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创作角度分析:“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甄隐贾兴部分,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很显然就是那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两句话中暗指的是谁一目了然,就是宝黛钗和贾雨村,毕竟这句话就是贾雨村写的,而且就在这一段之前,原文明确写了,贾雨村,字时飞。
大家想不明白的主要是,为什么宝钗这一句,说的是待时飞。
我手头有一本,周汝昌前辈校订批点本的石头记,周汝昌前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给出的解答是:
“上句自拟,用《论语》常义,儒士心情,下句暗指娇杏。钗乃女子代词,金陵十二钗已表示明白,雨村此际一是渴望脱颖而出,二是暗以娇杏为‘有意’于己,不过如此,其他穿凿附会,悉不可混入其中。”
这个解释从逻辑上能说的通么,当然没问题,但是,这个说法显然也是无法服众的。
因为这句话对于黛玉宝钗和贾雨村的暗示给的太直白了。周汝昌前辈的解释明显是一种,出于不愿意相信宝钗待的是贾雨村这个动机,而在回避宝钗的前提之上,所作的一种解答。
其实周汝昌前辈要是有尝试过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他完全是没有必要回避这句话中对宝钗的直接明示的。
当然,我说这话可不是想强调我比人家周汝昌前辈的水平高,我虽然经常表现出拿自己的思考沾沾自喜的心态,但我还是有最起码的自知之明,以及对前辈的贡献的最起码的尊重。
我只是想强调我一直在分享的这种小说创作规律和逻辑的思考角度:
我认为,对《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言谈举止与情节的思考,一定要把它们回嵌到曹公给它设计的章回位置,甚至,回嵌到在章回当中所处的前后位置。
因为每一个章回,曹公都有设计章回主题和逻辑顺序。
所以我这一期会把这个问题的整个回嵌过程都介绍完,不过篇幅会很长,所以我先把我的最终结论告诉大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然后再说解题过程:
我认为这句话在第一回中出现,除了要表达明面上的愿望,更深一层所隐藏的是,要表达一种:事与愿违的错位。
黛玉,宝钗和贾雨村在主体层面,是共同存在这种事与愿违的悲剧错位的。
我们一步一步的来,先谈这句话在第一回中,所表达出的这个起始状态的贾雨村,求得是什么,又为何不如愿,然后再谈这句话对于贾雨村主题层面的表达。
这句话在第一回的这个位置,总体来说,就是贾雨村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具体来说,他想要的是一个欣赏他才华的人和一个展现他才华的机会。
那么,娇杏是欣赏他才华的人么?不是,一切只是贾雨村的误会。
甄士隐给了贾雨村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么?不能算是,只是给了他把握机会的物质基础。真正让贾雨村展示才华的机会,实际上是“明岁大比”,也就是第二年的大考,而且到了第二回,在甄士隐帮助下达成的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就中断了。
贾雨村后续的腾飞,都是仰仗贾府,或者说的严谨一点,贾政和王子腾。
至于全文主题层面的表达,就涉及到贾雨村这个人的整体定位和主题表达任务了,所以咱们先搁置一下,趁着刚把初始状态的贾雨村的所求与所得的错位说清楚,我再把大家更感兴趣的黛玉和宝钗的初始状态的所求与所得说清楚。
初始状态的黛玉在闺中求的是善贾,但实际上得到的是一个眼睛里只有当下,没有未来,最终将一无所有,从而让黛玉泪尽而死的贾宝玉。
这就是黛玉的事与愿违。
如果黛玉得偿所愿,贾宝玉是一个上进的人的话,其实黛玉是可以不悲剧的。
虽然黛玉的病在设定里就是治不好的,最终必然是要因病撒手人寰的,但对于黛玉来说,“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只要贾宝玉“自惜,自好”,哪怕他将来娶的不是自己而是宝钗,对于黛玉来说,她的人生也就不是悲剧了。
这就是林黛玉的情情。
作为一个学识浅薄的直男癌,一个不解风情的单身狗,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如何遣词造句来对黛玉的形象进行评价或者发表感慨,所以,大家领会精神就好。
当然,对于黛玉来说,遇到当下这个宝玉也算是求仁得仁,毕竟她就是为了还泪而来的,但她此生的人生,却因没有遇到善贾,而成为了悲剧。
