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台湾大学人文讲座《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2022-09-30 17:33 作者:烤炉困困困困  | 我要投稿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方法新论

第一讲 导论

如何看待西方论述里的关键词到中国文学语境之后所产生的变化 例如抒情/史诗

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过欧洲英国/德国浪漫主义风潮传送到中国的结果:抒情,lyrical,相当个人主义的,诉诸于情性发挥的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语源学的角度,抒情在中文中有自己的渊源,这牵涉到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对话

现代文学里两个典范的论述:启蒙、救亡

抒情:除了绵密的、感伤的情绪外它还有可能是一种壮怀激烈的一种人生态度,也可能投射出一种舍我其谁的人生态度,这里就不是那种19世纪西方传过来经由徐志摩等人发扬的抒情,而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抒情

情和愤联系在一起/个人对历史的情状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心情与状态(是他强调的诗史的源头)/汤显祖


整个课程的框架:

1.回顾世纪初期有关抒情的三种不同批评面向/声音

  • 梁启超1899诗界革命
  • 鲁迅日本留学期间:1907《文化偏至论》1908《摩罗诗力说》抒情的声音对鲁迅而言是发聋振聩的
  • 王国维的系列研究

2.讨论沈从文

  • 相对于事功的“情”的观念
  • 沈从文1961年 抽象的抒情
  • 关乎抒情主体面对历史时作出的回应

3.抒情与左翼(一):抒情和革命

  • 瞿秋白《多余的话》有抒情情怀的革命家
  • 萧红
  • 胡风 主观的战斗精神

4.战争与抒情的联系:抒情并不一定要在轻盈的环境里面发生,也可以在暴力的、黑暗的境况里面

  • 冯至
  • 何其芳
  • 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5.抒情与背叛

  • 胡兰成
  • 江文也
  • 汪精卫

6.抒情与离散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在抒情里寻找家国的再定义 对抒情的另外一种诠释

  • 陈世骧 对抒情传统的确认与发明
  • 新儒家:唐君毅 程兆雄 徐复观 牟宗三
  • 白先勇
  • 台静农

7.左翼抒情(二)

  • 陈映真
  • 刘大任
  • 李渝
  • 郭松棻

8.抒情与死亡

  • 海子
  • 戈麦
  • 顾城
  • 施明正

9.抒情与电影

  • 费穆
  • 侯孝贤
  • 贾樟柯

10.抒情的新论述

  • 李泽厚 情本体
  • 高友恭 抒情美典


第二讲 从百草园到昆明湖:鲁迅 梁启超 王国维

在这个论述里,不是抒情主义,也不是抒情传统,而是“史诗时代/节奏(time既可以指时代也可以指节奏)里的抒情声音”

把对抒情的探讨放在一个历史的架构里

抒情:表现自我的艺术/记忆,经过审美的重新的结构再一次呈现自我与世界以及宇宙中各种现象的互动的结果

强调自我、政治、历史相互对峙,相互交锋的过程

另一种视角思考中国现代性:启蒙+抒情?革命+抒情?

抒情可以诉诸于单数,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抒情在文学上会呈现什么样的可能?

新与旧、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处,用抒情这样一个批评的关键词,会带给我们文学批评什么样的新挂念(重新发现抒情:中国历史上的“抒情”传统,20世纪西方文论对“抒情”的相关思考,等等)

1.如何理解抒情

抒:

  • 发散,自发的情绪的发散、展延等
  • 可以和杼互训,编织、形构等

情:

  • 低回婉转的情和豪迈的情,两种“情”之间如何产生冲击
  • 语源学:也代表情况的情,代表生存的情况处境等,有历史的渊源,此时就不再是内溯的自发的,而是个人与世界之间互动的一种状态
  • 真实、真理、实情的意思(来自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2.几位关键人物

陈世骧

  • 1948年前可以说他是现代主义作家,在这之后有了古典的转向:关注六朝文学
  • 1949年翻译陆机的《文赋》
  • 70年代提出“所有中国传统,不论是诗经楚辞不论是唐诗宋词不论是元明清的戏曲小说,都可以归纳成抒情传统”(大意如此)

高友工

  • 抒情美典的传统:高的切入方式是从西方的分析语言学、结构主义切入的

李泽厚

  • 朱光潜、李泽厚、蔡仪为期四年的美学大辩论:什么是审美,审美和现代文明的交锋
  • 1980初期 李泽厚美学新看法:启蒙、救亡、革命之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感性
  • 90年代 情本体的观念
  • 儒家以人为本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康德美学

