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曲奥校《新和声学》全目录和部分提纲(含剧透)(1~18)

2021-10-08 05:23 作者:作曲奥校-陈文戈  | 我要投稿

请大家提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增删建议、批注等。

本文原登载于知乎。但知乎后来审查变严格,本文在知乎变得不可公开,因此转过来B站。注意:以下含有剧透。


[0] 0 绪论

1-X 实用模块(『经验和声学』、『实用和声学』;其实就是「流行爵士和声技法经验体系」的别称)

1-1 流行和声基础全解

  • 1-1-1 流行套路基础、开头和结尾、基本套路分析 【流行和声基础】

  • 1-1-2 循环套路 【循环套路总结】

  • 1-1-3 唱腔与润腔概述 【花唱润腔技巧】

  • 1-1-4 线条和声与对斜手法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线条化与对斜】

  • 1-1-5 内嵌进行、转置、和声润腔、消化效应 【基本定型进行】

  • 1-1-6 流行和声基础的拓展知识:流行和声与音乐科技的关系【流行和声科技】

  • 1-1-7 流行和声基础的拓展知识:适用于流行和声的其它模型【流行模型拓展】

1-2 和弦替代技巧、「定型进行」

  • [8] 1-2-1 变体和弦替代(富化)之“自然音富化” 和弦替代基础

  • [9] 延伸音富化、定型把位(Voicing)(II档)和弦替代进阶:

  • 印象曲:《跟夏天说再见》(1分25秒)

  • 浓厚的富化(就会感觉这些和声比较爵士)

  • 顺阶的高度延伸音,如 9、11、13 。这个相当于覆盖上浓厚的油脂、巧克力糖霜等等,主要是脂类物质。主要是更浓稠。

  • 延伸音的原则是不能与八度之内的音构成小九度,比如很少见过Cmaj11,是因为11音与3音构成了小九度,所以常见的是Cmaj#11。但是对于不稳定的和弦(含三全音)如属七、半减七就没那么多规矩,你可以alt也可以不alt,以G为例,不alt就是G13,alt就是G7b13。

  • 非顺阶的变音(♭5、♯5)、延伸音(♭9、♯9、♯11、♭13)。这相当于加一些特别味道的,类似醋、辣椒香辛料类。加得好,就更增添一种愉悦的刺激。

  • 延伸音的进入(引入)和退出(解决),可以用不同的顺序。我们以属七和弦上的 ♭9 和 ♯11 为例:brothersong: Moonflower ,第一次是不经准备地两个同时闯入,第二次是经准备后同时进入,第三次是先 ♯11 音无准备地闯入,然后 ♭9 再进入。这各自效果不同,有各自的艺术考量。

  • 全alt和弦由很多种方式。是来自alt音阶:7alt 代表 7±5±9,或者: (b9,#9,#11,b13)。

  • 以上的引入与解决(♯11→5,等)。和声的张弛起伏、高度音的解决,以及决定要解决还是不解决,就如用生粉、淀粉等调整口感和质感,有种韧劲(“嚼头”);不解决会有种硬的、脆的口,感,有时也是好的;但加不好就弄成一团糟。

  • 把顺阶(糖盐酱油、脂类调料)和非顺阶(香辛料类)结合起来:add2→add♭2 (=♭9)、附加自然七度→附加变化七度(add maj7)、通过引入变音软化属七和弦(G7♭5等)、add♭6(X-File和弦)、add♯4 (=♯11)、sus♭9、sus♭5等。这些和弦都有自然基础,但变化音往往会形成不协和音程,例如小二度。这些和弦都有各自非常鲜明的特性,而且需要注意碰撞问题,所以需要酌量使用。

  • 分析:Misia『そばにいて…』

  • 复杂的US把位、平行进行平行和弦(《夏天》的中间这小段)(把任何一个和音作为US来处理,加入单个低音也有不同效果)。例如:(C Db E G B),描述式:C△7b9,下面加低音:C —— C△7b9,A —— A7(b9, 9),Eb —— Eb7b9(b13, 13),F —— F△9#11(add #5),Bb —— Bb13#11(add b9),等等。具体怎么复合会对应怎样的和弦结果,用我们现在学的和声理论是算不出来的,太复杂了,你只需要用耳朵来感受它,觉得对味就可以用了,不需要太纠结它“是个什么和弦”;然而你好奇这个规律的话,其实它就等同于福特等人的“音集论”,这现当今一般是用程序辅助进行的,它已经不是音乐应用层面,而是一种“数学游戏”了,规律总是有的,但这已经=不属于实用和声技法内容了。

  • 补充:shell voicing (SV),是爵士乐当中的基础把位,所以爵士乐说七和弦起步是有道理的。

  • 补充:“在和弦外演奏”(Play Outside,或称 Outsiding):演奏的就是这个和弦音或者这个音阶的“补集”。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和弦A跟它的补:CuA合起来,是等于全集U。那么也就是说如果Play Outside,那么出来的效果会等价于十二音和弦(十二个音组成的“全集”),或者接近十二音的音响,就非常复杂。但这个也作为II档,因为平常并不是演奏完整整个补集,而是在补集上的两三个音。所以就会形成一些意外的远关系音响。

  • 补充:定型的富化(以织体化的形式):这在爵士乐里面是非常丰富的,它就是用不同的音阶(从Dorian到各种增减音阶,但各种奇怪的音阶),我就直接推荐一个UP主给大家看就知道了。这里面讲的所有内容都属于II和III的范畴。还包括了各种的装饰,但都属于这个范畴。Leo:李奥真:“神级现代和声学”