那么,初始状态的宝钗呢?她的事与愿违比黛玉要更惨,因为她于奁内待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腾飞之时,也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
但她一直在错过。
我们先看她的娘家薛家在初始状态是什么样,父亲过世,理当做顶梁柱的薛蟠是个什么人就不用多介绍了。所以,宝钗的娘家,首先就已经错过极盛之时了。
而后,宝钗将来的婆家,贾家。
在前八十回当中的大部分时候,贾家并不是一个山穷水尽的状态,它是一步步滑落的,男人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只要宝玉发奋,略可望成。
理家方面,前期的凤姐苦苦支撑,但仍有很多弊病是到了探春出来理家的时候才动手处理的,可见凤姐的不识字,对于她的理家技能是有影响的。
而探春在理家的过程当中,一则受到公私无法分明的掣肘,二则碍于未婚女子的身份,处理问题的广度不够,所以贾家秩序的崩坏和财务危机仍旧愈演愈烈。
如果宝钗能够在这两个时机嫁入贾家,以媳妇的身份帮助凤姐或探春,贾家未必会彻底一败涂地(李纨就不用管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干己事不开口),毕竟,脂批在评点探春时曾说过,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
但,宝钗偏偏是在这两个时间段之后嫁给贾宝玉的。
再往后想,就又涉及到贾雨村了,也就是,癸酉本中那个引以为豪的设计:宝钗为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改嫁贾雨村。这个脑洞行不通的地方在于,等到将来宝钗被弃之后,就算她真的动了改嫁的念头,也不会选择贾雨村了。
不是因为我是个外貌协会,也不是因为我觉得贾雨村乱判葫芦案,抢石呆子的扇子,虚伪至极,不是好人,所以配不上宝钗。
我一个直男癌,没那么感性。
我得出的结论还是刚才说过的:时机错过了。
前八十回当中,曹公最后一次交代贾雨村,就是在第72回中,借林之孝之口,曾特意点到的那句,雨村降了。
这句话很不起眼,而且官场上起起落落是非常平常的事,如果曹公在其他更靠前的章回位置上说这句,贾雨村还真不一定就没机会翻身了。
但,曹公是特意在第72回的时候提了这么一嘴的。
之前我在分析绣春囊事件的时候,就曾经把第71.72.73.74这几回的章回主题和叙述逻辑详细分析过,其中,71.72回是贾家的衰败全面来临的序曲,主要内容包括秩序崩塌和财务危机。而贾府掌家的横梁之一,凤姐,也是在此回明确点出了“血山崩”三个字。那么各位想一想,曹公偏在此回写,雨村降了……
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么。
如果你觉得他还没死,当然有可能,那我建议你再看看林之孝和贾琏的对话:
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
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
林之孝道:“何尝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那个不知。”
贾琏道:“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
然后再汇总一下贾雨村在全文中的升迁过程:
第四回,贾雨村因贾政的举荐补授应天府,而这一章回的主题就是贾府之外的四大家族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十六回贾雨村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而这一回的章回主题有两个,其一是揭示贾家祸根萌发过程的秦可卿秦钟姐弟彻底退场,其二是元春封妃。
这两个情节一个让贾家再次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另外一个则预示着祸根的埋伏所以你猜一下贾雨村的进京面圣,为什么要跟这一回放在一起提?
第五十三回,王子腾升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而这一回的章回主题是贾家在第55回的重大转折之前,最后一次祭宗祠以及元宵夜宴。
此后,从第55回开始,就开始写蝇营狗苟的问题了。
到第七十二回,贾家的乱象一步步摆上台面,凤姐血山崩,而贾雨村也降了。
贾雨村整个二度起飞的过程就是从得到贾政的赏识,继而搭上王子腾,一步步开始的,降职的预兆也与贾家的衰落同步,所以,80回之后,无论贾雨村和贾政,王子腾最终是谁连累了谁,他们都是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所以,到时候宝钗还怎么借贾雨村的好风之力,上青云?