普实克

  • 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代言人
  • 受到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中国现代文学是抒情与史诗两种并发的冲动同时进行的进程(由于受到马克思影响,他认为抒情的必然导向革命的、有社会主义意义的史诗的论述)

海德格尔

  • 诗歌转向
  • 如何思考诗与存在的辩证

保罗·德曼

  • 一种内溯的、明心见性似的抒情观点和他政治上的观念交锋,到后来抒情或许成为自我探讨内心的方式/掩盖自己意识形态的障眼法

卢卡奇 本雅明 阿多诺

  • 抒情作为介入政治历史的方式

3.1899-1929 中国现当代抒情论述的起源

从百草园到昆明湖

百草园

  • 一个历史的现场经过文学的创作后变成了一个引发诗兴的场地
  • 情和景在这个地方必须呈现出来然后给我们对于什么是抒情的看法

昆明湖

  • 王国维投水的地方
  • 思考现代抒情传统:作为轶事、文学的呈现

梁启超

  • 重新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点:和政治、家国息息相关
  • 要维新,需要诉诸文学的动能
  • 梁启超以革命的情怀反转了过去认识世界/小说的秩序
  • 为什么小说可以:情志的发挥(这些来自于佛学的论述)
  • 文学有如此力量恰恰是因为它能激发感情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在《河南》杂志发表(同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发表)

  • 在世纪之交,当列国侵扰中国,古老文明被威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文学呈现给中国百姓,有一种发聋振聩的新生之感
  • 但当他检视中国文学传统,没有发现合适的文学,于是把目光转向西方
  • 鲁迅呼应了对拜伦的崇拜:一方面,感情的能量;另一方面,参与社会
  • “抒情”出现在摩罗诗力说里面,强调抒发感情,由这种感情产生了“抓住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摩罗的、金刚怒目的。抒情可以是抒发个人情性的,也可以是攖人心的
  • 屈原、拜伦都有着“摩罗”的可能性,但鲁迅认为屈原的影响力不如拜伦

《呐喊》自序

王国维



之后许多知识分子各自对什么是抒情有着自己的看法,比如说郭沫若、陈独秀等人


五四后的梁启超

“趣味”:不再是这种晚明的文人自适的趣味/而是那种经过生命大悲喜/站在一个审美的角度与过去拉开距离,回顾过去的成败得失/成败之外的趣味

用伦理的观点进入抒情

  • 知不可而为
  • 为而不有


2.从百草园到昆明湖:鲁迅、梁启... P2 - 01:45:43


二十年代的鲁迅

鲁迅的徘徊

  • 一方面他认为五四是不成功的(鲁迅是一个怀疑论者)另一方面他希望革命能为中国带来契机,却又怀疑革命的效力

南下:厦门广州上海,一系列的经验之后,写出了《野草》(1927年出版)

1927.4 《野草》题辞

  • 它并不是因循着五四的那种启蒙的、清明的、一干二净的话语来指导中国的前进方向,而是用一种微小的、暧昧的文类,像诗歌像散文像呓语来向读者倾诉
  • 非常不一样的鲁迅:这是摩罗诗人吗?二十年后的他为什么用这样暧昧的声音来述说自身对生命的怅惘和不满呢?
  • 《死火》 抒情的方式抒发他对中国的最直接最纯粹的迷惘
  • 《墓碣文》过去那个撄人心的心,已经变成陈腐的心了。1908年的摩罗诗人到1908年的活僵尸,鲁迅的抒情辩证学经过了一次大逆转

民国以后的王国维

以自我泯灭的方式来完成他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人的最后的召唤

  • 遗民?与清政府长相厮守?
  • 26、27年的又该何去何从呢?
  • 他的死或许不是忧郁症,也不是殉清,而是面对民国以来天崩地裂的文化,在文明的废墟上徘徊不已,他决定以死亡来表达一种抗议
  • 以一种否定的方式肯定自己现代人的选择:不是所有人在进入现代之后都选择启蒙与革命,恰恰是因为明白了启蒙与革命可能带来的困境,以他自己的激烈方式去呈现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此时他的抒情已经不是一种面对自己面对文明文化的抒情,而是一种自我泯灭作为一种辩证的结局
  • 王国维的遗书:反抒情的抒情