  • 【US平行顺阶三和弦+持续低音(作为根音)】平行三和弦:固定了一个根音和五音,平行三和弦,这些平行三和弦可以用原位或者转位,以声部接近。爵士乐一般会把整个结构记作单个的七和弦。例如明明有11、13音,但标记会简化。

  • 【AB把位】四声部把位(AB把位)

  • 【省根音】无根音的普通排列(吉他多用)

  • 【“大和弦”】全奏的和弦排列,主要是11、13和弦的大排列形式(锯齿波音色多用)

  • 【SW(So What)把位】一个比较自由的移位的例子:吴莉/陶一陌《蝴蝶与蓝》之《半是忧郁半是爱》(2007)

  • 【DF(Double 4th)把位】其实还包括增四度、任意多个四度,以及一些三度的叠置。

  • 【Block Chord,Drop n 把位】

  • 【US调外三和弦、七和弦】就会形成一种特别的tension。

  • 按照第一层:七个自然调式,就有7×8=56 种 Voicing;十二平均律一共有(2^12-1 =) 4095个调式,那么就会有 4095×8 = 32760 三万多种 Voicing 的变化可能,而且这也只是单一的。所以你不用担心会用尽。还有不同的组合,以及音色变化,那么Leo可以带你们,探索这至少三万多种可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 补充:去除根音的富化

  • 因为程度来到中级以上,整个结构就会厚重到一定程度,需要多省略音来避免浑浊。

  • 去除根音,首先一种是出于乐器配置的需要,例如低音已经交给Bass。

  • 另就是特殊的效果技法的需要。(官大为在《兜圈》的例子中也讲过)

  • 这些在传统的(例如斯波索宾等)体系当中,大多归入变和弦。更常用的是属变和/弦,例如传统当中会有“♯3DVII°7—T(B F D♯ A♭—CEEG)”这种进行,流行和声一般会看成是一种带变音九和弦,省略了根音。在C调上即:⑤7♯5♭9 (noRoot) - ①。那个复杂的变和弦从本质上还是属七和弦(底和弦是 ⑤7)。两者解释不一样,但用法是一样的,效果也是相似的。


  • [10] 复杂的 Voicing 把位(III档)特色和弦替代

  • 印象曲(“听觉适应器”):《那天,下着雪……》(重放了2次——1分12秒)

  • 这就类似加入一些特殊的,秘制材料,别人都不懂,唯有你会的这种,是你的独门秘诀。日语里面叫「隠し味」—— 秘制调料。

  • 利用复合和弦(US把位,KB把位),例如两个远关系的三和弦、不同的转位叠加会形成什么?

  • 利用对斜结构(内斜、外斜)

  • 利用音阶片段(MF把位,效果更具非三度叠置的特征)

  • 利用碰撞音程(效果浓密)

  • 利用半音装饰的变化音级构成的高度的和弦外音(这个需要把控力):李玉刚,等,唱《万疆》(2021)2:40± ,和声是 2m-3m-4 当中的 3m 是出现了一个 ♯4 。是由弦乐的独立声部构成的。也可以算一种和声润腔(参《再见未名海》)。

  • 补充:向下延伸。

  • 你自己创造、自己想象的方式,有的是民族的方式。特殊的(民族性或风格性的)富化。以『安里屋ユンタ』中的琉球调式(Am → Em/A (≒ A9no3=Am9no3,这个音响有种空灵的感觉,配合出来也具有琉球三味线的氛围)、Cm add♯4 [C Eb F# G] 和弦);本人的《琉球风》为例。

  • 高级富化,一般也不会用太多,就是某一个点,就非常够力。当然,有一些曲子是自始至终都在用高级富化的,例如我们现在播放的这首《爱丽丝漫游》(2002)的人声爵士版 2:05±,等等(播放结尾),整个效果就有种“浓油赤酱”的感觉,在大众流行音乐标准里,属于口味很重的了;但也有种奇妙的漂浮感。这最终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 多层的复合和弦、US把位,例如两个四音和弦相叠加(如 F#m7|C7)、三个三音和弦相叠加(如 Gsus4|Ab|Dbm),等等。出来的和弦往往有 7 个以上的音高,甚至会出现“十二音和弦”,也就是一个八度里的全部十二个音都出现了。例如,你(C°7|C#°7|D°7)这样叠,这个也叫“谭盾和弦”(把十二律中只能出现的三个减七和弦都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十二音和弦”,全是小三度、小二度的叠置。在谭盾的《离骚》中出现过而得名。)。

  • 出发到“极高叠和弦”,这个在流行音乐,也有时会做点缀,例子(8:20±)。十二音和弦就跟潘德列茨基接上了。这就连接到现代前卫派上了。流行不是不允许这么弄,只是大众接受不了。但是例如推高潮,Art Pop,出现这个也不足为奇。

  • 运用爵士乐的“和弦—音阶方法”,音阶堆叠方法。例如:海上钢琴师的主题曲《Playing Love》的引子华彩段。其实它是很简单的自然,看上去很多升九。

  • 可以看出:「和弦富化」是一个更大的范围。它如果用别的来解释,包括下面的总称:延伸和弦 Extended Chord,附加音和弦 Add tone chord,上层结构 Upper structure chord,复合和弦 Polychord,类和弦 Chordioid ,等等。但其核心就是,其基础有一个七以内的和弦,而且替代之后,基础功能色彩不变。

  • 【富化与和声风格】最后讲一下富化与和声风格的问题。

  • 一般来说,不同的和声风格会喜欢用不同的层级。一般是固定只用一个层级。

  • 富化没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是配合风格。只有程度(度数)之分,不是说程度大,厚度大,就是好的富化。

