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07 | 吴军《具体生活》:要做有趣味的人

2022-05-21 16:37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等到这本书半价了。

说来也奇怪,在国内书的价格已经非常便宜了,我还是觉得贵,这个心态得改一改。

大家的心中虽然都认为读书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连我的父母辈都被各种短篇公众号和短视频俘获了。能静下心读完一本书还是需要些勇气和时间的。另外我觉得书还是得一本一本买,否则买回来就不会看了。

这本书《具体生活》不太知名,里面分7个章节介绍了吴军老师的爱好:旅行、博物馆、读书、音乐、摄影,葡萄酒以及奢侈品。

说奢侈品是爱好不太恰当,他主要介绍了一些奢侈品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之类的。吴军老师在《格局》一书中说道:他很理解大部分人因为生活压力,未必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是至少要有一项兴趣爱好。

他觉得要做有趣味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工作和赚钱的机器。但是他这些爱好大部分是我们常人眼中的“高雅”爱好,况且他介绍的全是西方的东西,比如他会特意请假去阿拉斯加看极光,也会特意去澳大利亚听歌剧等等,我对此方面没有什么共鸣。但他也讲到了读书和摄影一些能“够得着”的爱好。抛开他这种非平常人财力所能承受的爱好,权且当做一个粗浅的认识吧。

1. 谈谈读书

吴军老师认为阅读的意义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谈论这个话题的原因是他遇到的一件小事。

吴军老师有一天在他们小镇(国外)的图书馆看到一位老奶奶借了一本《哈利·波特》。起因是她每次和孙子通电话都没什么话题可聊,有一天她的孙子说自己在读这本书,于是老奶奶读了第一册,之后他们之间有了一些共同话题。

现在她想读读第二册,希望和孙子能有更多可聊的话题。因为有了一本书,他们之间也有了更多的联系。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提到:

借书有利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因为借一次书,还一次书,至少就接触了两次。

从这个方法引申出来,男女交往时约会完如果有好感的话,一定要故意落在对方那里点儿东西,而另一方也不要傻了吧唧的提醒。一定要回家之后装作才发现,这样就有了第二次约会。

当然这是题外话。

当下中国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确实挺快的,所有人都害怕会错过什么。但吴军老师认为其实生活并没有节奏,还是要有闲暇时间来审视人生。

今天的各种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不能给我们带来闲暇,反而让我们更忙碌而没有时间思考。但是读书必须要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空出来,才有机会去审视人生,在他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读书既可以学习和增长智慧,又可以怡情,还可以养性。

怡情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以自我享受为目的。通过读书来怡情不可能是天生的,而是慢慢养成的习惯。当然他也提到每个人享受、取悦自我的方式不同,它们之间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只不过是因为他上学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和同学玩,一个人的时候就只能读书了。至于养性,大概是一些书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

书中很多地方和他其他几本书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比如他在《态度》一书中提到读经典的三点好处:

1.可以进一步提高你的语文能力,特别是理解力。名著或经典书籍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逻辑性都是一流的;

2.名著中常常充满了智慧;

3.阅读名著是系统地了解一种思想的捷径。

在《态度》中还记录了两个读经典书籍的方法,吴军老师告诉女儿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把原著至少读两遍,实际上那些经典也值得读两遍。

方法1: 先读一部经典的介绍,或简写本和精彩章节的节选,慢慢了解它的内容,再整篇研读;

方法2: 先快速通读一遍,了解大致内容,在重要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回来再仔细读。如果对这本书实在没有兴趣,可以暂时放到一边,找一本自己喜欢的。

在《具体生活》一书中,吴军老师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开了书单。说实话我不喜欢书单,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永远读不完书单上的书。

目前的我只能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或者需要了解的一件事,一项技能去主动找的书。从他的书单中我选了一本《富兰克林自传》打算读一读。书中建议读英文原文,因为并不长,而且还能借此机会练习一下英语。

