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椽巨笔走惊雷,浪卷英雄又复回——94三国演义杂谈:南征北战(3)

2021-08-30 09:00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770.诸葛亮再写《出师表》,偶感疲倦,却隐约的看见了相伴一生刚刚故去的战友子龙,赵云叹曰:“丞相,子龙老矣,我已见不到恢复中原,先帝遗愿我已无法尽力,复兴汉室大业就靠您一人了,子龙死不瞑目啊。”丞相自梦中醒来,心自暗伤,但却毫不迟疑的又拿起了笔,因为他知道,子龙死后,孤身一人,前路更为艰难,没有时间为老战友哀伤了…这一段加戏是现场拍摄时唐国强与张绍林商议出的结果,与上一集得知子龙死讯的戏码正好前后呼应;唐国强其实在拍摄第四部之前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他认为以自己的演技要达到演活诸葛亮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搭很高的梯子才能摸到人物的脚后跟,为此,他反复的研读剧组推荐给他的《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和《三国演义会评本》,在走过一遍五丈原之后,总算摸到了老年丞相的魂魄,从而进入了拍摄状态,他认为,老年的诸葛亮是孤独奋斗的忠诚者,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要着力塑造…通过两次书写出师表,他的书法特技也有所展现,不过日常生活中,糖果更擅长行书… 

771.后出师表本剧只截选了第二个段落,现摘录全段如下,供观众参考: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賨,音丛。、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将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谨表以闻,仰于圣断。建兴六年冬十一月日,丞相诸葛亮上表。 

772.其实原著中刘禅回忆赵叔的戏份也挺好,但是编剧本着对蜀主一黑到底的创作理念未曾采用…

773.陈仓城的取景地很有意思,这个城楼其实是跟南郡瓮城连在一起的,从瓮城往东去就可以看到了… 

774.攻打陈仓是整个第四部中唯一的一出攻城戏(不算攻打冀县的前戏);张绍林对这出戏的呈现,无论是拍摄机位选取,还是部队调度,都做得很到位;和沈好放拍摄的打庐江并称为本剧两大经典… 

775.这场战役中,剧组看家的冲车,云梯,战鼓车悉数登场,而且战车也不再是驴拉的了… 

776.张绍林擅长拍摄杀阵和动作戏,他拍摄的画面里,马战经常会出现拖刀计,飞身换马等高难度动作,而城战则会让特技师在爬梯子的时候显示轻功,城楼上的士兵还会以热油来攻击敌人,这些能够增强观赏性的戏码在其他四部中是看不到的… 

777.攻陈仓拍摄于93年夏天,炎热异常,500多名北京军区的士兵横七扭八的躺在护城河边,来表现战场之惨烈… 

778.王双勇冠三军的戏份被编剧略过,他在94三国中就没露过脸,第四部主视角还是蜀汉,所以直接进入“姜维诈降”… 

779.第四部的野战戏份在原著中描写细致,如伯约诈降这一段,费耀先是佯退,然后蜀军故意点火,费以为是姜维举号,遂回军向冒烟处冲杀,入蜀军包围…如此繁杂的过程都被张绍林一一呈现,他拍摄的每一场野战都严格的遵照原著的描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能让观众看懂,其实在二三部中一样有很多布置精密的野战戏份,但蔡导和孙导对战场谋略的呈现度都太低,尤其是赤壁和夷陵,设想如果把这两部分重头戏交给张绍林拍,效果一定会更好… 

780.司马献计这个地方,原著中最后接受司马嘱托勿言献计者身份的人是宣诏者韩暨,此处改为仲达直接对皇上言明;曹睿和司马懿,也算一时君臣… 

781.《司马取印》这一集,其实主角还是曹真和司马懿这对老冤家,所以郭淮猜出此计为司马懿所献后,曹真必然不爽,原著中这一段过于简略,只说曹真未听其言,继续谋划进兵,而此处李一波先让都督大怒一阵,以显示两人水火不容的关系,搞得自作聪明的郭淮里外不是人… 

782.在南征中客串阿会喃的杜文禄进入蜀营,出演老妖精廖化…(见644条) 

