至民間,多年來均生活於天道思想中,孔子重視天命,孟子主張盡性如天,墨子法天,老莊法天法道,佛家又倡言西天極樂世界,近世基督教東來,亦屢言天國,而兩千年來之皇帝,又均以“天子”自居,在此種情況下,荀子之制天思想,又如何能立足生存?至於發展、繁殖,更遑論及!是故荀子無封號、尊號,實屬必然之事。(p420)

2.當時(J隋唐時代)一般大學所修之九經,為禮記、左傳、詩經周禮、儀禮、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轉。另外尚有旁經三種,此即孝經、論語與老子。由此可知,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為主要課程,唯將春秋與禮記分開,加重其分量,此其一;其次,老子隨論語與孝經為旁經,視為輔助科目,其所以如此,一由於歷史關係,蓋自南北朝以來,老子已成為學校修習科目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唐朝皇帝姓李,倡行道教,又與老子著者李耳屬本家,由是老子一書,逐漸得到重視。(p423)

3.隋平天下,政治上南併於北;而經學統一,但北学反併於南。(p426)

4.1843年,艾默生讀完四書譯本,嘗説:“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又說:“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J宋錫正,孔子教育思想,中華,民國六十一年,p379)氏認為耶穌之律令,即孔子之忠恕,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項觀念,是孔子與蘇格拉底所同有。(p431)

第二節·後代評論孔子

1.如回溯法家始祖管仲,同樣視人如草芥,不重視人的價值,管子七法篇:“治人如治水潦,養人如養六畜,用人如用草木。”這是極端的社會本位,忽略個人的自由、意志與價值。(p433)

2.東漢王充,站在儒家立場批評孔子,故其批評為內容細節,王充論衡有《問孔》篇,……氏舉出論語值得討論者十八處,而大致言,都是細節問題,如“宰予晝寢”之類,氏認為小過不當大責。(p433)

3.日人兒島獻吉郎著《諸子百家》,其推崇孔子如下:“孔子者,偉人中之偉人,聖人中之聖人。孔子生於中國,為中國一國之名譽。故中國人常稱孔子為絕代之偉人,以誇於其他外國。又孔子之生於東洋,亦為東洋全體之名譽,故東洋人等常誇孔子為東洋大聖人於世界!若不讚美孔子之盛德,反損毀孔子之聖名,浙商中國一國之名譽,並損東洋全體之名譽。日月之明,萬物無不遍照;天地之大,萬物無不覆載。孔子之明,參乎日月,孔子之德,配於天地;故在東洋已負聖名之孔子,復為西洋所敬仰,日韓儒家崇敬為東洋大聖人之孔子,更為歐美學者推崇為世界之大聖人。”(p436)

4.美國學者甘霖讚孔子:“孔子不讀為一國之聖日,實為萬國之聖人。”(程淯,孔教外論)(p436)

5.荀子雖屬儒家,與子思、孟子不是一個系統,荀子所宗是仲弓。(p436)

6.荀子曾批評道、墨、法、名諸家,皆許其有所見,有所不見;而此處(J非十二子篇中對孟子的評論)對孟子竟一無所許,推其原因,也許是憤如儒道之頹廢,故對同門先輩之過失,表現的特別憤慨;唯不論如何,其對孟子之評論,措辭未曾節制,過激之反應,呈快於一時,種下以後之大禍!後代宗孟者對荀子亦採取過激態度,由於荀子評孟子又論性惡,因而否認荀子之一切!(p437)

7.荀子之後,甚多學者對荀子學說,未能充分了解,甚至由誤解而產生偏見,其中最為激烈者,為宋代蘇軾,最使人驚異者,則為韓非、李斯;前者因為竟讀全書,且昧於訓詁;後者則親身學於荀子,然皆以荀子之“性惡”解為“人惡”,解為“人心惡”。由於蘇軾等人之誤解,使人視荀子為異端,由於韓、李之誤解,遂致誤用而害百世;世人惡法家、病秦政,遂亦罪及荀子。(p439)

8.《蘇軾荀卿篇》

9.蘇軾評議之要點有三:一、李斯以荀卿學相秦變法而亂天下;二、荀卿不當非十二子而及子思孟子;三、荀卿不當主張性惡。

第三節  綜合評估(本節全篇掃描存檔)

1.從道德之演進言,有本能道德時期、習俗道德時期與反省道德時期。(黃建中,比較倫理學,國立編譯館,民國五十二年,p81-86)

2.孔子學術之主要價值,即在從內心之自覺判斷道德價值,由習俗道德,進而至理性道德;所謂人本主義,亦即重視人之自覺,重視人之理性判斷,然就其功效而言,尤其對當時社會大眾言,實在甚為困難,此所以聖人感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篇》”(p448-449)

2.孔子之道德判斷,兼重動機與結果。氏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篇》”,“所以”是外在行為方法;“所由”是行為之根由,即動機;“所安”是行為發生後,內心意識狀態。(p450)

3.孟子偏重從動機判斷道德(可欲之謂善——《》孟子·盡心篇下)……良好動機之心理狀態為“良心”,亦即“本心”。理智喪失,或判斷錯誤時,則為陷溺“其心”。(p450)


【书籍笔记】《孔孟荀教育思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