而且宝钗在第五回里对应的那首曲子,名字可是《终身误》啊。
总结一下:
贾雨村遇到的善价(娇杏)其实只是个误会,等到的时飞没几页就落地了。
黛玉自始至终没有求得善价,宝钗一而再的没能待得飞时。
以上,就是我分析出来的《红楼梦》第一回中,“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话的创作目的。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下面是坏人贾雨村的主题分析。
(如果看视频看不懂的话,我会把文字版发出来,便于大家整体理解)
贾雨村的定位和主题任务肯定还是要从破题总起的第一回开始分析。
我先说一种没有走到头的思路。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第一回中贾雨村的情节,会觉得他所承担的主题似乎是与甄士隐相对的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式的衰败与新生。
坦率的讲,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毕竟,在第一回的结尾,甄士隐衰败出家,而贾雨村却得偿所愿,成为了新上任的本府太爷。
甚至我曾一度认为,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是让第一回中贾雨村的兴起对后文整个贾家的衰落形成一个补充,因为整个《红楼梦》中的贾家,只有兴盛到逐步衰败的过程,贾演贾源以及代字辈怎么起家的,一笔带过。
所以,贾雨村起步挂挡的过程,很有可能是与后文第十回到第十三回中,贾珍秦可卿,贾瑞王熙凤对……约炮这个主题的拆分写法一样,一半负责从撩骚到约会的前半部分,一半负责“天香楼犯罪实施阶段”到“遗簪东窗事发阶段”。
也就是说,贾雨村的起步是一个家族起步的前半部分,而家族的衰败就是全文当中贾家衰败的这么一个过程。
虽然贾雨村第一回的起步过程并没有一帆风顺,往后再翻几页,到了第二回,他就因贪酷之弊和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丢官了。
但他后来又在贾家的帮助下,一脚油门上了高速。
所以这个“以小喻大,并对贾家兴盛之前的过程进行补充”的解释还是蛮顺的,而且提升到这个高度之后,贾雨村的“时飞”出现在“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话中,并且占据与贾宝玉形成对仗的位置,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当我开始构思这一期的稿子,也就是甄隐贾兴部分对全文的贾家的这么一种以小见大的影射表达的时候,我发现……味道似乎不对啊。
曹公所要表达的内容,似乎比我所看到的还要更多,更全面。
这种味道不对的感觉,最初是从甄士隐身上品味出来的,因为甄士隐的家败过程和全文的贾府家败过程,虽然在家败这个总主题上是一致的,但仍存在着一种类似镜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甄士隐是无辜的。
贾家的每个爷们身上都扛着一个家亡原因的主题表达任务,甚至连薛蟠也有。但是甄士隐并没有做错过任何事,他的家败都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具体的,后面再细说,此处,先说贾雨村。
经由甄士隐,我意识到甄隐贾兴的过程,可能是与全文的贾家呈现镜像的关系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贾雨村是否也与某个贾家人物的主题表达任务是镜像的。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个镜像人物是谁也很明显,“求善贾”“待时飞。”
还是先说论点,再说论据:
我的观点是,贾雨村的主题表达任务,是展现与贾宝玉这个角色,甚至是与所有沉溺于骄奢淫逸,而不肯上进的,世家大族子弟这一类身份的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种极端的可能。
也就是说,贾雨村镜像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身份。
这种截然相反,具体表现在仕途经济和往来交际的方向。
说的直白简单一点,曹公经由贾雨村要给大家表现的是:
假设贾宝玉这种身份的人,既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子弟极具追求仕途经济的上进心,并且仕途方面的技能点全部点满,极具往来交际的能力,那他最终也是逃不掉与所依附的大族一同落寞的结局的。
听到这,我猜可能会有人出来纠正我,第二回中贾雨村明确说过“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跟贾家这个大族的关系仅限于拥有相同的祖传Y染色体而已,所以他怎么可能是承担,大族子弟仕途经济这个方向的主题的表达者呢?
他也配姓贾?