783.如果说司马昭是第四部里司马仲达的好捧哏,那么丞相身边的捧哏就是杨仪了,出演杨仪的孟宪礼是山西话剧院的老演员,也算是二张的嫡系班底…

784.刘备病逝后,其御用配音齐杰投魏,盯上了司马懿…

785.李一波对曹真这个人物还是比较喜爱的,原著中只说曹真养病,而并未言其真病假病,此处就需要编剧和导演发挥了,曹真却是假病,他因知蜀兵犯境,皇上重用司马懿,却又不甘愿交出都督印信,所以故作病态…而此时司马懿谦逊有礼,真诚的表明来意,曹真羞愧难当,遂交出帅印,还深感歉意;这一段故事很有古代仁人君子之风,两人虽政见偶有相左,但国家危难之际,也能同心破敌,互相体谅,不似当今某些古装剧,非要强加人物矛盾,搞得国家利益与个人恩怨本末倒置… 

786.张郃于蜀军包围圈中左冲右突,这一处戏份如果单论在原著中的重要程度,比汉中赵云救黄忠差远了;但张绍林拍摄的这组镜头,其精彩程度却远胜于孙光明的汉中之战,张郃先是枪挑王平,然后遇姜维魏延夹击,最终丢掉兵器夺取敌军大旗披荆斩棘,当年笔者看过这一段的第一反应是,张郃武艺可比赵云强多了… 

787.魏延骂阵贯穿整个北伐,堂堂大将行此妇人之事,其怒气之累积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些骂阵都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剧组必须要把魏延和丞相矛盾的发展过程拍明白,不能给人一种魏延突然反叛的感觉… 

788.魏文长回营明目张胆的在诸葛大帐前向陈式抱怨,孔明在内听的清清楚楚,这个地方是张绍林的加戏,意在激化矛盾,同时也为后面丞相斩陈式杀鸡儆猴做铺垫… 

789.诸葛亮闻听魏兵追来,大喜过望,军议时两视魏延,要他领精兵抵挡张郃,魏延低头不语…此处唐国强和王心海的表演十分到位,几个眼神就能把两人之间的裂痕表现的清清楚楚…第四部基本是把魏延作为第三主角在塑造,演员也很好,这个魏延基本上是老三国里最好的配角之一。而且编剧对于诸葛魏延矛盾,并没有明确给观众一个孰对孰错的答案。所以94三国里的魏延个性非常鲜明立体,第四部的优点还在于对历史的反思性解读,所以诸葛司马魏延都不拘泥于演义上的形象,而加入了导演编剧自身的思考。沈好放那部分为何经典也是同理。

790.魏文长的忧郁只能通过砍大树来排解,他的身边只有陈式… 

791.张郃追击蜀兵这一段的马战戏大赞,数百匹从内蒙牧民家借来的骏马纵横驰骋,张导坐在大摇臂上,拍摄的十分顺畅,这部分片段也经常被同好者拿来用作三国类MV的素材…这场战役中,魏老亲冒失石,砍倒两个蜀兵… 

792.闻听张苞过世,丞相卧床不起,编剧李一波让魏延请命留守岐山,诸葛亮心中不悦,只能让他退下…两人的矛盾继续激化…丞相默默在心中的小本本里记下了这一笔… 

793.诸葛亮明言于邓芝:“魏延早有反相,我因念他骁勇善战,故而用之,久之必生祸患。”这一集的题目叫《祁山斗智》,字面上看主角貌似是司马懿诸葛亮这对老对头,其实魏蜀两营之内斗才是重头戏,这边厢魏延屡屡与丞相意见相左;那边曹魏两都督以大军征战为儿戏,赌赛为乐…我朝官场的一些传统被这集表现的淋漓尽致,八分对内,两分对外;其实笔者对此次丞相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也颇感不解,既然知道魏延陈式已经秘密的结成了反对自己的小集团,必然不服将令,为何又让他们兵出箕谷来对付司马懿??这哪是美化丞相的形象,反而起到了丑化的作用… 

