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危机,应急障碍概念,心理防护和干预相关知识

2019-07-12 03:41 作者:凌霄百科  | 我要投稿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危机干预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

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危机的分类

正常发展的危机

情境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当发生危机事件时,个体的应对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

1、有效应对,获得成长

当发生危机事件时,有些个体能够迅速做出恰的反应,为保证自己的生活而有效的应对出现的危机,获得经验,是自我得到成长。

2、度过危机,压抑感受

这种人也能度过危机,但处理的方法是试图通过不闻不问的方式掩盖危机事件的存在,把危机事件有意无意的压抑到无意识中。

3、无能为力,被危机击垮

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无能为力,被危机击垮,此时需要有效的心理援助,否则会给当事人留下心理阴影。

发展过程

1、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

3、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4、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强调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做疾病看待。此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轻社会的歧视。

若心理危机不能很快控制和得到及时缓解,则会发展成心理障碍

震后的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病因:心理机能失调;个人的痛苦;非典型非文化所预期的

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检查方法

  • 比较

  • 心理活动性质的改变

  • 社会适应障碍

  • 统计学标准

  • 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应激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持续数小时至一周,1个月内缓解)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持续3个月以上。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严重心理异常

  • 精神分裂症

  •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 偏执性精神病

  • 反应性精神病

  • 病态人格

  • 性变态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严重精神紊乱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是一阵阵疯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病人处于不正常的躁狂激动状态,或昏睡、或颓废抑郁。治疗方法有用电震疗法治疗抑郁症,用锂化合物治疗躁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又简称躁郁症,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病。病程经过为躁狂或 抑郁 反复发作(单相),或交替发作(双相)。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此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虽多次发作并不出现衰退,预后较好。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为持久的妄想性障碍,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反应性精神病的预后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复发。

病态人格,又称精神病态或人格障碍,是指一种异常的心理状况,一种心理的或情绪的异常,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人格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情感和意志活动障碍,其思维和智力活动并无异常。特点是:常常会有不正常、不恰当或反社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广义上指人格障碍。狭义上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性变态旧称性倒错,泛指性爱异常的一种性心理障碍的类别。它包括露阴癖,窥淫解、恋物癖、异性装扮癖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两性行为方式等出现反复、持久性异乎常态表现。如患者以不寻常的露阴窥淫行为和性想象做为性满足的根源。在人类社会中普遍认为两性之间性器官接触(性交)方式做为合理方式,但露阴癖、窥淫癖患者照例与被害人不做这样的性接触或不做为主要性满足方式。

轻度心理异常

  • 神经衰弱

  • 癔病

  • 焦虑症

  • 强迫症

  • 恐怖症

  • 疑病症

  • 抑郁症


应急障碍

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病因

1.应激源:严重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等

2.个体易感性:病前个性,躯体状况,年龄等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也叫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特征表现

临床表现的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为特点;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

特征表现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治疗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SSRIs,其中,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具有较好的疗效。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表现

第一阶段:即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恐慌,否认或不相信;

第二阶段:即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

第三阶段:即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沮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指用求助者的眼光、角度、心情看问题,从而能够体验到不断流过求助者心理的感受、情绪和想法。

方法

  • 进入求助者参照框架

  • 注意验证是否做到共情

  • 因人而异

  • 善用肢体语言

  • 把握角色

  • 考虑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 设身处地的理解

  • 共情应适度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诉说者排忧解难。

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使用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各种符号系统,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心理救援

心理救援是用来减轻灾难事件带来的创伤,以增强当事人短期和长期功能性适应能力的方法

灾害,不仅会给社会造成公共财产的损失,还会给灾民带去严重的负面情绪反应,如恐惧、怨恨、无助等。此外,心理的不安全感和敏感性都会增强,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甚至在灾民中会形成一层"创伤保护膜",防止外来力量的入侵和干预。灾后救援者的心理安抚对灾民恢复身心健康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片和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欢迎联系


心理危机,应急障碍概念,心理防护和干预相关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