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Q2季度财报盛世背后:《蛋仔派对》的两难抉择
今天下午,网易发布了2023年Q2财报。其中,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达188亿,同比增加3.6%。不出所料,《蛋仔派对》作为网易的“希望之星”连续三次登上网易财报,连续三个季度收入增长。值得关注的是,网易Q2财报中总计三次提及《蛋仔派对》,分别从热度、影响力及收入三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蛋仔派对》的市场成绩。
回顾《蛋仔派对》的发展,从“黑马”到“旗舰”,到突破3000万日活大关,仅仅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一方面得益于产品本身在品质、玩法、运营、商业化体系上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在2022年寒假期间的大规模营销和投放活动,让这个产品一时间成为了一股“风潮”。这不仅帮助《蛋仔派对》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获得了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蛋仔派对》如此高的日活数据中,其中未成年玩家的占比非常高,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未成年玩家群体还是数据所不能体现的。
但与财报中面向投资者展示经济效益截然不同的是,网易官方解读通稿以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重点提及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暑期专项成绩。回顾过往几年,可以发现从2021年Q4到2022年Q4,整整1年的时间里网易的官方解读通稿并未提及游戏未保相关进展。
在未保新规发布接近两年之后,网易终于开始“补课”了。
那么,是时候来看蛋仔派对的“两本账”:第一本账是经济账。《蛋仔派对》年初DAU冲高3000万后,根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23年Q2, 《蛋仔派对》DAU在1500万上下浮动,近乎腰斩,而网易Q2财报显示《蛋仔派对》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增长,这意味着游戏的ARPU值很可能翻倍,玩家会感受到更大的氪金压力。

第二本账是社会账。《蛋仔派对》很可能是目前中国市场含未成年人比例最高的游戏。网易在2023年Q2财报中首次展示了其在未成年人保护层面投入的专项力度和暑期成效,结合近期行业动态,这也许是网易对此前社会媒体、公检法、消协机构曝光《蛋仔派对》一系列未成年人乱象的侧面回应。不难发现,经过一番暴风雨后,网易对于《蛋仔派对》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开始变得非常重视。
《蛋仔派对》作为一款被网易乃至全行业给予厚望的明星产品,经济账决定了它能走多快,社会账决定了它能走多远。经历了今年年初的爆发之后,如今的《蛋仔派对》运营团队面临了两难选择,如同其他“四字”前辈一样。
连网易自己都没有想到,相比于十天一个IP联名促销活动,可以快速解决经济账,而面对未成年人的生态治理,即便投入AI等高科技技术,依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未成年人被诈骗、骚扰......与其说这是媒体冠以家长与《蛋仔派对》的“战争”,不如说是《蛋仔派对》商业收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蛋仔派对》:涉诈案件频发,距离“电子缅北”一步之遥
8月22日,中青网一篇报道《谁来保护孩子:一群家长与〈蛋仔派对〉的“战争”》引发了社会关注。文章详实地报道了多位家长对《蛋仔派对》未成年人保护系统的质疑,以及过往数以十计的政务帐号通报过与其相关的未成年人被诈骗的案件。加上最近一些影视剧的热播,电信诈骗再次成为了社会层面讨论的热点,我们能够发现,这类犯罪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讨论的演变而越发难以根除。