794.扮演秦良的陈长龙是个大胖子,担任第四组的剧务,97《水浒传》里又客串了一枝花蔡庆… 

蔡庆

795.诸葛与司马之斗阵本身是很好看的戏码,但是因为第四组获得的群演不够,张绍林放弃了拍摄…多年之后的《新三国》倒是把这段搞成了重头戏,可惜用的还是赵云破八门金锁的剪切画面…

《新三国》

丞相写信气死曹真这段也非常精彩,可怜曹都督就没有周都督那样与孔明惺惺相惜改戏了...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

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 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 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

嗟尔无学后辈,上逆穹 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洛阳;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 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 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秦川为平壤,荡魏国作丘荒!

曹都督看完就断气了...

796.大BOSS在后方玩美女,干爹在前方断了粮,前后两个镜头,真实的反映了蜀汉北伐的窘况… 

797.北宋组偏将沈聪登场,在91版杨家将中,他扮演屡次为难杨宗保的呼延丕显,穿越到《三国演义》里,就成了小人苟安… 

798.丞相斗阵胜仲达,兵临渭水,于阵前再度发表演说,要一举建功,后主突然降诏…每次看到这里,笔者的心中就如同压上了大石,烦闷惋惜无法排解…第五部中,还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情形,只不过那时的主角已经换成了姜维… 

799.丞相回奔成都,铲除奸邪,以相父的身份训斥幼主,并且苦劝他要亲贤臣,远小人;相父说到动情之处,尤其是提到先主刘备,君臣二人都眼含热泪…这个地方剧组未对后主继续丑化,因为父子之情始终是最真挚的… 

800.扮演卤城太守的李强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制片人张胡子的嫡系,参与了各种金庸剧以及《西游记》的拍摄…(这位李强和97《水浒传》的西门大官人可不是一个人…) 

张版西游记

801.怪树滩为编剧李一波杜撰,原著中对诸葛妆神的背景并未提及多少,显得司马懿过于愚蠢,此处的改编则为司马懿被吓退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802.陇上割麦这出戏拍摄于93年初秋,是第四组最后的几场戏之一,取景地点已经转到了北京十渡… 

803.木门道杀张郃本来拍摄了更全面的版本,但鉴于剧集长度问题,成片只采用了几个镜头… 

804.丞相每次归见后主,都满含热泪;第七十四集中最后的这个片段,已然是诸葛亮与刘禅的诀别了… 

顺手放送一个有关丞相的MV,笔者看过上百个老三国的配乐MV,个人认为此作堪称完美,笔者也经常循环…此MV原曲为08年射雕的片头曲《英雄寞》…作者为土豆MV暮雨沙罗

805.丞相设太牢祭奠先帝,昭烈之庙宇即夏侯懋住过的南安驸马府…(见723条) 

806.唐国强对演绎老年的丞相可谓倾尽心力,拍摄最后一次在昭烈庙与先帝相见时,因自己觉得哭得不到位,重来了好几条,有心的观众可以看到他的眼睛已然哭肿了… 

807.原著中,蜀汉凡大将病故,丞相总是哭昏过去,剧本也是如此呈现;但张绍林对于这些场景的创意都是多样的,如赵云故去,丞相写出师表时老将军前来托梦,又如这一集关兴病逝,孔明又悲又惊,几乎握不住羽扇,但又拼命的抑制住自己的哀伤,为了汉军的士气,他转过身去,仰天轻叹:“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与寿。”这种表现方式就要比悲泣大哭要人性化的多,同时也能表现出丞相的坚强… 

808.第四部第五部里,魏蜀吴其实共用一处大殿,刚刚刘禅还坐过,置景师谢为布置一番之后,就改成了曹睿上朝… 

809.原著中司马懿也经常夜观天象,但是本剧的明显规避了不少这种不清不楚的东西;任何能从战略战术上解释明白的道理,都不需要假托天人;司马懿道:“西蜀国力衰颓,又新损大将,与战不利。”寥寥数语,即切中要害…

