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看通过旁白叙事的动画电影,确实看到导演的用心和作品的别具一格
首先,导演们在中国特色的体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个人感觉是通过引入只有我们才有的时代特色人物,景物来塑造亲切感,最后再讲述精彩的故事。这个过程导演并没有一刀切入,而是通过旁白由多到少,由现代到当代的模糊时间线来排出三个故事,作用分别是 衬出时代特色→减少旁白的过渡→几乎没有旁白同时带着烘托好的氛围讲述最后一个故事,那么同时,牺牲了观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诗意散文一样的叙事短片,第一个故事旁白导向略感过多,明显削弱了旁白想要烘托的诗意,但能看出来导演是为了写出只有中国有的特色的社会和人物背景,并且为了不在前后形成有旁边和无旁白的割裂感而做出的牺牲。第一个故事中完全用旁白填充前后的故事,采用散文的叙述方式拍摄,淡化角色视角叙述,确实感受到别有用心的中国时代特色的选取与自己作为土生土长中国人对故事背景的亲切感,但是观众需要理解感受旁白内容,留出的脑补其他内容的注意力也因此少了很多,如果这类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产动画或小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或者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相信早晚这个观众有些厌烦但又不得不插入的冗长旁白所介绍的背景成为观众观影时自然而然所想到的东西吧。
第二个故事有明显的过渡作用,当然指的是旁白的从有到无的过渡,这里背景已经介绍完毕,观众在第一个故事已经代入或者了解到那个熟悉时代背景,感受到《一碗乡愁》确实是只有中国人能写出来的乡土散文,由此旁白也由抒情与补充背景转为对主人公故事的讲述,也是从这里开始对主人公们的言语增加戏份,有此转为小说的多线索多情感节点的叙述方式。为了补回旁白的减少,角色的语言增多,避免了让文本量骤减,但同时观众注意力被引到了角色的语言上,能够处理情感变化与感受的注意力就变少,而且角色讲述的故事已经非常完整,情绪表达也由画面展现,观众所参与的思考就无意识的减少很多,代入感明显不理想,但也是为叙事风格不割裂所做的妥协。
第三个故事从时间安排上就能看出来是电影的重头戏,这时候,旁白从有到无的过渡基本完成,剩下的内容则完全由角色在这个已经塑造完成的充满特色的年代感亲切感浓浓的时空间来演绎,李导的叙事前后闪回,颇有形散的意味,这时看到的旧楼房不仅仅是民居,更是第一个故事里充满年代感与故事的一个个旧时候的“家”,大城市则描绘的是第二个故事里充满着奋斗着的追梦者与追梦故事的新时代,场景变得有时代背景,有鲜活的历史,有真实的当下,这使得并没有详细介绍过背景的李墨童年的种种景物让观众有莫名的亲切感。适量的角色台词留足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多数人都有的童年好友给观众充足的情感共振,节奏逐渐加快而顺势停止也让这个压轴戏恰到好处,耐人回味。
总的来说,导演考虑到类似背景的作品对本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影响力不足以在没有背景介绍的情况下融入电影,决定通过散文化叙事与旁白插入对背景进行介绍,暂时牺牲前两个故事的部分观感,很不容易但又处理的较好。如果觉得第一个故事没有叙述重心那就听着旁白把他当做诗意的时代回忆性散文吧。相信在这些优秀导演的努力下总有一天像似背景的作品不会再被介绍背景缚住手脚,作者们也能更进一步创作出充满浓浓中国时代风味,只有在此情此景下才能发生的精彩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