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巨笔走惊雷,浪卷英雄又复回——94三国演义杂谈:三分归一(1)
第五部:三分归一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原作者动笔于2013年5月28日,完成于2013年6月1日

杂谈至今,文章已逾八万字,从一时兴起到坚持到底;笔者收获到的更多是快乐以及对美好回忆的追思…不过越往后连载,越感到自身文笔的浅陋与知识的不足,在这期间多亏了不少同好的提醒与点拨,让我更好的完成了文章,在此再一次表示感谢,如果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明言;闲话少说,我们进入第五部…
第五部《三分归一》是本剧的尾声,只有7集;张中一导演是五位导演中最早被选进京的外地导演,同时也是最早参与剧集规划和统筹的主创之一…周瑜,诸葛亮,司马懿等等演员的试戏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但是这些主演除了魏宗万老师以外却都无法出现在他主导的第五部中,实在是件遗憾的事…张中一是个很随和的老人,总能在现场维持住一种和谐向上的气氛,他是五位执行导演中棱角最少的一位,其制作出来的成片水平在五部剧集中也属一般,文戏武戏都有特点,但亦有不少缺陷,其观赏性要强于第三部后半段孙光明导演的部分,但却不如第一二四部…至于收视率暴跌,第五部的观众大幅减少的问题,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原著,主要人物纷纷退场之后,这些都是难免的,不过第五部的制作质量并未下滑,其风格基本与前面四部保持一致,做到了善始善终,这对受诸多客观因素所制约的张导来说,已算成功…总体来讲,这一部姑且算是无功无过有亮点吧…(见384条)

844.第五部的编剧周锴还编写了第三部中的部分戏份,这一点笔者在前面提过,周老师是六位编剧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六位当中唯一一位参考嘉靖本的创作者…(见557条)

845.公孙渊兵败死襄平以及曹睿穷奢极欲的戏码都被编剧直接略掉,剧情直接进入矛盾冲突的激发点——高平陵之变…

846.每一部的开头吴俊全老师都得读错一个字,“曹睿听从侍中刘放孙资之言”这句话中,侍中被读成了寺中…
847.原著中曹睿有一段发自肺腑的托孤之言,借西蜀偏邦刘备托孤来比喻自己托孤于司马懿,这处戏码其实很有意思,张导本来拍摄了此段,后因考虑到成片过长而舍弃,有些可惜…

848.这一集中,司马懿的妆容渐变做的很成功,曹睿托孤之时,仲达耳顺之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已至古稀…这也算是本剧中年代跨度较大的一集,45分钟就是十年光景…

849.曹爽康铭,曹芳安志勇都是王导从中国京剧院请来的戏曲演员…


850.扮演张当的朱德仓是来自陕西的一名相声演员,擅说《天仙配》…

851.原著中李胜探仲达在先,曹爽奏请魏主田猎祭先帝在后,此处将其顺序倒置,笔者窃以为不妥,因为这两件事是有因果关系的…
852.各国进献礼品于曹爽之场景实为加戏,意在引出智囊桓范,不过有个顾问组添加的小彩蛋很有意思,当今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人民镜"闪亮登场,其气魄瞬间压过了在场的所有人…"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是个好彩头…本剧主创深厚的国学功底令人叹服…

853.“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有高飞,罗当奈何”智囊吟诵之诗句也是顾问组的加戏,出自古曲《乌鹊歌》;桓范于曹爽醉生梦死时吟诵此句,意在告诫他司马懿胸怀大志,须小心提防,另外还可以揶揄李胜避祸荆州…出演桓范的文毫老先生是兰州话剧团的演员,虽只有一集戏份,但表演却格外出彩,给他配音的正是第一任陈宫李建义…(见23条)

854.第二任司马昭的扮演者高兰村大叔相信很多史剧迷都十分熟悉,80年代以英俊小生出道的他不知从何时开始,走上了冷面奸臣的道路;91年到93年,他连续塑造了司马昭,杨国忠两个权奸的形象,而进入21世纪后,虽然过了阵天王的瘾,却又在《康熙帝国》里背上了纳兰明珠的黑锅…曾几何时,他还是风华正茂的格萨尔王,和梨花带雨三分悲的美女(李建群)共浴爱河…高老师这些年虽然一直是有啥戏拍啥戏,但仍然隶属于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现在已经是副师级的文职干部,当然,比起他塑造的大官来,差距还是不小的…他的小师弟张志坚近年来也算出了头,走上了演大官的道路,其中《大明王朝》中的小阁老给人印象最深…最近在广电新立项的剧目中,《三国归晋》首当其冲,而高兰村的名字则又一次和司马昭联系到了一起…


