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二):言语理解与表达篇

2023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仍然是行测中最简单的板块,和往年相比变化并不太大,但还是有几道题很值得分析。
(一)概述全文与打破「思维定势」
【2023国考】红树林的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藏速率。此外,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的大量外源性碳,被它们固定并快速沉积下来。这「________」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海岸带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长补短
(B)标本兼治
(C)开源节流
(D)一举两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长补短
(B)标本兼治
(C)开源节流
(D)一举两得
正确率34%,易错项D
这道题反映了一个趋势:「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选词填空」和「段落概括」板块的融合,或者更精确的说,是「选词填空」中「单选成语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对全文的理解,而非所在句子的搭配。
分析全文:
红树林的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藏速率。此外,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的大量外源性碳,被它们固定并快速沉积下来。这「________」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海岸带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不难看出,全文讲的都是「红树林」。先讲了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再提到分布区域,最后用「这……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的表述总结全文。
因此,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不仅要搭配「组合拳」,还要接应「红树林的环境、分布区域」,所以C「开源节流」最为合适
其中,「厌氧环境加速碳埋藏速率」和「沉积型海岸河口」属于「开源」,强调「产碳量更快」「产碳后能被固定、快速沉积」;而「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属于「节流」,即「在产碳的同时,分解的速度减慢」。
因此「开源节流」能够概括上文的「组合拳」内容,C选项正确。
如果单纯考虑搭配「组合拳」,其他3个选项都是没问题的。取长补短是组合拳,标本兼治也是组合拳,一举两得从「两得」的角度分析也是组合的手段;但综合全文分析,它们就不太合适了。
A「取长补短」的核心是「长短有别」且有「补」这个动作,尤其是「补」非常重要,但本文完全没有相关表述,因此排除。
B「标本兼治」强调的是「治」,一般和治病、治理有关。本文只是讲到了红树林产碳的过程,全程不涉及人类的干预,且即使将红树林拟人化,也看不出产碳与「治」有任何关系,排除。
D「一举两得」是本题的易错项。很多小伙伴感觉ABC选项更适合描述人类行为,而全文中毕竟从两个方面提到了「红树林」,所以勉强选了它。
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举两得」的关键是「一件措施达到了两个效果」,而题干描述的明显是两个方面(或者说红树林的两个特点),准确来说应该是「两举三得,其中两得为『开源』,一得为『节流』」。因此,C比D更加合适。
本题明显更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来考查,横线对应的成语不仅要和旁边的词、所在的句子形成搭配,还要符合整篇文章的特性,尤其是提炼出「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分布区域对产碳相当于什么组合拳」这句关键表述,才能够更好概述全文,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另外,本题打破了某种「思维定势」。一般来说,「开源节流」这种词长用在政府工作报告、企业年度总结、家庭财务状况等表述中,而「红树林的产碳过程」则较为陌生,很难与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不过,如果将红树林视作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将产碳和消耗碳的过程视作收入和支出,全文就很好理解了。
这道题也提醒考生,拟人是个常见的写作手法,并没有什么思维定势——红树林也可以「开源节流」。
当然,本文的题材选择上也埋藏着出题者的小心思,它取材的原文小段落题目是「会打『组合拳』的『武林高手』——红树林》」,读者看到这个题目时,已经预先知道红树林会打「组合拳」并有兴趣看下去,所以看到「开源节流」的拟人成语时不会惊讶,而行测考场的考生就要多思量一番了。
(二)「废话文学」的代表
【2023国考】竞争与创新总是________。平台反垄断最终要在抑制垄断与鼓励创新之间达到平衡。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预防和______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充分______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把更多精力用在创新上。唯有如此,平台经济方能为全社会注入持久的创新活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影随形 约束 调控
(B)互为表里 杜绝 挖掘
(C)相辅相成 打击 激发
(D)息息相关 制止 释放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影随形 约束 调控
(B)互为表里 杜绝 挖掘
(C)相辅相成 打击 激发
(D)息息相关 制止 释放
本题CD都是没有问题的。
正确率——%,易错项——
本题难度很高,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道典型的「废话文学」题,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把概念嚼来嚼去,而且横线处能填入的词太多,含义感觉大差不差,所以实际做起来会让人有种粘滞感,选择选项时也会非常纠结。
整体分析:
竞争与创新总是________(在一起,有关系)。平台反垄断最终要在抑制垄断与鼓励创新之间达到平衡。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预防和______(否定的、具有控制和压制效果,并搭配「滥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充分______(搭配「动能」,有正面的、放大的含义)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把更多精力用在创新上。唯有如此,平台经济方能为全社会注入持久的创新活力。
本题为争议题,第一空可选ACD,第二空可选CD,第三空可选BCD,综合选CD皆可。
第一空:
竞争与创新总是________
分析下文可知,横线大致含义为「在一起,有关系」,A「如影随形」D「息息相关」均没有问题,B不合适,C有一定争议。