  • 富化还有来自别的体系,例如不同音阶:鲜远《筝影》、《风之精灵》;天籁传声的作品举一例。例如《筝影》(这里边还借用了全音阶进行堆叠)最后这个简直是逆富化——向着原来三和弦原型的反方向去想,变成了单音,但是它本来如此,就是来自复调的。但它是一种中国风格;广东音乐有例如《红豆相思》(广东音乐 Track 5)。摇滚乐队喜欢用的空五度和弦,例如U2的音乐当中会标一些X5这样的记号,严格意义上空五度只是一个加厚,并不能当做和弦。然而我们认为它是和弦的。

  • 也有因为和声的大的起伏,或者突出一些民族性等主要因素,而混合使用多个层级。例子:i2star/戴荃编曲《湖光水色调》的末尾 —— ②m7 ⑤sus4 ①(9)no3 ③m7no5 ④6no5 ⑤6no5 ①6no3no5 (①~⑦) ①69no3。宋祖英《越人歌》:前奏中的D7—G—C,当中D7的大三度和小三度都同时出现了,应该是个微分音,是来自混音环节或者有意突出这个F半升音。

  • 【无意识的富化】有一个说法是“有人弹了一个错音,于是爵士乐就诞生了”。就如,Cadd9和弦的那个音,最早也可以认为是错音。早期古典音乐就有《错误的音》一曲。还可以想 因此与其有意去想“我在这里应该用第几层程度的富化”,不如把它放任开来。爵士王滨提到的这些,也是,与其固定在一种模式里,不如放任自由。其实这种智能就是一种仿生的(而非符号的)智能。我在学院的恩师林昶教授说过:我们的音乐思维需要多样化;同样的,不仅是人的思维,我们的音乐智能也需要多样化,需要人性与机器式的两种、齐头并进,而且融合它们。我们可以看看黑人福音爵士的 Dirty Chord 技术,不仅是随便按错音让和弦变得“脏”,而且绕来绕去:选用例子Hallelujah You're Worthy To Be Praised。这就是无意识的,有时比无意识的要强。

  • 我们这里讲的都是流行、爵士。其中关于爵士乐只是我的个人解构。如果你真是对爵士乐非常非常感兴趣,希望系统地学爵士乐,还需要参看:Free Jazz Piano Lessons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Jazz ,Walk that Bass ,以及更多的相关up主和书籍。

  • “超级把位”Ultra Voicing (简称:UV):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使用了这个把位后,它由于产生了“曳动”(读作“拽zhuai动”),它的底和弦临时改变了。后面介绍的这些都有很多是 UV。很大的曳动,那么就直接喜提X档。


  • [11] 广义的Voicing(X档):广义和弦替代、富化与和声风格、“无意识的富化”

  • 印象曲:《无足鸟》(1分02秒)。X档你感受到什么?这几乎全都是最简单的三和弦,但是加入了杂化,弄脏了,就像脏脏包那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弄杂就像是杂点,没有固定的能说得出名字的那种规律。

  • 杂化脏化(可以读于京君文献)、音响化(把音乐做成声响的样子,频谱音乐)。这个就很猛了。汽车走在公路上,再快也是只能沿着路走;但是X档是什么呀,飞起来。这从次元(维度)上就不同了。

  • 这就是分子料理技术了,它需要的特别工具(技法手段),类比,就像是拿出了液氮罐来做菜。其实不属于传统技术。这就需要丰富知识、经验,甚至高超的把控能力,详细的应该是之后展开的内容。

  • 复杂度远大于前三个等级,所以不用“D”而是用“X”。

  • 流行音乐中有一些是通过配器富化的,这些也定为 X 档次的富化。例子:方大同《爱爱爱》(2006)1:15±,之后的这段小提琴的高音就是靠音色,有的二度的噪声音色来烘托,广义上已经不属于和声学。但可以当做是一种富化。

  • 民族化、现代前卫化和声中的富化(示例:曾怡/冥月《芳菲尽,犹忆落梅曲》(2018)) ,叶小纲《临安七部》第一首《江南》、第七首(终曲末端)这些就是富化的级别达到了最高的X档。其核心还是简单三和弦的,但是音型化已经极高度地复杂化了。我自己的《桨声灯影的荔枝湾》。七平均律,以润腔改变其,为什么会有“Db Eb Bb C”这种和弦结构(它的原和弦就是 Dm7,“D F A C”)。这就是核心仍然是流行爵士,但问题已经是跟民族和现代结合了。陈其钢的《蝶恋花·欲》,可以听一下,就是它在严肃音乐里算流行,但毕竟是严肃音乐。就是一种广义的流行和声。

  • 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组织音响的时候根本就不是用的三度叠置的传统、流行爵士的方式来想的,但是我们感知的时候特别用了爵士的标记来分析。例子是官大为的《中国风》;一个是 龚华华《水德吟》 (2013)4:35~4:51 。