第三讲:沈从文的启悟

沈从文

  • 湘西:“族群多元”“纷纷扰扰”不适合居住 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神秘的地带 桃花源 楚文化《桃源与沅州》
  • 六年行军经验
  • 去北平追寻自己的启蒙之梦
  • 乡土写作
  • 上海

《边城》

  • 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能发掘出他更深的忧郁,有与历史更深层的互动
  • 一切时空被语言呈现,想象的原乡浮出了历史地表:无所有→有,语言不再只是一种模拟的语言,或许已经成为了五四以后语言的自觉的命名的力量,一种让什么东西发生的力量,文学的能力不再是写实的现实主义的那一套教条(注意边城的开头)


3.沈从文的启悟 P3 - 51:02


  • 《边城》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什么情节用单一的描述方式去呈现一种循环的、天长地久的众多的人生的暗示(这件事情被世世代代的湘西人重复,但我呈现这个的方式却是简单的单刀直入的:茶峒的人总是这样生活的,我按照节气时序的循环展现这里的人们的一切)(举例: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弄堂、鸽子等等,为上海造景造境)
  • 神秘的时间向历史敞开,翠翠被推向了危机的焦点/神话的时间和历史的时间的交汇点/翠翠成为了那样一个时代不安情绪的代言人
  • 一方面,这个故事给我们一种桃花源的感觉,是一个抒情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反抒情的故事:危机感笼罩着故事的前前后后,你感到不安
  • 批判的抒情氛围,对历史动向的一种感悟和思考:“也许永远不回来,明天回来” 联系启蒙与革命的问题,这是沈从文的思考“现代性、新生活等来不来”的方式 他述说中国人的一种焦虑与等待(《长河》里面就是等来了)


3.沈从文的启悟 P3 - 01:03:13


1934 沈从文的还乡 《湘行散记》

《桃源与沅州》

  • 以一种旅人的目光思考自己的故乡:现在的桃花源是一种想象,充斥着各种观光客,原先的桃花源不知所踪
  • 原乡的最底层的问题/嘲弄他人的同时也自嘲:自己已经分辨不清何谓真正的原乡
  • 沈从文对楚辞的态度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

  • 大的全景和小的时间
  • 沈从文的“报复”:每一个抒情时刻让他战时停顿,这个停顿里他爆发出来的理解超越了眼前的纷扰


1935年12月的一场论辩:朱光潜和鲁迅


3.沈从文的启悟 P3 - 01:12:35


  • 朱光潜对钱起《湘灵鼓瑟》的评价(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传达了一种“静穆”的感觉;但鲁迅反对这样的看法,写了《题未定草》认为朱光潜忽略了历史的语境。这是两种看待抒情的方法


3.沈从文的启悟 P3 - 01:29:03


沈从文的《静》

  • 岳珉看出去的时候看到了什么:风筝、草坪、渡口、嫁娶行列、桃花、洗菜的小尼姑等(很好的抒情实验:动荡的年代,纷乱的历史突然地停止了)(岳珉的灵光一现的体悟
  • 区别于巴金顺应大潮顺应革命(觉慧去上海)区别于茅盾披露中国的丑恶现象
  • 《静》与“静穆”可能有的潜在的对话

抗战结束后的沈从文

《长河》

  • 他所热爱的乡村的崩颓

1949年的沈从文

  • 他的自杀再一次接续了楚辞以来“诗人之死”的传统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

  • 三个层次的时间:过去/现在/幻想
  • 他的生命中最最不能自我理解的时刻
  • “慈柔”的心情

1952年

  • 抽屉里的写作
  • 主体的相互对话,事功与有情

抽象的抒情

  • 人类用有情的眼光回顾历史想要铭刻下来的吉光片羽的抒情的表现
  • 抽象的抒情必须要用实在的具象的方式让它凝聚在符号、器物之中


第四讲:左翼抒情(一)

为什么胡风在抗战最激烈的时期提倡抒情/为什么瞿秋白写多余的话/为什么萧红在四十年代到香港写呼兰河传

抒情作为一种表述的方式面对历史,这能体现它的力量与不足

1927年许多左翼文人的彷徨

延安文艺座谈会:左翼文艺政治的最高指标

革命作为一个强烈的话语其实有着无数心有戚戚焉的时刻

40年代左右,抒情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话语,很多人都对它有着论述:普实克、阿多诺、胡风,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在反思革命的底线在哪里