所以我刚才讲的内容,似乎单是前提就不成立。
说实话,我真遇到过这种让人无语的抬杠爱好者。
单把某一个点拿出来,而且不去细究这一点的前因(设计动机)后果(结局表达),只拿着这个“不同”来进行否定。
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来分析,为什么贾雨村的身份设定是姓贾,但却并不是宁荣二府的旁支。比如说类似贾芸这种人物定位。这种尺度的拿捏是出于什么考虑。
这就要从出身,或者说血缘这个问题的本质说起了。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人群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个体化,碎片化了,彼此的交流以法律和契约作为基础保障。
但是在以农业生产为根本基础的古代,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模式,既宗族。
血脉出身意味着与生俱来的利益共同体,一起进行生产,也共同参与分配。
比如说,父母双双早亡的贾蔷可以跟着贾珍一起过活,同样没了父亲的贾菌可以跟贾兰一起上学,而且是同桌,第23回中,贾芸和贾芹都通过巴结凤姐,很轻松地便谋到了一份可以从中捞油水的差事。
这就是利益共同体的体现,当然,将来也会因此反噬。
贾雨村的背景设定不仅不在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当中,而且第一回里明确写的是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贾雨村不属于任何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得到任何利益共同体的资助,所以,他放弃了一切是非对错的观念,只从利益得失的角度去判决薛蟠的案子,不择手段去抢石呆子的扇子,并经常利用仅有的贾姓来拜访贾政以博取他的好感。
只有这样,才能融入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继而享受利益分配。
如果贾雨村的定位是贾芸这样的旁支子弟,即便非常有才华,他也很难有这么极端的,不顾一切的上进动机,像贾芹一样求个差事,或者躺平了到贾珍那里领年货吃大户不就行了,如果胃口更大,也有榜样可以参考:
赖尚荣。
一个家生奴仆,也能捞个知县当,并且让自家的院子“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
正是因为贾雨村最初不在贾家利益共同体的范围之内,所以他要比贾芹贾芸贾蔷贾菌这些人更突破下限,他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由此而来的。
他虽然如愿求到了“善价”,得到了“飞时”,但在成为了和世家大族子弟本质上没有区别的“利益共同体”后,一切“努力”还是随贾家一起烟消云散了。
并且,在这个最终的“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面前,他的那些极端的攀附,讨好,利益捆绑的行为,也就愈发被凸显的徒劳且可笑了。
再多的算计,再大的利益共同体,也还是逃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循环。
这种极端的争权夺利,就是与宝玉极端抵触仕途经济学问,一心在对女儿的“意淫”(不要笑……)上,形成了主题层面的镜像对比。
所以,才有了与“求善价”形成对等关系的“待时飞”,并且,是钗于奁内。
说一句让某些人跳脚的:
宝钗改嫁贾雨村的想法,就是种不动脑的望文生义
另外再补充一段我刚想到的一个方面:
贾雨村这个主题表达者,要融入贾家的利益共同体,并非只有利用同为贾姓,并努力巴结的方式,事实上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婚嫁。如果曹公给他改一个姓,然后通过娶贾家女儿的方式融入进来,再表现这种利益捆绑,最后一起尘归尘土归土的主题,也可以(林如海的定位不就类似么?只不过他还有根基,所以没做贾家赘婿),那么为什么不给贾雨村这个人物设计这样的故事线呢。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但是为了防杠,我还是再补充一下。
贾雨村所承担的这个主题,主要是在大观园,乃至贾府之外的,即便让贾雨村或者什么甄雨村倒插门进入贾府,然后再来设计他的情节,那也很难安排他出场。总不能这边前脚写大观园的女儿,后脚再去写贾雨村是怎么面圣的吧?
薛蟠在外被打劫的情节,也是为了让柳湘莲上线,交代尤三姐的结局才安排的,而且是通过薛蟠的口述,一笔带过的。
再者,《红楼梦》开篇反反复复的强调,不敢影射朝廷,所以,贾雨村和他所承担的主题任务,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嫁娶的方式来融入贾家的利益共同体。
曹公目前这个,只在关键的章回节点上点出贾雨村的起落,并且与贾宝玉乃至整个贾家形成呼应的方式,就已经是最合理且最简单的方式了。
好,以上就是关于贾雨村这个人物的全部内容了,后面再分析其他章回的时候或许还会有补充,到时候再说吧。
本来这一期是打算连同甄士隐家亡的过程一起说完的,但是一不小心啰嗦了六千字,所以只好再水一期了(开玩笑,会保证质量的)。如果甄士隐的部分不够撑一期的话,我会再试着给分析第二回开个头(计划肯定是赶不上变化的。)
总而言之,每一期视频都会保质保量,只怕大家没有耐心和兴趣看完……
好了,矫情的废话就不多说了,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