  • X级富化,未知的东西都有很多。还可能涉及律制问题;Neely 爵士和声有 7 个等级,那里面也有介绍。《斯洛大全》。相对应的。

  • 【X*档:黑乐谱富化】还有一种称之为“黑乐谱富化”,如果单从程度上,是比“超级富化”还要厉害的;例如Hamelin的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的第一变奏的后半部分,还有很多变奏。这就是虽然还保留了原来的低音进行,但对于流行的耳朵来说,这几乎已经是在“胡乱砸琴”了。就像,你画画的时候所有的颜料都加进去,什么音都用进去变成一大团乱,最后色彩就只能适得其反,变成一片灰黑,也就是一团浑浊。(播放第一变奏)形容一些过于表面效果散乱的十二音作品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对声音没有选择或缺少选择,直接给它加重加厚,什么音都给“塞”进去,变成黑乐谱。就是外国有的做菜的节目,把什么食材、调料都放在搅拌机里面,出来的那个味道就像一团焦炭,就弄巧成拙了,当然你就想要的这个效果也可以;但就连《斯洛大全》都没有意义了。不是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了。如果现在是 3°,也许会认为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效果。可现在已经是 5° 了,这是不是应该提倡,就见仁见智了。我们不妨标记它为X*(Ω*),以区别于一般的X(Ω)。—— 疯王之歌中也有一小段变黑,也是可以理解为对自然和弦半音富化的结果。有一些是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的,例如《广挽》和《大气层》。但那不是富化,是但那是另外的程度。

  • 有一种观点认为X档已经不属于流行爵士范畴,而是现代范畴。然而其实现代和流行爵士千丝万缕联系,例如,HeartStrings曾怡,罗赓,陈致逸的《稻妻》,等等,现在这一代人写作应用音乐和流行爵士基本上都是需要渗透一些现代的。因此我也把它归入广义的流行范畴。


  • [12] 1-2-2 和弦标记的三种「式」(以乙烯与和弦比喻)

  • 例如我现在要写 (g f a c e)这个和弦。如果要描述完整,就需要写「具体式」(逐音,包含八度排列等具体信息)(g f a c e)。

  • 就例如我要描述「乙烯」这种化学物质:把它的完整结构式写出来,(HCH=HCH) 这有很多信息,不方便操作。

  • 因此和声实际运用会写简化。

  • 描述式:

  • 首先是描述式,这是最简单的转写。

  • Fmaj7/G,最直接,描述它的形态。但是哪个是根音看不出来。

  • 优点是直接、应用上也常见,缺点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如 Fmaj7/G 也可以划分为 Am|G(7th) 即底下是七度,上面是个a小三和弦的表述形式,来表示特殊意图。

  • 然而这种描述会产生混乱不科学,而且描述的是只是表层的现象。

  • 常见于流行、爵士乐谱中。

  • 准确式:

  • G13no3no5。

  • 优点是准确、根音明确。

  • 缺点是太啰嗦,如果省略的音多了或者音很多,会写成很长一个式子,很难阅读。

  • 最简式:

  • 在流行爵士和声中,“最简式”就等价于“底和弦”。

  • G7(普通标准)

  • Gsus(Levine 标准)

  • G^d(「浪音标准」)

  • 优点是非常简洁,便于运用和弦外音。一般只会选用一种固定标准来书写最简式,所以也不容易混淆。

  • 缺点就是不能表示详细的色彩。一般会标明这是为了自由发挥。一般都会在它的基础上加入任意的音富化它(具体例);

  • 常见于古典音乐和ACG音乐的和声分析中。

  • 不能确定最简式的和弦:如,12音音簇,这些和弦的最简式为:undefined。但如果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低音,例如这个音簇的下方八度有一个很重的低音 C,那么可以称之为 C undefined 。

  • 根音判断的歧义性:例如 X-files 曲中的 Am(♭6),也可以看成 F△7/A。每个音高组合(和弦)所对应的准确是、最简式都是唯一的(有且只有一个);但,描述式可以有多个。找到一个和弦的所有描述式,我们可以使用 chord.farm 这个网站,当中提供的“也可看成 ……(Can also be seen as ……)”列表。

  • 我们也可以对照乙烯(只展示):

  • 描述式:CH2=CH2(相当于「结构简式」)

  • 准确式:C2H4(相当于「分子式」)

  • 最简式:CH2(相当于「最简式」)

  • 怎样辨认一些省略较多的和弦?如 4715 3712 2347 1675 。

  • 电脑做出的自动辨认的和弦,一般都是三种式混合的。有时甚至,你弹“底把位”(shell voicing)额时候显示出来的就是空五度,反而并不是准确的。

  • 补充:最简式的特殊情况,添加大附加音(临时的富化,假富化)。例如「①7」这个和弦一旦出现,大多数情况都是要接④的,大多数情况是个副属和弦离调到④。然而流行音乐很多时候它就会有另一种情况,并非副属,而只是一个附加音的主和弦。例如《成都》,谭咏麟《水中花》中的给大三和弦附加小七度,但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属七和弦,而是仍然是主功能,只是附着了一个色彩性的倚音。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也是非常有效果。爵士乐蓝调音乐的结尾(《爱丽丝漫游》末尾会结束在一个大小七和弦,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主和弦,实际上还是大三和弦,只是附加了一个小七度)。冰咖啡《梦中那个女孩》,朱践耳《第九交响曲》末尾的合唱《月亮弯弯》仍同理。

  • 补充:我们首先,清点一下和弦的后缀有哪些。Cmaj7b9、Dm7b9、AmM7b9b11、Bdim7#9,这些可以成立吗?理论上,爵士乐的实践中是不存在这些和弦结构的,称之为“不可用的延伸音”(unavailable tensions)。理论上所有和弦类型上都可以用±1、±3、±5、±7、±9、±11、±13,但实践上就会产生问题。然而:李如春:“我就没听说过音乐上还有不能用的音组合!”也就是说任意一个写法的和弦都是存在的,即使里面有相同的音和等音让它不成立。但十二平均律就某些音是不能用的。