未成年人保护,可以说是国内游戏行业的生死线。自未保新规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推动后,游戏行业虽偶有状况发生,但少有单个游戏像《蛋仔派对》一样出现成规模的出现涉诈案件和家长投诉维权。
据中青网报道,《蛋仔派对》“渠道服”可以绕过防沉迷,而“快速游戏模式”中则只需填写任意成年人身份证信息,就能完成“实名”认证,这大大降低了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难度。
作为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大热的《蛋仔派对》,其中频发的诈骗事件显示出该游戏对于未成年保护上的缺失,因为这款游戏的特质,无限放大了其在这方面的危害性,也许就发生在家里的客厅或卧室。
早先有新闻报道,广东东莞一名13岁的男孩1小时内,在《蛋仔派对》中被游戏中的“朋友”诈骗了36万,对方以“领取免费皮肤”为诱饵,继而通过信息诱导、恐吓等方式,迫使该男孩转账36万。
不仅诈骗犯盯上了这群尚缺少社会经验的孩子,游戏自身仿佛也缺少甄别的能力。早先就有媒体披露,曾有10岁儿童在《蛋仔派对》中累计充值4000余元,尽管后续家长通过平台申诉发起了退款申请,但是可以发现游戏在初期的消费监管以及后续的退款流程上,对于未成年人都缺乏一定的消费监管。甚至之前还有报道,未成年人充值11000余元,家长发现后准备齐全资料申请退款却被拒绝的新闻,并且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能够看到对于《蛋仔派对》的投诉也多集中在诱导未成年消费上,涉案儿童最小的甚至只有5岁。
这类案例在《蛋仔派对》中已经屡见不鲜,所涉及的诈骗手法更是花样百出,游戏内好友信息、社交软件好友、点击木马链接、提供免费代练服务等等,骗子们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以“免费道具”、“提升账号等级”等诱饵,迫使青少年掉入预先设计好的陷阱中。
网易游戏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显示,暑假期间总计拨打了15.4万次智能外呼反诈提醒电话,平均每日达2000多次,由此可见,这已经是一个被诈骗犯罪高度渗透的地方,无数孩子正暴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蛋仔派对》:诈骗之外,“宝宝蛋”混龄交友滋生骚扰问题
作为一款具备社交属性的游戏,《蛋仔派对》鼓励玩家在游戏中混龄组队交友,但在社交生态中滋生出了“领养宝宝蛋”的不良文化,也催生出了诸多未成年“伸手党”或者“电子乞丐”。这里的“宝宝蛋”,是指一些热爱和陌生人社交的低龄未成年玩家。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款游戏内动辄几十、上百元的游戏道具自己无力支付,求助父母无果后,却被引导他们向游戏内好友索取,青少年在形成成熟价值观之前,很容易开始向陌生人“乞讨”,甚至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
这种“网络乞丐”的行径不仅令其他玩家感到不适,无论得手与否,都会让未成年人在无意识中形成投机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能获得好处,采用何种手段都无所谓。这会让未成年人形成盲目攀比、不劳而获的扭曲价值观,甚至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引诱。
2023年Q2财报发布前,网易游戏就发布了一则公告,表示将在《蛋仔派对》游戏中推出“宝宝蛋”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专属的内容池。同时公告还披露,网易仅在暑期针对游戏内环境治理已拦截违规内容高达7.85亿,处理违规用户达529万,如此庞大的数据量级,可以看到网易已做出巨大的努力,但仍有大量违规内容绕过监测,成为目前游戏内环境的一大严重问题。

更有甚者,在网易大神APP的《蛋仔派对》专区中,有一个#兔蛋成型不孤单#的官方话题活动,其中有大量未成年人发布个人照片交友,不仅轻易泄露了自己的个人隐私,更是容易成为了那些变态的目标,但很遗憾,官方对这些分享既不设防,也未进行劝导和限制。

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显示出《蛋仔派对》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蛋仔派对》此前爆发式增长的“负作用”。
网易游戏:未来十年从热爱者变成先驱者的必经之路
诚然,《蛋仔派对》在产品层面上已经足够成功。网易CEO丁磊曾在2022年公司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强调会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与资金去做好《蛋仔派对》的后续开发和运营,并期望游戏能够以10年为一个生命周期做好长线运营。背负着这样的使命与期待,《蛋仔派对》更需要以最高的标准去自我要求,所谓的两难抉择,其实并不难选。

如今线上辅助教育的普及,很多孩子已经提前拥有了智能手机。低龄儿童进入游戏的门槛变得更低。随着80、90后成为家长,这一波父母对于游戏的态度也相比前几代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把游戏作为正常的娱乐方式。
但是,如果有部分厂商一味地将责任推给家长,导致本来对游戏接受度高的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游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那对于整个游戏行业的环境而言,可谓将本来可以站在身边的支持者,硬生生推到了对立面。
作为以游戏热爱者自居的一线大厂的明星产品,《蛋仔派对》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可能仅仅只是做到了行业要求的“及格线”,但这样一个适龄提示为“8+”、有着大量未成年人参与的游戏,理应在未成年人身份认证、产品运营、内容审核、退费体系等机制上采取更严格的标准。这或许与商业利益冲突,但却是这款产品必走的一步。网易游戏唯有进一步探索未成年人保护的更多有效机制和方法,以“先驱者”的标准去自我要求,才能改变目前的局面,达到社会认可的“及格线”。
国内对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防沉迷一向是从严治理,也建立起来全球领先的机制体系,各家游戏厂商也基本都在以最大的关注度应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在多方努力下,近些年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保护上其实已经卓有成效。在这种情况,《蛋仔派对》还被曝出这些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问题,恐怕网易是没有借口的,也不能归咎于运气不好。
最后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而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主要上网目的为休闲娱乐。
在这样的数据前,对于游戏厂商而言,如何保护未成年在网络、游戏中不受侵害,都早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无论从国家政策、社会影响,还是行业从业道德底线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面对和解决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与号召之下,行业整体都在响应与推进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计划,甚至开发最有效的技术来提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可以说在未保这件事上整个行业都在向善向好。
希望未来每一款“蛋仔派对”都能跨过“未保”这道槛,从成功的产品,走向伟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