普实克:1957《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

  • 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个人主义和主观情性的发挥
  • 五四所发现的个人主义和主体性与其说是来自于启蒙、浪漫主义,不如说是从传统的诗歌等等里发现的(主观、个人的倾向延续到了五四)
  • 整个论述是左翼的论述但有特别的面向:个人的、史诗的

阿多诺对抒情的定义

  • 对立的、抗争的时候迸发出抒情的感受,总在一个群体里面
  • 抒情诗一方面指明了个人与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表现了主体的烦躁与不安,或者说乌托邦的终结
  • 社会化的群体里抒情展现它最大的张力

胡风

30年代回国 参加左联

胡风翻译了这些

胡风的观点

  • 主观精神、感性活动,文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见证精神奴役的创伤:文学是一种创伤的表征
  • 文学是一种有力量、“残酷”的对社会的介入
  • 形式本身就是一个战场
  • 重视抒情的作用 “没有抒情,就没有通过诗人个人情绪底能动作用和自我斗争”:在这里抒情成为了语言的一种症候,征兆,个人通过抒情介入生活
  • 某种程度召唤了诗言志的传统

1949《时间开始了》

  •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在1949年10月1日达到高峰,那个时间被凝固在一个精华点上,那么抒情过后又该如何走入叙事般的日常生活呢?
  • 如果诗的存在是显现搏斗与精神创伤,那革命之后之后(照着官方的意见),诗歌会终结吗?

左联五烈士

  • 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

瞿秋白

  • 《多余的话》→联想到俄国的“多余的人”,知识分子跟不上时代潮流
  • “我早就疲倦了”指向幽深婉转的诗可以怨的传统
  • 1935年6月18日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的绝命诗
  • 瞿秋白的抒情介入、瞿秋白的死让人知道这个革命有许多人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向往也为之疑惑
  • 知我者谓我心忧:遗民的诗

萧红

  • 《呼兰河传》文字的原乡
  • 《呼兰河传》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当周围都在抗战的时候,《呼兰河传》算不算一种多余的话呢


第五讲 防空洞里的抒情 冯至 何其芳 穆旦

中国新诗有其起承转合的脉络

何其芳

  • 1936《画梦录》
  • 京派作家群:强调象征主义
  • 抗战之后思想的转变
  • 或许对何其芳来说,革命就是一首诗歌的完成
  • 《我歌唱延安》
  • 预言和夜歌:抒情的我和革命的我相互颉颃
  • 他的纠结成就了他的抒情,他可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关于小我和大我的挣扎,至于出路则是一生都未找到答案

冯至

  • “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 京派
  •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 深受里尔克与歌德的影响
  • 冯至也承袭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一脉传统(师承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等)
  • 抒情、哲理
  • 《十四行集》(冯至的反抒情主义的实践成果之一)
  • “成熟的抒情”“诗是经验”“担当精神”

冯至的三个创作时期

五四

1941-1942

  • 《伍子胥》历史遇到抒情
  • 《十四行集》从自我的书写到了一种形而上的高度,超出了眼前的历史与生命的格局

1949-1959


6.防空洞里的抒情:冯至、何其芳... P6 - 01:36:45


穆旦

  • 深受现代主义影响
  • 艾略特、奥登
  • 他将诗歌视作情绪、感性以及政治现实相互斗争的场地,这种不安稳的状态折射了人们的躁动和不安
  • 防空洞里的抒情


第六讲 “背叛”的抒情诗学

胡兰成

  • 《今生今世》:大历史和小历史/诗的问题和历史的问题交错


7.「背叛」的抒情诗学:汪精卫、... P7 - 54:01


  • 《山河岁月》:歌舞/绍兴戏/“喜气洋洋”,惊险的对比产生叙述的张力
  • 革命是赋比兴中的兴
  • 荡子的诗学
  • 在胡兰成的用语里,是没有背叛的
  • 中国抒情传统中“姿”的问题

汪精卫

  • 汪精卫的诗歌总是有一种“自我解构”的倾向


7.「背叛」的抒情诗学:汪精卫、... P7 - 32:15


  • 诗歌是日常文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诗歌可能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应酬来往的表现形式,有表演的痕迹
  • 抒情逃避时间,成为一种逃逸的路线,将自己从历史中抽离出去
  • 他设想后世的人将怎么看他
  • 汪精卫的诗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不透明性、复杂性的管道

江文也

  • 多种面向:民族主义的/殖民主义的:经过殖民者的介绍让他产生对中国的想象/跨国主义者/
  • 创作风格:想要代表台湾进入日本音乐界;到中国却又强调自身的中国性;自我异国化自我风情化的面向
  • 法悦境的音乐