B「互为表里」意为「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根据常识可知,创新和竞争根本不是这种关系,有的创新和竞争无关,也有竞争不涉及创新,两者并非密切到不可分割。排除。
C「相辅相成」强调的是「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成就」,用它来形容「竞争」与「创新」的关系是可以的,竞争充分刺激创新,创新使得竞争更有优势,「相辅相成」的搭配没有问题。
C选项有争议的点,在于它能否和全文对应。分析后可发现,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做好平台反垄断工作,怎么在抑制垄断与鼓励创新之间达到平衡」。
因此,第一个横线应填入的成语如果仅仅简单强调「在一起、有关系」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如影随形」「息息相关」符合要求;但「相辅相成」似乎和「在抑制垄断与鼓励创新之间达到平衡」有关系,又似乎关系不那么密切,所以说C选项存在争议。
我们可以保留C,继续往下看。
第二空:
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预防和______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充分(提高、放大)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大动能。
横线首先和「预防」类似,然后可以搭配「滥用行政权力」,形成否定的、具有控制和压制效果的含义,因此C「打击」和D「制止」都是可以的。
A「约束」代入后为「约束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读起来明显别扭,更合适的表述为「约束通过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即搭配错误,排除。
B「杜绝」明显不现实,这种词一般用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等语境中,一个「滥用行政权力」并不到这个级别,排除。
第三空:
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预防和(否定)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充分______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大动能。
很明显横线要搭配「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大动能」,填入的词语有正面的、放大的含义,B「挖掘」C「激发」D「释放」虽然含义差别很大,但都大致可行。
A「调控」不合适,「调控」一般用法是「调控价格」「调控楼市」「调控产能」等,强调的事「调节、控制」,目的是使被调控的对象发生合理的变化,其数值最终不高不低,达到要求。比如物价太高、太低了都不合适。
在第三空的语境中提到了「强大动能」而非「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因此A「调控」不符合语境,排除。
综合分析,本题CD皆可。
这道也可视为「考验心态」题。全文不仅「废话」感很强,而且按照其取材的原文来说,本题只有D选项一个正确答案,但由于出题者的失误或有意而为之,本来作为干扰项的C设置的同样符合要求,第一空「相辅相成」的错误不太明显,所以本题即使选了C也不必难过,只要没对心态造成影响,这道题选错了也是很正常的。
(三)想太多,反而不如「第一感觉」
【2023国考】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惟一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这两具铜人中空,体表标有354个穴位,所有穴位都凿成小孔。每当医官院进行针灸考试,考官会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再将铜人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汞出」。天圣针灸铜人的出现,不仅开创了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也是中国古代针灸文化的象征,此后历代均有铜人问世。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正确率38%,易错项BD
本题难度很高,原因是很多考生「想太多」。
这道题如果出现在十几年前,正确率会远高于现在,因为考生大部分会根据「第一感觉」选;而现在由于题目难度普遍提高,很多考生就会下意识去想「这道题会不会没那么简单」,会多想一些,结果这一多想就坏事了,反而改成了错误答案。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北宋制作了针灸铜人,铜人表面穴位凿成小孔灌水银并涂蜡遮盖。
(2)针灸考试时让考生扎穴位,扎中后水银流出。
(2)针灸铜人:首创人体模型针灸教学+古代针灸文化的象征,后历代均有铜人问世。
逐一分析选项: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直接排除,原文除了最后一句略提了一点「传承」外,其他内容均与A选项无关。
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
B看似和原文有关,但分析后不难发现,它只占了全文中间1/3的内容,前后均与此无关,作为题目不太合适,排除。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C选项和B相比,C直接提到了贯穿全文的关键词「针灸铜人」,且「针灸教学」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考试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所以C比B更合适,也是大部分考生的第一印象选择。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D是本文的易错项,也是很多考生「想太多」后误选的答案。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D选项可比C「高大上」多了。「天圣针灸铜人」比「针灸铜人」多了宋仁宗的年号,显得严肃正式;而「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也特别大气,比朴素的「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听上去更像题目。
在上述思考过程后,很多小伙伴就被D选项迷惑住了,最终误选。
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全文真的就是朴实无华。虽然有内容提到了「中医」和「经脉」,但绝大部分内容都紧密围绕着「针灸铜人」本身展开,并没有发散、拔高。
因此,本题C选项比B概述得更全面,比D更贴近原文,因此C为最佳答案。
这道题也反映了出题者的一个思路,那就是测试考生有没有可能「想太多」。其实,从其他任何角度对比,C都比D更合适,毕竟D概述的内容太大、太虚,和原文关系并不密切。但由于D选项看上去更像一个题目,有的小伙伴就因此陷入迷惑而做错。
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行测考场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除非确定自己做错了,否则轻易不要因「多想」而改动答案——「第一感觉」往往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