855.司马昭的大哥瘤男司马师由剧务雷铁流扮演(怎么这么拗口呢)…老雷算是94三国的老剧务了,跟组3年多,端茶送水拿大勺,终于威武了一回…仔细看来,这哥俩还真有点像…


856.李胜探望司马太傅是魏老师进组之后试拍的第一场戏…首次露面,他就给王导和张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司马懿这个人物非老魏莫属…

857.周锴对曹爽的塑造主要突出其软弱的性格,听到李胜回报的情况后,他竟对司马懿生出了一丝怜悯之心…

858.迟重根又在这里客串了曹真三子曹训…(见550条)

859.“肃清万里,总齐八荒”是本集的点睛之笔,出自司马懿的《征辽东歌》,老学究周锴的文学功底在此显现…仲达落笔,慨叹曰:“魏蜀吴三国,蜀主刘备乃一织席贩履之徒,而尽可偏安一隅,所为何也??尽在四字之中——笼络人心…古人云,得民心者,可得天下,得天子心者,可封诸侯;而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士大夫,汝兄弟二人可得何人之心??”儿子们曰:“中原人心,尽可笼络。”司马懿笑道:“则天下终属我司马氏矣。”司马懿的人心论为第五部中少有的精彩加戏,笼络人心也成为司马家族日后统一的关键…躬行仁义和笼络人心也是相辅相成的…

860.因为本组人马拍摄了第三部的前半段剧集,所以有一部分道具就直接拿来用了,大家看看司马太傅的小扇子,是不是很眼熟??这不是庞士元的东西么??


861.司马懿病逝了,导演没有像对待其他主角那样制作一些闪回类的片段,他笑着看了最后一眼“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横幅,就安然离世了,因为他知道,留给两个儿子的财富在未来将会是整个天下…


862.东吴诸公终于在时隔十五集后再次登场,这也是他们在本剧中的绝唱…

863.第二部中已经扮演过丁奉的王奕在第五部中继续扮演此角色,不过老将军此时已经两鬓斑白…

864.诸葛恪是何冰在中戏毕业之后出演的第一个角色,但是本剧播出之时,他却因同步拍摄的《我爱我家》而走红,以至于很多观众都没认出来这位板着脸刚愎自用的将军…拍这部戏的时候,他还是人艺中标准的小字辈,但他的角色份量却丝毫不比濮存昕李建义李洪涛这些中生代大腕来的轻…而今他已人到中年,斩获两座梅花奖杯,也屡屡的接触大小银幕,对《大宋提刑官》宋慈的演绎更是让观众记住了他,如今再回过头来品味当时稚嫩的演技,颇有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


865.东兴之战是央视在太湖边最早拍摄的戏份之一,完成于92年初冬,此处为真雪…



866.攻新城是第五部中唯一的攻城戏份,张导对这场战役的呈现还是可圈可点的,鼓噪之上,全军架云梯前进这些细节都得到还原,就是群演有些少,显得声势较弱;吴军的其他两次攻城战(攻庐江和攻宛城)对此处镜头也有借用…


867.毋丘俭和文钦等淮南人物在本剧中都被一笔带过…后面的寿春三叛导演也没有呈现…

868.老将丁奉识破张特缓兵之计,重病之身也要登城死战;此段加戏意在表现丁奉有勇有谋,忠心报国;诸葛太傅刚愎自用,自食恶果…


869.扮演孙峻的何金龙老师是北京京剧院有名的花脸演员,擅长出演李逵…

870.二号沙师弟刘大刚在第二部末尾露了一个侧脸之后终于王者归来,出任奸臣孙綝;

笔者憋了半个月终于讲到他了…刘大叔原来是中国京剧院的花脸演员,在拍摄《观世音传奇》时与杨洁导演相识,后来成为其嫡系演员…98年他顶替了身体状况不佳的闫怀礼先生出演《西游记续集》中的沙僧,和老版形象几乎达到了重叠的效果…也可以算是闫老的哈哈镜…值得一提的是,闫老在本剧里也客串了第一部《群雄逐鹿》中的江东老将程普…(见51条,342条)