2.谈谈摄影

他在《态度》一书中的“第9封信 生活是具体的”提到了徕卡相机的的高品质,在本书中他专门介绍了摄影技巧。他参加过徕卡学院的摄影培训,并转述了培训中讲师教授的内容,其中提到了摄影和记录的区别。

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他们即使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摄影师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摄影,后者是记录。

大部分人拍照的目的只是“到此一游”,或者聚会合影之类的,对于这样的拍照,使用相机或者手机并不重要,所以这些不在徕卡培训内容里。

摄影的本质上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和交流的方式,并且要向外传递一种信息。比如著名照片《倒下的士兵》(Falling Soldier)。照片中是一名共和军士兵在向法西斯军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虽然后来被各种质疑真实性,但是,据说这张照片上升到了“审美”的阶段。比如照片中的士兵伸直的手臂把画面一分为二,身后的影子给照片带来了纵深感之类的。而且士兵中弹时平静脸庞似乎象征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尊严等等。

照片《倒下的士兵》(Falling Soldier)

总之,用吴军老师的话说: 从艺术的角度讲,摄影是一种观察的艺术,观察的重点不是所见之物,而是观察的视角和关注的重点,然后从那些日常的观察中找出趣味。

之后他还介绍了很多拍照的基本要素,比如好照片的基本要求,摄影主题和构图等等。

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记录似乎更重要一些,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去钻研摄影技巧。

3.谈谈奢侈品

奢侈品一般有两个特征: 高品质和非必需品性。现在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源自于欧洲宫廷,尤其是法国宫廷。后来又不断的发扬光大,最后到大众化。

这里推荐一个抖音账号“Talk雷”,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品牌,连科普带搞笑,非常有意思。

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奢侈品品牌从过去的纯手工变成了生产线上的工业产品。但是和一般工业品不同,他们还保持着高品质的和非必需品性。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大部分奢侈品made in China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但是很多品牌的铭牌依然写着“法国制造”或“意大利制造”,他们不承认中国制造的理由是设备和工艺都是自己的,而且工厂也都是自己的工厂,并非代工厂,只是借助中国女工的手制作而已。

奢侈品的固定成本一般是零售价的20%~25%,但是还有商业运营成本,代言和广告投入,高端商业活动投入,库存和销毁成本,以及中国地区非常高的关税等等。

对于库存成本,有的品牌会放在库房里很长时间然后拿到奥特莱斯或折扣店去降价销售。这些库存成本也算到了商品售价中。

对于销毁成本,比如在米兰最大的高端百货老佛爷,里面的诸如普拉达和古驰的时装只有在春秋两次时装节之后出售一段时间,然后就永久性的下架。过季的产品都被销毁了,这样被销毁产品的成本就转嫁到了售出的的商品上。

那么说了这么多,花这么多钱买奢侈品值得吗?

吴军老师认为不用纠结产地和制作者的身份。因为全球化的分工,可能手袋上的绣花是法国制造,拉链是日本制造,最后在中国组装。加上中国制造的整体质量不差,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而且设计来自著名设计师,质量管理也做的很好,所以品质有保证。

重要的是炫耀自己身上的东西来自哪里其实毫无意义。对奢侈品的使用者来讲,品质,款式和搭配更重要。

4.尾巴

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爱好都是一些我们常人认为的“高雅艺术”。有人说他崇洋媚外,其实感觉不是。

从吴军老师的其他书可以看出,他是很懂中国历史的。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红楼梦》,并且读了很多遍。

在他推荐的书单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古典名著,其他书中也会引用古代的例子和书籍。并且他认为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

我猜更多的可能是他提到自己小时候生活窘迫,努力读书考入清华, 期间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培养“爱好”。到美国生活以后,阶层高了并且接触到了西方上流社会,才慢慢有了这些兴趣。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主观臆断,我也希望每个读者都能独立思考。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07 | 吴军《具体生活》:要做有趣味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