  • 小练习:写出这些和弦的描述式、准确式、最简式。其中,描述式和最简式用适合你自己的标准就可以了;准确式的根音暂时任选(先不要求用 Hindemith 法等方法来找根音,因为“确定一个任意和弦的根音”问题本身争论比较大)。

  • 所以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看谱子上的标记全都是简单的三和弦、七和弦,但为什么实际演奏效果那么多花样,就像你根本没听过那种色彩?其实就因为这份乐谱是用了最简式,或者实际演奏时被富化得很厉害,所导致的。

  • 在 Cubase 中有一个 Chord Pad(和弦击垫)和一个 Chord Assistant(和弦助手)。里面最初就是先用最简式,通过选择向上可以变化 I档 和 II档 的富化,追加 Tension,是准确式;部分的增加低音,是描述式(可以作出一些比较特别的 Ultra Voicing,例如 Csus4/F♯ ,等等)。之后 Chord Assistant 和弦助手可以帮你选之后和弦的最简式。


  • [13] 1-2-3 更多的和弦替代技巧

  • 和声中的「最小对」原理

  • 共同音替代(“突变”)这完全就像是基因突变。变异很可能是随机的,不需要缘由的。大多是靠感觉。歌曲是具有“流传变异性”的,在流传,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各方面的变异。而在使用十二律的流行音乐中,这流传变异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和弦的突变。

  • 自然和弦的功能替代

  • 同根音不同类型的替代(即「换构」)

  • 取任意单个共同音的替代

  • 取任意多个共同音的替代

  • 取“音高邻近的和弦”继续或替代(我们可以使用 chord.farm 网站的“邻近和弦”Neighbour Chords 功能)。

  • 多处同类型的替代、连续替代

  • 多出不同类型的替代(混合替代,“混合突变”操作)

  • 突变是具有偶然性的,也是具有一种随机的后果不可预测,需要放在整体当中检验。

  • 大小七和弦的替代

  • 12个半音,12的公约数1、2、3、4、6、12,12舍去,就有1~6五种等距替代。

  • 三全音替代(6个半音)

  • 大三度替代(4个半音)

  • 小三度替代(3个半音)

  • 大二度替代(2个半音)

  • 小二度替代(1个半音)

  • 翻转(即「负极和声」、「倒影」、「镜像和声」)

  • 运用以上方法的混合

  • 两种方法的混合(顺序不拘,例如你可以先翻转再共同音,也可以先共同音再翻转。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 两种以上方法的混合,注意运用的意图(如果是出于创意,原则上可以做无限多次;然而一般情况下做三次已经非常具有色彩了。再次强调「最小对」原理。)

  • 延留音技法(临时的同低音异根音和弦) —— 最常见的就是对自然音阶上的和弦以6代5、以4代3、以2代3,或其综合。例如 Em7 就会变成 Em7sub6,表面形态上跟 C(9)/E 相同,斯波索宾就称之为假功能。

  • 半音阶上则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减音阶上使用 Constant Structure 的替代,直接看 JIMIN 的那些花哨的替代就可以知道了,就是爵士前人是怎样处理这些和弦的。


  • [14] 1-2-4 定型进行

  • 复习:线条进行(线条引导的定型进行)

  • 平行和弦(高级)- 例子:《情人的眼睛》,《歌剧魅影》

  • 内嵌进行

  • 后门进行

  • 近音进行

  • “刹车和弦”(悬停和弦)的运用

  • 定型进行与替代技巧的结合

  • 在定型进行结构中使用单个、多个替代技巧

  • 运用:进子思维

  • 构造法,考虑共同音、进行方向、和弦色彩与调性这 4 个因素(也就是史德里克所说的“和弦衍生法”—— 我不管下一个和弦的根音是什么,我只管性质,去不断试错,这就是肖邦的做法),包括讲过的向下构造法。

  • “任意游移法” —— 多用于转调。勋伯格和声学最后几章的“游移和弦”看似艰深,其实在ACG音乐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君が見たゴースト』一曲中(即:https://b23.tv/l5bymh 的BGM),转调的部分(和声音高)如果扒下来你会发现是下图这样的。其“简单粗暴”理解即“抛开级数,任意连接和弦,每个和弦保持一到几个共同音”。只需要注意与旋律不冲突(旋律相应也需要游移,这已经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之外其实并不需要注意什么,非常自由,效果也颇佳。

  • 借用古典音乐的技法:《不了情》,《苏州夜曲》,陈奕迅《给爱丽丝》,其实直接可以说是把素材拼贴了进去;

  • 借用二十世纪音乐(更多的是本来来自影视配乐)的技法:《太极张三丰》,《Everything》。


  • [15] 1-2-5 本讲总结与复习

  • 本讲(1-2)我们讲了四块内容:

  • 和弦富化、各种 Voicing 。

  • 三种标记形式(描述式、准确式、最简式)

  • 除富化之外的和弦替代技巧

  • 定型进行

  • 软件应用(推荐)总结

  • MTH Pro

  • Scaler 2

  • Chord AI 旗下的 NextChord

  • Cubase 的 Chord Assistant

  • chord.farm 网站

  • 运用进子思维

  • 思考题

  • 分析与创作

  • 分析:

  • 流行爵士方向:MISIA『あの夏のままで』(2001)。写出全曲和声分析图示和相关技法运用的简要注释。

  • ACG音乐方向:KOTOKO『恋ひ恋ふ縁』(2016)。写出全曲和声分析图示和相关技法运用的简要注释。

  • 和弦标记形式自选。言之成理、亮点突出即可。

  • 创作:

  • 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创作并制作流行或爵士器乐小品一首。


[16] 1-3 人类能想到的全部 11 种转调方法,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唯一一讲;从此不怕花式转调)

  • 『转调学』应该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就「转调」本身,具体例子是浩如烟海,可以写整本书的。这相当于把相当于整本书篇幅的内容浓缩到一个视频里。

  • 我们集中探讨流行音乐中的转调,同时一些非流行音乐也作为旁证。

  • (下面内容同时见: @叶小胖 《图解和声》,第 11 章)

  • 本讲,我会给大家介绍全部 11 种转调方法。

  • 1-3-0 对“调高”概念的重新认识

  • 首先就要打破一下概念。关于调高的这个底层概念。基泽勒提出“如果一个和弦不进行到其它,它是没有意义。”没有人规定属七和弦要解决;其实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是杨钰莹的《月亮船》。这个如果用固定音高,测可知它的主音是一个在C和升C之间的音。那么我们标调的时候要标:1=半升C,还是1=×××Hz?如果写乐谱大多数还是当作 1=C,或者 1=♭D。就说以前乐器没有固定音高现在十二平均律电子都调得很规范很准,但其实不是的。人耳有一定的Snap的作用,高个几音分,几乎没人能听不出来。于是我们讨论的这些就都限制在十二律的音高之内了。

  • 1-3-1 共同和弦转调

  • 先等型(“等号在前”型)。等号之后,一般要在三个和弦之内,去通过五度、三度或二度,靠近或接上后调的145/623(m)做终止。流行终止则没有什么规定,任何都可以。

  • 后等型(“等号在后”型)。一样,等号之后,一般要在三个和弦之内,去通过五度、三度或二度,靠近或接上后调的145/623(m)做终止。流行终止则没有什么规定,任何都可以。

  • 闯入式前等/后等型:在前调还没到终止的时候,就已经写等号接后调的145/623(m)了。

例子:Ordinary World (1993) (wav)这个从头到尾都是用了普通的三和弦,但是“下等号”的位置都在后调的主和弦出现之前,安排在乐句正中间。就非常有意外效果,而在情理之中。 01:05 [E] 6m - 3m - (7m = [B] 3m) - 4 - || 1 - (5m = [A] 6m) - 4 - 1 - (5 = [B] 4) || 1 - (5m = [A] 6m) - 4 - 1 - || b7 ... 4 ... 5 - 6m ... 固定调对照(右栏): C#m G#m [D#m] E || B [F#m] D A [E/B] || B [F#m] D A || G ... E ... B C#m ...

  • 共同和弦方式如果在转调之后还是回到原调(即造成转调的假象,但还是回到原调,的这种“欲擒故纵”法),也是经常出现的。并且流行音乐中也不乏比较复杂的类似结构,例如:[MV] 유키카 YUKIKA - 「좋아하고 있어요(Cherries Jubiles)」 3:18±。共同和弦方式在转调之后还是回到原调。

  • 从前后和弦音集的划分则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自=自,自=变,变=自,变=变

  • 从调关系可以分为近关系和远关系;关于调性关系远近问题众说不一,我们在 2字打头 的内容再展开。

  • 1-3-2 等音转调:

  • 利用允许形成有意义等音关系的和弦转调。

  • 属七(增六)、减七、增三和弦的等音关系

  • 所谓 Fm—E 的等音关系

  • 无效等音、有效等音(其实跟「无效××人」的概念差不多)

  • 1-3-3 同名调交替(《回到拉萨》、Potter's Wheel、王菲《爱不可及》 - 属于多利亚、同名大小调同时交替,属于离调而非转调)、同名调的平行调的交替(降号方向:周杰伦《黑色幽默》;升号方向:毛不易《入海》3:20±)、李荣浩《野生动物》、同中音调转调(《彼得与狼》,等)、Picardy三度(黑豹乐队《无地自容》末尾)。

  • 下面讲利用各种定型进行的转调。定型进行本身调性多不稳定,所以容易被利用来转调。

  • 1-3-4 循环转调:

  • 连续模进,形成循环。最大可达成的循环周期是用 12 除以半音数。

  • 例子:小室哲哉/滨崎步『Teens』。

  • 这个例子基本上就是循环转调的标准,全曲几乎都是以向上小三度(向上 3 个半音)的不断循环转调来推进。

  • 一共转了13次调,都是向上小三度的循环。

  • 1-3-5 平行和声转调:

  • 用平行和声引入新调。

  • 『夜に駆ける』中的 +3 转调利用了平行和声。

  • 下面讲两种在流行理论中几乎没涉及、只有古典和声才涉及,但又在流行中非常有用的转调手法。

  • 1-3-6 连锁和弦转调(古典和声称之为「加速转调」)

  • 1-3-7 模进转调:这本身是古典常用,流行如果使用则会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 下面讲两种灵活、甚至不需和声的转调手法。

  • 1-3-8 共同音转调

  • 这个表面上看很像「共同和弦转调」。但其实跟只限于三度叠置而且需要和声的共同和弦转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转调手法。

  • 分为 和弦共同音转调 —— 和弦内含共同音(可以是单个或多个)、音阶共同音转调 —— 前后调音阶内含共同音(单个或多个),这两种。

  • 『夜に駆ける』中的 -1 转调利用和弦共同音 G7 = G(三重共同音,而且功能是属七脱掉七)再加上中间伴奏静默的转移注意力,非常新颖、效果好。

  • 利用共同音阶或音阶片段,其共同和弦就可以是非三度的形式。这给更广阔的和声色彩提供了可能。

  • 共同音转调使用灵活,甚至无需和声。因此一些只有单声部或两个声部的作品,也可以用共同单音(或共同的多个音)来转调。

  • 1-3-9 单声部转调(使用单声部旋律、装饰音型等为「中介」。这不仅是「不需要和声」了,而且是「规定不要和声」。)