沙师弟赞(笔者杜撰之顺口溜)
两任沙师弟,同是东吴郎。
一个辅基业,一个败庙堂。
871.沙师弟这演技还真是不错,看他这眼神,颇有点吴中董卓的意思…他的配音依旧是二爷的喉舌刘润成;央视西游记的几个主要演员中,已经有一个唐僧,两个沙僧归顺了三国剧组…笔者为行者和八戒感到惋惜…

872.孙休的扮演者最近杂事缠身,为感情所困…小潘出演这个角色时只有18岁,刚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他是通过试镜被王导选上的,基本就是几个弱主随便挑一个的局面,最后定妆了孙休,入组拍摄的时候他还是大一学生,本剧播出时他已大三实习…潘粤明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一种半红不火的状态,结婚之后人气更是下滑的厉害;当年稚气未拖的他还是有些呆气…97年,央视三国第二组的执行导演沈好放又找到了刚毕业的他,让他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出演了老五霍思燕的男朋友炳文…


873.老将丁奉斩杀孙綝,在吴俊全的旁白声中,吴国的戏份正式告一段落…江东才俊实为八十四集中的伪主角;刘备曹操的喂棋郎…其所占戏份不到五分之一…《吴宫干戈》其实只有三十分钟,余下的十分钟要交给蜀汉大将军了…
874.第五部中姜维北伐的戏份是在北京十渡和涿州影城拍摄完成的,而第四组当时正在塞外取景,两组所用演员皆不一样;但是第四部和第五部的景色差异实在太大了点,首播时观众多有疑问,为什么第五部的祁山风景秀丽,山路狭窄,植被丰富;而第四部之祁山则是沙尘漫天,不见草木呢??


875.中年姜维的扮演者是正气大叔樊志启先生,他已于2010年辞世,樊大叔生前是领导大将专业户,一脸正气,一对剑眉;在入组试妆姜维之前,刚在上海台演完民族英雄岳飞…他塑造的姜维大将军,秉承武侯遗志,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忠义感天动地,堪称第五部《三分归一》的第一主角…


876.夏侯霸投汉和九伐中原的第一伐都被旁白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围困铁笼山》的戏码…

877.第五部的道具也跟第四部的不一致,二张组的木牛明明是可以四腿行走的机器;而到了《三分归一》中,则改为了朴素耐用的独轮车...王导曾经说过,作为总导演,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五个组能一个人那样行动,如今看来,虽然大家都尽力了,但还是有不甚完善的地方…(见815条)

878.陈之辉蜀黍的廖化即神隐整整一部之后再度出场(第四部由杜文禄扮演),但是因此部紧接第三部拍摄,所以演员造型并无变化,播出之后引起很多细节控剧迷的指摘:小字辈姜伯约都已生出了白发,元简的扮相实在是太年轻了…

879.魏兵被困于铁笼山,口渴难耐开始抢水,更有甚者直接下山投奔蜀军;此为张导的加戏,也为后面司马老二祭出假自杀提士气的阴招做铺垫…

880.羌王与羌兵的打扮与第二部末尾《割须弃袍》时一模一样,实际上这两处戏份也是连在一起拍摄的,一周穿越了几十年,在张中一组是常有的事…

881.第五部因为剧集篇幅较短,所以分不到多少群众演员,剧组只有从涿州影城以及北京十渡的附近雇当地老乡出演;因此群演的精神面貌普遍不佳,铠甲歪斜,穿帮屡有发生…

882.张中一组的很多道具制作的都十分专业,前面提到的中国人民镜,木牛牌手推车,这一集的诸葛连弩都不错…本组的美术刘积深在前面《卧龙吊孝》部分还画过《公瑾生平组图》…(见402条)

883.“司马昭拜井得泉水”被其“佯死激士气”的戏份所代替,第五部中周锴老先生对司马两兄弟的塑造基本上走的是奸角的路子,整部剧集里司马老二给人的印象就是带兵打仗很菜,权谋耍奸为强…这个形象别说历史了,就是离原著也有一定距离…但是戏剧创作是需要对立面的,为了让姜维大将军的故事更加感人,司马二兄弟沦为炮灰天经地义…因此,司马昭淮南破诸葛诞等有助于其提升形象的戏份都被舍弃掉了…

884.姜维杀郭淮这出戏,因回身射箭的难度过大,所以剧组采取了小货车拍摄法,镜头就只采到了樊老师的上半身…(如今这种小货车板凳拍摄法已然十分流行)