810.94三国五个剧组对魏晋时期上朝服饰的穿戴还是很考究的,有心的观众应该可以记得第三部魏文帝在位时,司马懿为尚书,是文官,当戴进贤冠;而到了第四部,他已转任大将军,成了武官,所以理应佩戴鹖冠… 

811.渭水之战是原著中诸葛亮在北伐中原过程中吃到的仅次于街亭之战的第二次失利…初阵不胜,与战不祥…司马懿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笑道:“孔明阻我后路,实来攻我之前,岂能瞒得住我司马仲达??”丞相于寨门口等候的部分是加戏,心力憔悴的他感到很惭愧,曰:“我计为司马懿识破,愧对全营将士,你等回营歇息吧。” 

812.孙权在第四部中一共露过两次脸,受诸葛亮书信出兵伐魏是一次,后面孔明弥留之际的梦境中又出现过一次…称帝的孙权此时已身着衮服… 

813.郑文秦朗诈降的戏份剧组是拍摄过的,不过成片被减为几秒钟的片段…这一次算是让孔明找补回来了…司马懿羞愧不已,教育儿子道:“为帅者,战或不战,当以国家安危为己任。” 

814.出演高翔的袁利坚在本剧只有几个镜头,如今已经转型为制片人,电视剧《蓝色妖姬》就是他拍的… 

815.关于木牛流马,本剧其实只呈现了木牛,而且这个木牛是由两个群演支撑着跑路的,和滑旱船舞狮相似,并未使用任何工学原理;至于历史上真实的木牛流马,则众说纷纭,当然现在大众比较接受的说法是木牛即为四轮车,流马即为两轮车… 

816.诸葛亮令魏延挑着司马懿的头盔骂寨,此为张绍林加戏,意在加深两人矛盾… 

817.丞相屯田,无计可施,小校送饭这一处加戏算是个小亮点,和后面蜀营使者所说的食少事烦暗合…这小校是本组副导演陆涛。  

818.仰望星空,丞相自言自语:“臣六次北伐,寸功未立,先帝庙内,嗣君殿上,都在候臣佳音,臣受先帝托孤之重,二将军,三将军,望二位将军在冥冥之中,暗助亮一臂之力,使亮能力克司马懿,进军中原,早成大业,也好告慰将军在天之灵。”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戏份在本剧中一共十集,仅第六次北伐就占到了四集,用来表现丞相逆天而行,鞠躬尽瘁的加戏实在是很多,前半生共同奋斗的战友相继离去,就连战友的子嗣们也天不假年,丞相只能独自一人在帐外徘徊,用对故人的追思来宽慰自己,笔者看到此处,也暗自哀伤,眼泛泪光… 

819.原著中诸葛亮在火烧上方谷之前的布置,其点火之物多用地雷等比较现代化的兵器,本剧则改为传统的竹竿草绳引火,更符合常识… 

820.火烧上方谷是在延庆的山区拍摄的,蜀军用干柴燃起大火填塞谷口是上方谷奇谋的关键,如果导演和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不深,很有可能忽略这个细节…但是张绍林显然不会,这一次战役的前因后果呈现的依旧很成功… 

821.司马懿终于掉入陷阱,此时已然病灶缠身的丞相如青年人一般从车上站起,笑曰:“司马懿,你死期已至,休想逃命!!”这个地方张绍林通过交错的镜头来回对比两人的神情,意在加强戏剧效果,同时也为丞相一喜一悲做铺垫… 

822.司马宣王在历史上是个能隐忍,善谋略,生存能力极强的英豪,剧组在这里对他的设定要比原著坚强不少,他即便被烧下马,发完“我父子三人竟死于此处”的感慨之后照样还在寻找出路,这才是仲达的作派;如果他突然拔剑自刎,岂不是成了如王朗一样鼠肚鸡肠的蠢人…

82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原著的这句话本来被李一波放在了剧本里,但张绍林直接将此处台词删去,94三国里最令人动容的镜头就此诞生:丞相呆立在雨中,像一座木像,他还能期望什么呢??兵士们垂头丧气,“天不予我,夫复何言?”看到此处,不知有多少翩翩少年暗自神伤,多少文才俊秀扼腕叹息…孔明一生,谨小慎微,负担总是沉重,而经历的大喜大悲又太多,在这方面他其实远没有司马仲达的气量,任何事情都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失败,心中就要压上一块大石…火熄上方谷,丞相真的被压垮了,被永远也无法扭转的天意压垮了… 