  • 还有一种特别的单声部转调是,这个单声部是位于内声部。由于比较邻近,效果比较平滑。例子:Yiruma - Kiss the Rain(2003)的末尾处。


[17] 流行音乐中的转调(下)

  • 下面讲两种「超越性」的转调手法。它们都超越了一般转调手法的界限,属于比较奇巧的转调方式。

  • 1-3-10 换调:

  • 换调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它生而有一种高于其它转调方法的超越性。它是转调技法的「最低门槛」,很多流行歌谁都知道类似「最后直接升高 1 个半音唱一遍」这种方法;但也是最为考验功力的一种转调手法,实际表现非常多变。用得好,则效果将会很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但处理不好容易弄巧成拙。

  • 最常见的换调 —— 上推半音换调。上推往往是因为之前的“能量”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它是不可避免地。例子:陶喆《天天》(1999)3:00± 。这个上推往往是构成一种导音倾向性。还有一些变体 —— 上推全音,下推半音,下推全音,等等。

  • 其实在十二律音乐的各种风格,无论古典还是流行,上/下推 全/半音 的换调都是非常受欢迎而且有力的手段。比较有效的是【“以半代全”(在后为调外、前为调内时)、“以全代半”(在前为调外、后为调内时)】。

  • 部分和声理论认为换调不属于转调,而属于「两个调性的直接对置」;然而无疑,广义上当然属于转调。

  • 硬换调 —— 突然转调(突然切到另一个调,调性直接跳跃。很多东方Project音乐都是直接换调;然而也有很多有所过渡或前后音阶有共同音,但仍然属于换调范畴。)老一辈也有:窦唯《高级动物》,崔健《不再掩饰》,等等。如果配上音区的衔接转移注意力,这种直接向上推就比较平顺。例如:《追光者》,中间是直接上推一个半音;但吉他的音区变化把注意力引开了。所以说如果在换调中转调,始终还是一种心理学。

  • 特殊的硬换调 —— 当前后调之间是近关系时,只要乐句衔接良好,也都可以直接换调。例如C到F、G:例子 - 萨克斯《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在我国也称之为“借宫”、“隔凡”;我国的“旋宫转调”,琉球称之为“齐空工”(相应的称之为“以凡代工”)。例子:《大花轿》、《心灵舒眠-夜色如水》。就本来是工(3),就变成了凡(4)。之后到民族音乐再展开。

  • 前后调之间的音程比较接近(半音、全音),也可以用直接换调。例子:金色の葡萄~GOLDEN VINE~ 2:00±。

  • 软换调 —— 乐句转调(也是突然切到另一个调,但通过乐句段分的位置、保留少量的共同音,维持前后的连贯性。)

  • 一个效果很好的例子:张弛 作曲《喜悦》(2021),01:30± 处

  • 软换调(乐句转调)的成立难度很高,非常考验处理功力。

  • 软换调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过渡环节较短小」的「音阶共同音转调」。

  • 软换调如果跟比较远关系的调性结合在一起,效果将出人意料而在情理之中。这可以在音集和Tonnetz上分析到其邻近性。例如:沈智云 A Walk at Dawn (2021):2:09 ~ 3:09 这一分钟的内容 。

  • 处理包括作品的综合情况,包括连贯性、所选择的调性在作品调性布局中的位置等等。

  • 1-3-11 非音乐性/超音乐性的转调(通过遮罩等手段)

  • 通过微分音的转调:包括超越十二律音高的,例如Jacob Collier那个著名的利用微分音的转调。民间音乐有一些利用“中立音”的转调,但更多是刻在他们自身内部的实践当中。

  • 超音乐性的转调:其实再普通一点的歌曲也有:林忆莲《当爱已成往事》,最后的那个主音C,其实是升高了1/4音的。这个其实也是科技因素的,当时还没有DAW,就磁带有个变速的方法,之后升高到上方半音,就构成了一种“导音”效应。

  • 长停留转调:例子,Barber - Agnus dei (with sheet music),结尾。就是,一个和弦的功能意义其实是根据上下文决定,一个和弦就算功能已经很明确的是主属关系很强,但其实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效应,最后就是转到了那个调上。其实任何一个和弦,只要停留足够长时间,它本身就已经暗示了一个调中心(中心音高)、以及中心转移到它的音阶上,这与其说是一种技法理论,不如说是人的本能感知(对静止的物体和动态的物体的不同感知)。特别是那些不暧昧的和弦,大三和弦,等等。流行音乐也是这样的,例如《弯弯的月亮》最后结束在了“A的大三和弦”上,甚至也没有停留多长时间。最后就是曾怡/冥月《芳菲尽,犹忆落梅曲》(2018):最后结尾突然这样大的一个氛围性的扫,就是停留在一个音响上,甚至不暗示着一个固定的调,或者一个新的中心;只是一种大的音响氛围。

  • 所有手法的转调都可以归入三种特征方式:渐变式、突变式、间断式。

  • 1-3-12 流行音乐中的调性布局

  • 调性布局似乎是个古典术语。但流行音乐,以流行歌曲为例,曲式已经大不同前。而现在的曲子类似《芒种》、《那女孩对我说》这种是开头直接进副歌才开始主歌,也就是说,越来越重视记忆点(因为网络传播已经超过了现场传播)。

