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谴责医生昧着良心治病?一怒之下要求退号

作为工作几年的主治医师,从医生的专业角度和心理角度 跟大家分享下为什么贺主任会采用这样的言行接诊该患者。因为看到下面也有质疑的评论,认为贺主任不够认真,没有把每个片子都看,没有仔细询问病史,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日常生活中作为非服务行业 遇到的心态正常的人很多,心态不正常的人少,但是医务工作者作为服务行业(提供医疗服务),每天接触的人变多且接触的群体多为疾病困扰的患者,所以遇到心态不正常的患者的比例和数量均超过一般人,所以一名合格的医生,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察言观色,通过简短的交流迅速判断对方的性格特点 人格特质,根据不同的性格特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析该患者的性格特质,以这个视频中的患者表现出的焦虑型人格为例:
焦虑型人格:
1 多具有焦虑型面容,表现为阐述自己的症状或者经历时,即使该症状对平时生活影响不大,依然会愁眉苦脸,眉头紧皱。有些患者在阐述中性事件时(比如问他中午吃了什么),依然会皱着眉头;
2 焦虑型人格对医务工作者信任度较低,平时接收周围信息时主要关注负面信息,对于他人的言行也多以负面想法进行揣测,看病时也常表现为提出的问题很多,希望能够给出全面详尽的答复,但是医生给出答案后本人又不会相信,通过自己东拼西凑的信息和各个医生给出的意见,进行自我诊断并和医生进行非专业且低效率的讨论;看诊时有概率会进行录音或录像,后续反复回放试图从每个医生那边获取更多细节信息,以自己非专业甚至错误的认知,试图发现其前后矛盾之处,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探究和刨根问底。
3 有些焦虑型人格的患者看病时会戴一次性手套,或者接触医院内物体后马上消毒,对于周围的清洁程度过于敏感,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生活中的细菌无处不在,我自己平时遇到掉在地上的东西我经常捡起来吃,因为日常生活中少量的细菌对于正常抵抗力的健康人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艾滋梅毒这种传染病通过血液或者性传播,目前我从未听过有任何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的案例是通过门诊上来看病接触的桌子椅子这种方式被传染的。
4 行为可表现为反复提问同一问题 或阐述同一症状,或者看诊结束后再返回诊室再提问
5 焦虑型人格出现“躯体化症状“(就是身体没毛病,自己感觉自己有毛病,特定的位置或者器官就是觉得难受不对劲)的比率比一般人群高,且就诊科室多集中在消化内科/心内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五官科,因为这些科室负责的疾病有一部分就是由于”躯体化症状“引起的,现代医学讲究心身医学,也就是说生理上身体上的不舒服会传递给心理,心理本身没毛病的,但是因为被生理影响所以心理也不健康了,反过来,心理上不健康,也会传递给原本健康的身体(生理),所以其实身体没毛病,但就是心理不正常,所以身体就不舒服。
接下来分析下贺主任作为经验丰富的主任的心理活动:
1 患者提到“40年”和“耳胀”,作为医生马上就敏感起来了,首先关注“40年“这个词,现在什么毛病40年得到不到确诊并且一直看不好?(注意”并且“的逻辑关系,又没得到确诊,又没看好)像高血压糖尿病有些慢性病是看不好但是可以确诊,有些毛病是看得好但是没法确诊疾病和病因(比如自发性乳糜胸等),但是40年又看不好又得不到疾病确诊,一方面很少,另一方面说明很不严重,得了这个“毛病”40年都没出大问题,看来真的没啥大问题。
2 然后关注“耳胀“这个词,耳胀是一种症状,是患者对身体的感受,从我们的经验来说,有这类感受的患者在排除了一些疾病后,相当一部分都是”躯体化症状“。其他的症状比如“口水增多”“皮肤局部感觉烧灼”“鼻腔异物感”“咽喉部异物感”等等这些症状经常是“躯体化症状”,也就是真的没毛病,就是心理有毛病,身体没毛病。
3 看病四十年,拿了一堆资料,也没按顺序整理好,也没进行资料删减精炼,上来就往桌上一放,认知水平和素质都一般,而且肯定看了很多个医生,前面的医生他都不信任,那怎么会信任贺主任?既然不信任,那还来看啥病?贺主任说了病人又不信,不如少说,最好不说话。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4 病人要退号肯定最好了,病人免费问诊没花钱,就花了点排队的时间,反正不吃亏,投诉的概率降低了,贺主任也不用写门诊病历,避免后续纠纷风险,双赢
5 疑心太重的患者除非有自己有万全把握,不然不要帮患者做诊疗操作,特别是有创的诊疗操作,做好了患者本人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做好了也会觉得这里那里不舒服,做的不好更糟糕。
总结一下,该位患者又不信任贺主任,又来看贺主任,本身心理就是自相矛盾且纠结的。再加上症状不典型考虑躯体化症状可能性大,外科医生能看好身体的病,心理的病是很难看好的,心理的病是家庭/社会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产生,短时间哪里看的好,贺主任这么做规避了医疗风险,并且建议患者去耳鼻喉科继续就诊,也没有把话说死,万一患者真的是有什么确切的疾病,让患者延误治疗就不好了,确实是非常稳妥全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