824.火烧上方谷拍摄于1993年夏天,雨水大部分来自水车,张绍林为了拍摄诸葛亮默然无语的镜头,让他淋了好几次雨,直接把主演唐国强冻成了重感冒… 

825.木鹿大王张洪杰又客串了蜀营医官,他在第四部*河蟹*出演了三个角色…(见673条) 

826.丞相在听闻东吴退兵的消息后终于病倒,自感病势沉重的他当着魏延的面探问姜维对八卦图的掌握情况,还允诺将未写完的兵法一并写完后传与姜维…这段张绍林的加戏,是丞相在向魏延明示自己已经找到接班人,以行动来告诫他以后勿越俎代庖… 

827.但魏延就是不知好歹,即上一段加戏之后,他又独入帐中探望,继续向丞相表决心要与司马懿对抗到底,祈望丞相珍惜贵体,去成都修养…笔者每看到此处,心里说不出的憋闷,其实两人隔阂虽大,但却都是为国着想…魏延的这处加戏,可以看出其情真意切,并非有私心,而丞相不信文长久矣,又安敢将国之重兵托付给自己心中的早晚必反的大将?孔明的倔强也表现的十分充分,他一面劝阻文长此乃军国大事,要上秉朝廷,一面仍不顾病体奋笔疾书即将完成的兵法… 

828.丞相重病,后主慌了…这也算是张绍林给后主的加戏,细想起来,孔明刚刚病倒,后主就慌,这就是父子的心电感应…蜀中诸事,咸决于亮,刘禅慌张其实也在所难免,他甚至想在丞相回成都之后夜夜守护…张导这回终于黑了书呆子谯周一把…刘禅正与董允商议的焦头烂额之时,高度近视的腐儒仍在旁边啃书,急得刘禅大呼“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看书???” 

829.其实诸葛禳星这一段,李一波加入了很多兵士之间的对话,他们都在为丞相的身体担心,而且也希望他禳星成功,但策划组和导演组并未采用此处加戏,笔者感觉此乃是为后来丞相探视兵营所做的铺垫,不用实在可惜…

830.两处禳星,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糖果眼神的变化,借东风时的诸葛亮,风华正茂,充满自信,仿佛天命归我,天意亦可为我所用;而此时的诸葛亮,面色苍白,眼神中只透出其对生的渴望,对完成先帝嘱托的期盼,他仿佛是一个乞丐,而胸中傲气已荡然无存…唐国强每次回想起来,都说老年的诸葛亮是最难演的,第四部虽然篇幅较短,但拍摄时间却很长,他和张绍林在一次次挫折中试图走入诸葛亮的内心,央视播到这一部分时,已是95年初春,观众的心却似严冬般悲凉…实际上,此段禳星拍摄于93年夏天,还要早于借东风,对糖果来说这就是当年最大的一个坎,演好了这一幕,冬天拍摄的赤壁禳星就不在话下… 

831.这两集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木牌出现了很多次,结合丞相最后连笔都拿不起来的神态,怎不让人痛心… 

832. 弥留之际,丞相似乎看到了奔驰的汉军,看到了洛阳殿上嗣君身旁的自己,看到了拜伏在幼主面前的魏吴两主,他心中宽慰,归隐山林之日不远矣…当孔明追逐上去时,一切却又化为泡影,殿中只余一人,此场景伴随着卧龙吟,“来年还做陇亩民”又是何其遥不可及;这一段加戏是94三国中最成功的加戏之一,对于诸葛亮这一浓墨重彩的人物,张绍林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他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其实剧本中诸葛亮也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与先帝有关,他梦到主公向他微笑,却总是追逐不上,这个梦的残酷程度并不逊于大志化为泡影... 

