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其实我还挺喜欢写散文的
在煮面的时候,我忽然在想,其实我是很喜欢写散文的。
我会这么想不是因为我又回到了过去文艺的自己,更多还是因为公寓的网差得有点人神共愤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看360p的视频还会卡住的状态了。因此等着那捆面慢慢软进热水里的时候,比较适合胡思乱想。
其实我是很喜欢跟人碎碎念的。就是把自己的胡思乱想跟人瞎掰扯。我可以讲很长一段话,然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东西。但它逻辑是自洽的。这样的话痨属性是不讨喜的。当然也可以很讨喜。取决于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可当这些没有价值的废话被书面成散文,或说是随笔,价值就出现了。因为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我个人独特的优势而降低了门槛。相应的,鉴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本质,只要我在书写所有文字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去做各种各样的暗示,那么我的文章就有了可以被挖掘的艺术价值。
而后就是咖位的问题了。毕竟大多数人不懂文学。只要有一些大佬承认我写的是很好的散文,我的内容就可以是很好的散文。剩下的全部是可以用风格和表达给搪塞过去的。
所以我在写现代诗的年纪写过,文学创作本身是一个非常霸道的行为。
但这些行为对于世界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我哪怕想的东西再多,也不可能让热水里的牛肉丸熟得快一点。这是我为什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即使我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脱离了我的感知,对于我个体的灵魂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在咬进去感觉到里头还是凉的的时候,你还是会吐掉这个丸子。然后浪费这里三磅五才能买到十五个的牛肉丸。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我足够有钱,我就可以配上自己的网,我就可以请人来给我做饭。这时候我就应该疯狂地看着没有意义的视频,然后继续摆烂我临近期中的生活。
而我不行。因为我没钱,我得站在这里,盯着还是没有冒泡的水。看着它有热气冒出来,然后想着……
我可能真的很喜欢写散文。
理论上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我越发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了。不然我不会站在这里看面条在锅里一点点软掉。不然某些不愁吃喝的人不至于在网络上骂人。反而吃穿不足容易让一些人闲出屁来。
但你要知道,我这么说话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简单地抽象了问题,然后似是而非地说了些貌似可以说得通的逻辑,就给出了暴论。会因为我这几句话就信了我的逻辑的人,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可能是我运气好,才遇到了这样的读者吧。
但我只要正反都说,尽可能不用春秋笔法,我就可以把我的观点藏起来。好像表达了观点,又好像没有表达观点。你能感觉到我其实上面的一整段,都在围绕某个核心讲事情,但你不知道我的核心是什么。
文学,至少我自己这上不了台面的文学,是不仅霸道,而且流氓的。
因为我其实没有表露出任何观点。我只是在记录一些很散乱的想法罢了。
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散文,甚至难称为随笔。因为我告诉你,我甚至没有为这篇文字,想好一个围绕着的主线。
当然也不是不能有主线的。这时候我应该,拿出长在身上的摄像头,录着锅里一点点沸腾起来的气泡,录着已经彻底软进水里的面条,录着已经浮到了上层,但里头依然冰凉的牛肉丸。
我在煮面。煮着我晚饭要吃的东西。
对文字解读空间大是有好处的。因为我可以拿着现在更加成熟的观点,去跟你解读我初二写的现代诗。因为我就是可以告诉你完整的逻辑,我当时就是那样想的,而且每一个想法都完美的契合,那个修改日期在2015年的文档的每一个文字。这样你就会佩服,我居然在那么早之前,就有那样成熟而深邃的思想。
哪怕只有一瞬你觉得我很牛逼,我就装到这个逼了。
像是这几天看影之实力者。我必须承认很好看。但是我憋不住。我是一个整了个大活,做了预告,还偏偏要昨天就着急忙慌发出来的人。我连周五流量更大的时候都等不到,我会指望自己成为一个影之实力者吗?不存在的。