885.曹芳完全被司马二狼玩弄于鼓掌之间,司马昭班师回朝,赏罚事宜还要由司马师做主,曹氏一门终于得到了现世的报应…

886.高贵乡公曹髦的扮演者姬晨牧是童星出身,成名很早,拍摄本剧时只有16岁,他因脸色惨白,容貌俊雅,多出演暗弱君主,瘦削书生之类的角色,如今供职于国家话剧院…



887.扮演钟会的管越来自于文艺世家,当时在中戏上学,他是最早参加角色海选的三百位演员之一,试妆了好多角色,最后却只分到了结尾部分的钟会;拍完这部戏之后,他还出演过张学良将军…钟会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出场虽不多,但性格比较丰富,很难塑造。从成片看,管越塑造的钟会,前期计谋百出,才华横溢,伐蜀之后,野心膨胀,人物性格向阴骘转变…此两点颇合原著形象…

888.姜维背水破王经的戏份被编剧掠过,故事直接进入大将军与邓艾的祁山九寨之争…
889.姜维的老对头邓艾终于登场,其扮演者王洪光和第三部中庞统的扮演者金书贵是同事,都隶属于天津电视台…王老师面相忠厚,皮肤黝黑,也是方面阔口,与原著相合,但是张导可能是出于观众审美的考虑未表现出其言语囊涩的一面。

890.邓艾决定在祁山脚下挖地道向姜维发动攻击,但好逸恶劳的兵士不服,邓艾为使其心服,遂与他赌赛,最终果如邓艾所言,姜维下寨于谷口…这段加戏意在表现邓艾通韬略,明地理,且深得士卒之心;为后面死士渡阴平做铺垫…

891.与邓艾赌赛的小兵是由剧务张于枢串演的,他在第三部里已经出演过蜀中名士黄权…


892.蜀军下寨,邓艾问儿子蜀营由何人把守,忠答曰:“蜀将王含,蒋文武。”蒋文武是谁??明明是蒋琬之子蒋斌!!!配音曲敬国闹得这个笑话还真低级…
893.第三部中的很多蜀营角色都投了魏,当年守麦城静待二爷的赵累身死殒灭之后一魂一魄又降生为贾充,难不成她女儿后来祸乱宫廷就是在为蜀汉还债???(见552条,附赠河南版《乱世妖后》剧照一张)


894.原著中姜维九伐中原,本剧其实只截选了其中的四次,即前面提到的二伐围困铁笼山,六伐斗阵破邓艾,下一集即将要出现的八伐讨洮阳,九伐无功屯沓中…

895.斗阵戏本剧仅呈现过两场,一场为赵云大破八门金锁,一场就是本集出现的姜维八卦破邓艾…但是两处军阵的成片效果都比较差,曹仁布的八门金锁阵几乎就是大型团体舞,而姜维此处的八卦阵却连团体舞都算不上,阵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群演连立正都不会,搞得阵形东倒西歪;而且邓艾破阵竟然也只带两三个骑兵,军阵行伍,张中一导演的拍摄水平确有不足...失败的斗阵戏日后也成为很多人嘲笑94三国的口实…(见189条)


896.注意看姜维背后的旗帜…“蜀汉大将军???”哪来的这个称谓!!!明明是汉大将军…

897.名臣专业户刘毓滨先生只在本剧中露过一次脸,他扮演魏国使反间计的使者党均…刘大爷出演的很多名臣都给笔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随便一说就是一箩筐:《贺兰雪》里的张浦,幽默风趣,计谋百出;《武则天》里的长孙无忌,野心与忠心并存;《大明王朝》里的高拱,刚正不阿;《太平天国》里的左宗棠,狡猾睿智,行事乖张。


898.传说中的西游剧组卷土重来,在东吴安插两位沙师弟之后,又令刨心挖腹照样长全的鹿力大仙曾革化身为宦官黄皓,败坏蜀汉国祚…初播时,笔者尚未工读原著,看到此处,也不由感叹,妖孽丛生,季汉败亡不远矣…


899.刘禅在第五部中自称诸侯了??怎么旒变成了九条???道具组又乌龙了…

900.鲁继先大爷可是空政话剧团的大领导,我国的第一批特型演员之一,鸿篇巨著《大决战》中,他扮演的罗荣桓元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些年除了在《大宅门》里客串过詹王爷外,几乎没怎么上镜…老年刘禅由他扮演,是绝对压得住场的…由此可见策划组对第五部也是一样重视的…


901.成济弑君,所持之戟颇合汉戟形制,道具组扳回一城…

902.天子车仗,仅一马驮之,难怪没人把曹髦放在眼里…94三国剧组对兵车的复原还算到位,但却总也找不到好脚力,第二部《赤壁鏖战》中,驴车拉战鼓的事儿还历历在目…当然,后来剧组接受了教训,在接盘剧《东周列国》中,呈现出极为出色,震古烁今的车战场面,算是挽回了颜面…


903.扮演王经的张洪英是国话的演员,在97《水浒传》中,他又穿越成了迎娶金翠莲的赵员外…


904.张中一组的两场丧戏也是连着拍的,曹髦大丧的前一天,周瑜的白事刚在这里办过…


905.王经母子就戮这段戏其实很感人,但因篇幅过长而遭到编剧舍弃...