833.诸葛亮向姜维嘱托后事这出戏里,唐国强漏掉了一句台词,笔者深感遗憾:在传完兵书之后,诸葛亮军事上的托付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季汉国祚:“蜀中之道,皆不必多忧,唯阴平之道,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834.智圣诸葛亮的形象在我中华民族流传上千年,万民爱戴;张绍林拍摄诸葛亮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戏份时,所有参演的解放军恍如穿越到了一千七百年前,是情不自禁的跪拜,而丞相则是发自内心的悲怆…“亮再不能临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克复中原”的大旗下,丞相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羽扇落下,电视机前的你我已热泪盈眶…掉扇而亡这一幕也为各题材的衍生作品所借鉴… 

835.司马懿闻听丞相病逝,悔恨当初未追,遂举兵杀来,其取景地点依旧是前面《陇上割麦》的怪树滩…(见801条) 

836.第一任夏侯霸的扮演者石天生是武行出身,还在香港拍过不少武打片… 

837.司马懿被吓退之后,听闻诸葛已死,吓退自己的乃是木像,苦笑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仲达慨叹的后半句是编剧的加戏,意在表达其知音离世的寂寥,以及对孔明高山仰止的钦佩… 

838.姜维双手托着丞相兵书直奔剑阁,剧组疏忽了…此处戏份和诸葛病故拍摄于同一天… 

839.魏延终露反相,事败身死…王心海对这位蜀营大将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其建功心切,骄矜自持的很多人性层面都表现的很充分…魏延在本剧中虽有四个扮演者(包括唐明皇刘威),但很多观众却只认得他…(见235条) 

840.有很多朋友对这部《三国演义》分为五部的创作理念很好奇,其实剧组的所有想法都来自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第一部《群雄逐鹿》讲述的是隆中对的背景,第二部《赤壁鏖战》延伸到了“先取荆州为家”的战略基础;第三部《三足鼎立》则是“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的战略扩展,并且涉及到了“大将出宛洛”的局势部署,至于第四部《南征北战》,应对原著中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领兵出秦川的最终战略计划。到了最后的《三分归一》,则是交代隆中对计划失败后的各种归宿和结果…所以诸葛亮就是本剧的第一主角,而隆中对也就是整部94三国的创作大纲… 

841.诸葛亮大丧的戏份既是《南征北战》中的最大场面,也是第四部的尾声,这场戏共动用解放军3000人,白旗丧服无数,旁边放置了很多架大型的鼓风机,用来塑造举国哀痛的气氛… 

842.《哭诸葛》这首传世经典,其词曲较本剧其他的配乐都更加悲怆直白,表诉哀思是不需要文驺驺的唱词的,她将蜀中万民对苍天大地的埋怨哀诉通篇的发泄出来…《哭诸葛》也是整部三国84集中出现的最后一首歌曲…

苍天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交于秋风。
大地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揽入怀中。
情愿以死换他的生,好率咱将士再出征。
鞠躬尽瘁谁能比 一生洁白谁能及?
啊...哦...哦...哦...哦
苍天你太不公啊,大地你太绝情!
空留下八阵兵图和瑶琴…
啊...啊...哦...
蜀国交付于何人,生生痛死蜀人心。

843.伴随着唐国强朗诵的丞相遗言,许多观众心目中的央视版《三国演义》终于第77集…主演糖果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逐渐成长为帝王专业户;但他所塑造的名垂千古的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却永远只有诸葛丞相一人…拍完三国之后,唐国强随剧组赴日本以及东南亚宣传本剧,并发表了好几次演讲,每一次演讲都盛况空前,与天朝无异…可见其塑造形象之深入人心…其诸葛亮之形象也与西游记的六小龄童相似,几乎与原著中的人物重合...

最后这三集的杂谈,笔者数度停笔,脑中一片空白,每每看到丞相辞世,就不能提笔。但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当年第四部播映完毕,第五部的收视率出现了暴跌,因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主角们已先后离去,故事也只剩下了七集… 

明日笔者或更新第五部,带领大家来缅怀另一位人物——姜伯约…

第四部完


如椽巨笔走惊雷,浪卷英雄又复回——94三国演义杂谈:南征北战(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