我很想装逼。装逼,然后让别人知道我在装逼。我觉得装逼本身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至少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喜欢在不经意间装逼。这时候好朋友就应该迎合他的装逼,然后等待自己装逼的时候,对方反过来满足自己的装逼欲望。
文字的装逼,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因为本质上,文字表达是在拿一个具有普遍的共识意义的工具,在做极其主观且个人化的阐释。
因此我就可以发现,我是一如既往地优秀,一如既往地喜欢装逼,一如既往地好像比很多人都成熟,一如既往的擅长写作和表达。
而剩下观众是否认为,我在做一个很大的行为艺术的反讽,都是符合逻辑的。不论是正还是反,到哪一层都是有道理的。
而当你在纠结这个命题的时候,会有人跳出来质疑,其实我引导所有人关注了不应该关注的议题。
因此文字本身具备的霸道属性,决定了其可以作为丰富内涵的表达者的工具,也决定了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那我们要怎么知道表达者的真心呢?这时候便只能再研究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了。我只要知道你今天吃外卖吃坏了肚子,上午拉稀下午便秘,我就知道你前半段讲的是心直口快的真话,后半段是装作高深水字数的垃圾了。
因而抛开作品本身去讨论个人行为可以是一个很正确的逻辑。通过一个人长时间行为的观察,得出统计学意义上,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具有某想法在95%置信水平的可信度,也是特别科学的操作了。
而后我并没有经过菜刀和案板,直接用剪刀剪碎了三片白菜,给它扔到密密麻麻的白色沫状气泡都已经要溢出来的锅里了。
我肉眼可见菜叶瞬间被吞没,新下的菜快速地淹没了曾经的,我都看不见最早下下去的白菜了。
但一瞬间,整个锅都安静了下来。
其实我很讨厌写散文。甚至于说,我其实后面有点讨厌写文字了。再甚至于,我其实某种意义上相当地厌恶表达。因为表达本身,完全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化,而我见不到任何一个不是双标的人。
任何人都经不起严格逻辑的推敲。我坚信这一点。因为我坚信没有一个简单的确定的框架,可以完全解释一个复杂的世界。这和规定里少不了“特殊情况”,教人做事必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个道理的。若不是一个人对于所有议题的判断,都源自于完全自洽的一套逻辑指导下的环境的影响,那么即使是在这个人专业的领域,非集大成的经验丰富的大师,我都不相信他能完全解释清楚一切的逻辑。而就算是大师也要经历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
某种意义上,想在彻底的务实层面上,一个人想要做到不双标是很难的。至少从根源上,这个议题背后的学科都还有着数不胜数的悖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仍在发展中的时代,和未知的前方。
但是立场讨论太有意义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坚持的立场。而立场讨论本身就是没有门槛的一件事情。
三年时间是看不懂一个学科的,三年时间可以看懂说,这个学科有太多我看不懂的地方。这个学科可以有很多精妙的模型,但它不能解释世界。它所做的依然不过是总结。而我并不认为,只有我的专业是这样的。
我可以信心满满地列出五个点,系统地批驳朋友的观点,系统地论证我的道理,我认为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能够至少笼统但逻辑基本不出错的阐述清楚这个议题。
五个小时,我觉得我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他,但我剩下什么呢?我剩下的满目疮痍的,我所能看清楚的自己的漏洞。
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希望,我这辈子若有余力,要去做到的事情。
最后发现还是开饭比较重要。
我去超市买了一盒鸡腿。
是那种微波炉转几分钟就好的。味道还是不错的,满嘴都是工业生产出来的饲料鸡的味道。

所以我其实很喜欢写散文。
写散文很快,不怎么费脑子,全是乱七八糟的碎碎念就好了。
写散文可以写得乱七八糟的,里头有我的表达,但百分之百会被所有人误解。因此我什么也没有说,我又什么都说了。
写散文比较装逼。我讲了很多东西。一定有人看到这里觉得,他完全洞悉了我的观点。
非常感谢你的配合。我们除了共同获得了失望,还一起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