906.“司马昭伪拒称帝"这场戏,高兰村将人物的奸猾,虚伪演绎的入木三分...

907.第五部确实是在有意的提升大将军的形象,进军洮阳遭伏,致夏侯霸身死的戏份没有被采用…故事直接转到了姜维搦战,邓艾三日不敢出战…本剧中邓艾的用兵被严重弱化了…

908.姜维兵士骂阵,却引得邓艾回忆起儿时心酸往事,这段加戏相当不错,邓士载伤感过后,教育儿子道:“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编剧周锴塑造的邓艾虽然用兵被弱化,但豪杰之气尚存,令笔者钦佩…


笔者今日工作有些繁忙,无暇更新,准备儿童节前后更新完第五部,然后会出一篇后记,来完成一些总结性的东西。
另外,86《西游记》的相关资料笔者也在整理,如果进展顺利,下周将会开始更新《西游记》的杂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讨论...

909.原著中姜维第九次进犯中原其取得的战果应该算是均势,况且夏侯霸阵亡,蜀军的士气不会很高,邓艾折了一阵后回寨持固守姿态,攻取甚难;而导演张中一则将这场战役中的几个要素做了巧妙的倒置和改编,比如说剧本中详细描写的夏侯霸之死只通过旁白带过,比如说成片改为邓艾救援祁山九寨被隔断之后未能入寨,而退居洮阳,形成一种魏营微若累卵的态势;这些都是为了让下一幕大将军胜利在望突然受诏退兵的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更加遗憾…第五部虽然在篇幅上和人物影响力上无法跟第四部相比,但汉魂尚在,大将军这个正面角色尚存,所以再现一次第四部的英雄气短并非难事…

910.张翼攻祁山九寨,群演老乡的移动如蚂蚁行走,而且镜头光对着蜀兵拍,根本看不见几个魏兵,丝毫没有原著中激烈攻坚战的味道…

911.张导很喜欢从高处俯拍军阵,但是他手底下的群演实在不多,这样拍摄等同于自曝…

912.祁山之战后,邓艾的狼狈与姜维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段极为精美的玄幻剧情,一切都为了大将军…


913.大将军准备进军这段戏笔者当年看的是热血沸腾,仿佛完成武侯遗志就在今朝…一段激昂的剧情过后,本集最大的败笔出现,我顿时萎了…注意看大将军接旨时身后所跪之人…夏侯霸将军神奇诈尸了,廖化老妖从汉中瞬移到祁山来了…为啥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张导又偷懒了,他把上一次接旨的镜头直接用到这一集来了…同一镜头用N遍是他和孙光明孙导的惯用绝活…

914.“大将军请传将令!!!大将军请传将令!!”虽没有第四部中武侯誓师的气势,但足以表现季汉将士视死如归,势在必得的态势,这一段的气氛渲染张导算是扳回一城…

915.与第四部丞相四出祁山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了,此时姜维身边的老战友只剩白发斑驳的张翼,张翼一再逼问大将军:“大将军继武侯遗志,强行难为之事,前后九伐中原,朝野多有非议,今已困邓艾于祁山,胜券在握,倘若就此收兵,武侯遗志岂不成泡影!!!”他所说的每一句台词掷地有声,声声都砸在姜维的心窝上…大将军慨叹道:“身后无主,纵夺得祁山九寨,又将何为!!”樊志启老师将姜维的纠结,忧愤演绎的相当到位…此时的他虽然依旧是银盔白甲,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天水麒麟儿,二十多年过去,他还在走着丞相的老路…而武侯遗志恐怕再也完不成了…


916.姜维与老马的加戏实在是周锴老先生的神来之笔,这匹老马其实正象征着大将军自己,《精忠报国》中有句歌词唱的好“马儿南去人北望。"尽心竭力守护蜀汉30年的老马姜维又何尝不是? ?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