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外收获,从《中国通史》到 “手机摄影”

2021-08-27 11:19 作者:摄影师李白兔子  | 我要投稿


最近在实验拍摄一些有趣的照片,也在看一些书和电影来充实自己。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勉强算是生涯吧,虽然我并不完全以摄影为生),这种“跨界”的学习总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


比如之前的「看电影学摄影」系列文章,就是觉得从电影画面中,可以获得很多对摄影的启示与参考。

小丑画面解析 点击图片可跳转

这次,启发我的一本书,不是最近看的《银翼杀手2049》的艺术设定集,也不是《猩红山峰·暗黑艺术设定集》,而是一本历史书,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历史书和摄影有毛线关系?

因为一个很熟悉的问答:

问:历史有什么用?

答:以史为鉴。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好像都是这样说的。然而,吕思勉先生说,这个答案并不正确:


“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

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


这让我想到了摄影技巧,比如经常会看到有人分享去某个地方拍照,使用多大光圈、多少快门、多少感光度去拍,如何取景构图。手机的话,还有使用什么App,如何调色之类的。

此前我在青海用手机拍的照片

如果用相机的话参数必定不同


很多人就照着去做。但这样真的没问题吗?这些经验、技巧真的有用吗?

作为一个创作者和分享者,我总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因为每一个技巧,都是源自一次拍摄的一个创意或想法。但是,这样的创意也好,思路也罢,都是针对某个场景、某个时刻、某种光线或拍摄手法。与你看完文章后,所面对的场景、时刻、光线一定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目的之一也是让技法适用于更多场景

就像吕先生说的历史事件一样。那么,所谓的“以史为鉴”,其实该怎么鉴呢?

对此,吕先生又继续说道: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以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

“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


换句话说,历史也好,摄影技巧也罢,该“以”凭借的不是具体的事件、参数、App,而是它们背后所蕴藏的道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

“为什么要这样去拍摄这张照片?”


这两个问题,我想,才是最为重要的。

举几个具体例子好了。

之前我在微博、朋友圈和小红书分享了自己看安迪·沃霍尔展时拍的展场,很多人都说那颜色很漂亮,问我是怎么拍的、用什么拍的、怎么调色的。

当然啦,这张照片的技法文章未来会有的~

别急~

其实,这些问题固然重要,因为只要这个展览的建筑和布置不变,那么我告诉了你具体的参数、焦距、调色配方,你也可以去复制出来。

但如果换了另一个展览呢?

难道要我再去拍一下,然后告诉你如何调参数和颜色吗?如果你不是像我一样用手机,而是用相机,那么镜头焦距、光圈大小、感光度设定必定会有所不同。那么之前我所说的那些参数,就基本上没用了。

怎样才是有用的呢?

以上面照片为例,其实该关注的不是拍摄参数或焦距,而是它好看在哪里?对一幅作品来说,感受是它的哪个部分、哪个方面打动了你,这是很重要的。

类似风格的照片,其实拍的是室外建筑。

风格一样,但拍摄参数完全不同。


色彩、几何感、空间结构是上面两个场景打动我的地方,也是促使我拍摄下来的动力。

这就是不同场景下,相通用的“理”

“理”即目的,有了目的才能确定实现它的手段。为什么用手机拍摄时是用的广角主摄?因为其焦距刚好能将想表现的空间结构都收纳进来。为什么后期调色时?因为要增强对比度和饱和度,以突出色彩。

“理”之后,才是具体的“事”。看技法文章,也是不能只看步骤、操作,而是要看这背后的目的(当然我的文章也会强调目的,而不仅仅是告诉你操作步骤)。

这也就是吕先生说的“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的意思吧。

同“理”

之前写过教程的这张照片,也是表现色彩和结构的。

只不过轮廓是人,而非建筑线条。


其实在摄影中,我觉得这个“理”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审美”。

很多人都说审美太过于虚无缥缈,但其实,审美这个“理”,也是有具体培养、学习和掌握的方法的。

这就要聊到另一本书,我的《手机摄影笔记》了。

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本书与其他摄影技法类书籍的不同。


这本书在第一个章节之前,先是28张作品组成的图片欣赏,然后才是第一章:“比技巧更重要的审美”第二章“认识手机与摄影”。

图片欣赏,目的是让观看者感受何为美的画面。

第一章,则是在感受之后,告诉你如何去培养审美。

第二章,说明了好照片为什么好,也就明确了拍好照片的方向。

这都是“理”。

有了审美和评判标准之后,此后的第三章多达 13 个类别的创意技巧,第四章 8 节的修片技巧,才有真正的意义——因为这些技巧在执行时,细微的角度、构图、曝光和色彩把控,是要靠你自己的“审美”来搞定的。任何书籍都无法代替你去调整。

为什么摄影师拍的照片好看?

因摄影师能找到好看的事物啊~

我随手看了看,好像比较少有讲技巧的书会这样写。很多技巧书和文章会偏重于具体操作的讲解,和对过程的描述,一如传统史书那样。在看完后,会让人觉得不错、有收获,但当读者放下书,拿起相机或手机时,大脑还是一片空白。

因为那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美,在哪儿呢?”看不到美在何处的人,是无法表现美的。

这也是《手机摄影笔记》先看美图、先讲审美的原因所在。并非具体的案例不重要,而是不能只看案例,不明道理。一如《中国通史》里吕思勉先生所说,学历史既要读“事”,更要求“理”。

《中国通史》真的不错~

放在右边,以表尊敬~


当然,我的书难以真的与吕先生的著作相提并论,只是尽自己所能吧。并且,关于培养审美这件事,我自己也仍在路上,在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

思考、探索的结果,在未来的教程、课程、书里会有所交代。


以上,就是我在看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的收获。这本书的视角和内容非常独特,强烈推荐~

当然,我也要推荐自己的书《手机摄影笔记》,因为它们都是不满足于叙“事”,更要求“理”的书。

手机摄影讨论+cameranote5

暗号:一点讨论群

有专人引导入群

读书知美

《手机摄影笔记》

一场脑洞大开的奇幻之旅












意外收获,从《中国通史》到 “手机摄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