第七讲 抒情传统与离散意识

陈世骧

中国的道统是抒情的道统,但也需要反思

抒情/缘情

抒情传统与陈世骧

  • 救赎历史
  • 找到自己面对人生的出路

这个传统需要符号的操作,这个符号小到语言文字声音,大到礼仪仪式等演出,不同的文化制作方式呈现这个传统的内蕴与合法性

抒情传统可能是发现的也可能是发明的;甚至有可能是多种断裂形成的一种结构

有福柯的知识谱系学的意味:不再把源头视作当然,而是把当下视为一个定点作为批判的起点往前看

陈世骧用了一个后设的姿态,用本身的抒情去抒情化中国的传统(把这个传统容纳到他个人的视野里)

与其说是再发现,不如说是再发明

《论中国抒情传统》

  • 强调一个比较文学的立场/东方的抒情传统(?)
  • 诗/志

翻译陆机的《文赋》

  • 诗言志/诗缘情,而缘情自文赋开始
  • 1953年翻译本引用了弥尔顿的失乐园
  • 文赋给陈世骧的联想:马拉美

危机时分的语言的表达:通过对韵律的编排、语词的呈现,让你不安与思考

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8.游园惊梦:抒情传统与离散意识... P8 - 01:18:15


南渡精神的延续

白先勇

《台北人》


第八讲 左翼抒情二:陈映真 刘大任 郭松棻 李渝 陈若曦


9.左翼抒情 (Ⅱ):陈映真,刘... P9 - 29:22


现代主义为什么会被白色恐怖“放过”?

一些人是现代主义者,强调文字强烈的审美性,强调西方现代以来的一种孤绝的人生的存在,强调断裂强调碎片

现代主义怎么会与共产主义嫁接在一起?

书写到革命有一种逻辑性的论述

书写-革命/行动-书写:后一种写作是一种无可奈何还是另一种对革命的承担、另外一种对乌托邦的信念呢?

1969-1973 钓鱼台


9.左翼抒情 (Ⅱ):陈映真,刘... P9 - 01:30:03


第九讲 诗人之死 杨华 施明正 海子 顾城

海子的死亡与国族的寓言

闻捷1923-1971

戴厚英1938-1996

抗议的同时是效忠

戴厚英的《诗人之死》启动了整个七六年之后的感觉结构

杨华 面目不清的杨华

抄袭的很多是五四的诗歌,为什么他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再生产”(有关殖民的教育、文化的传播)

他的挪用、他的再放送到底是为了什么

施明正

自大和自卑/魔鬼的自画像

八十年代诗的风潮

格非《春尽江南》

蒋韵《行走的年代》

海子的面朝大海很悲伤嘛

海子的诗歌又素朴又晦涩:《抱着白虎走过海洋》

抒情既是轻描淡写的,也是横征暴敛的

顾城



第十讲 城的故事 电影里的抒情诗学

《小城之春》

电影诗人 费穆

通俗的情节如何产生张力



11.城的故事:《小城之春》,《... P11 - 20:48


费穆:空/气

情/不情

一种融合?一种情到深处的转换?或者更细腻的,情是包容的,它总是包含无情的一面,过度的情总是有危险性的一面

临摹的美学

侯孝贤 悲情城市 二二八事件

第十一讲 抒情的遗骸

1899 王懿荣

1923 陆懋德 《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 定名甲骨文


墓碣文联系余华的文章《古典爱情》

口腔的欲望

余华为什么要解构古典爱情呢

1988 *********


12.抒情的「余骸」(鲁迅、郁达... P12 - 01:12:51


文革废墟的反思 废墟上的爱情写作

你只能讲出这种创伤的不可言说性

整个社会感觉结构的症候群 内爆式的叙事


鲁迅 白先勇 余华

抒情的重复性与可逆性的僵局

re 循环的 衍生的 时间的僵局 自灭其身的


舞鹤


12.抒情的「余骸」(鲁迅、郁达... P12 - 01:22:13


第十二讲 批判的抒情

李泽厚 高友工 萧驰 郑毓瑜

朱光潜李泽厚蔡仪 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强调 历史积淀 中介形式

新感性 情本体

高友工 抒情美典


13.「批判的抒情」(李泽厚 高友工... P13 - 28:42



台湾大学人文讲座《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