  • 流行音乐中的转调大多数是在乐句末尾或者过渡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在一开头就转调的就有。这大多数是因为“副歌提前”现象的原因,副歌提前之后,就用转调来区隔。例如:娄艺潇/陈赫,等,《爱情公寓》(2012)00:10± ,就先出现了副歌。

  • 调性布局在流行音乐中好像失去意义,它不需要通过严谨的布局;但转为了一种手段。很多时候也不是有意布局,因为这不是 2° 的范式。流行音乐是 4° 和 5° 的,所以大多数是“以情绪和意境为机缘,无意识地、随兴地布局,但还是有意识在于追求打破期待 —— 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这是高水平的流行音乐的特征。特别注意调性布局的那种流行音乐,其实大家可以听一下1990、2000年代的欧美流行音乐,包括但不限于 Backstreet Boys、Spice Girls、Boyz II Men、Kenny G等等。这里就以 Spice Girls 来做个示例。

  •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不是单转一次调,而是造成要转到X调的假象,但之后原来是落在Y调,这种打破期待的手法:Spice Girls - Never Give Up on the Good Times(1997):00:42 - 01:05 (中间的那个调是中介调);01:55 - 02:25 这就是比较好体现这种方式。

  • 之前这个是在大小调。而流行音乐其实一直都经常使用在七个自然调中除了跟大小调相似的两个之外,其余的五个调式。

  • 最常用的就是混合利底亚(5的自然调式,或者降低7级的大调),流行音乐是把一些离调、特殊调式当做了常用套路来处理。例如,所谓的 I-♭VII-IV-I 进行。其实就是 5(T)-4(S)-1(D)-5(T)。流行就普遍当大调的一个降低七级的变体:1-♭7-4-1。这个在传统和声当中 ♭7-4 是“重下属—下属”(SS—S)了。但流行当中就是很普遍:Spice Girls - Stop 。

  • 还经常跟蓝音一起使用,例子:Spice Girls - Do It (1997),这是在混合利底亚:56712345 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个蓝音的润腔:♭7(是5调式的♭III级),音列变成 —— 56♭7712345,主音是5,特征音是4、♭7。那个特别的味道就非常突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 用得最多是 1>6>2>5>4>3>7 根据地域有所不同。多利亚(2的自然调)是更加普遍的,还可以作为交替(借用):Spice Girls - Viva Forever 中的“young love in the sun”句是一个 ♯4,但之后马上回归还原 4,就是一个多利亚调式的交替。

  • 多利亚的 ♯4 和雅乐的 ♯4 在具体运用上形态不同。例如在东亚的五声调式中,五度的平移是多见的,也会产生调式变音,引入雅乐的特征音,例如稻妻BGM《白鹭归庭》后段的 ♯4 就是由普通的六声调式 7 平移而来。相应地,Viva 有还原 4 相对照,但五声调式没有 4,这个形态自然不一样。

  • 布局当中的终止,还是强调开头和结尾可以充分发挥创意,不需要拘泥在 V7-I 的。比较有爵士特色的是最后用一个附加小七度的主和弦。这看上去是个离调到IV的属七和弦,但实际上不需要解决,它直接就是当主功能。这种对调性音乐的突破是已经司空见惯的。例子 Spice Girls - The Lady is a Vamp(1997),的结尾。其实早期爵士乐,就是这种强烈的鼓点再加上铜管乐的已经是属于“标准结尾”了,用多了反而变成一种陈词滥调。但它也是新颖的。

  • 关于“调性布局”和“转调手法”的选择问题:@Nymphe 提出:“转调平滑不是用和声进行实现的。而是靠转调的时机,转调时音乐材料的安排,以及充分的预备实现的。”—— 这个其实不仅是古典音乐,当代音乐更是这样了。因此其实影响转调效果的不在你用什么方法转调,甚至都不再转调这个结构之内,而是在整体。举一个例子,如果整体其它因素做得好,你就算直接用上推半音的换调,你整体也是非常好。因此你可以知道 菲律宾民歌 Da Coconut Nut(1991)2:28,这首上面的都是直接向上升一个调。但它的节奏,还有合唱的换,它是相当好的。

  • 1-3-13 最后讲一讲 各转调手法覆盖的调性范围:

  • 除了「循环转调只能覆盖循环上的调」之外,其它都可以覆盖全部 24 个大小调和各类音阶。

  • 其实可以转到的空间是非常广阔自由的。没有你转不到、转不好的调,有的只是你想不到、用不好的转调方式而已。

[18] 1-5 流行歌曲的曲式和创意(唯一一讲)

  • 流行音乐包含很多体裁。我们集中到歌曲方面,别的体裁放在 2-X。

  • 流行歌曲的曲式

  • 主副歌结构

  • 主歌

  • 副歌

  • Hook

  • 桥段(Bridge)

  • 变奏曲式,AB之后是AB的拖长发展,这种例如《花月成双》,之后的AB是之前的AB的一种变形和拖长发展。

  • 长大的主副歌结构(同官大为内容)

  • 多重主副歌,如《传奇》

  • AABA曲式

  • 电音元素为主的流行歌曲可能采用Ostinato、Chaconne等曲式

  • 独立(Indie)流行歌曲、Art Pop的特殊结构

  • 常石磊《只为你平静》

  • 梁奕源,等《送陈道长出家》

  • 流行歌曲的开头和结尾

  • 引子和前奏

  • 流行歌曲的结尾

  • 淡入淡出结构

  • 「突止」结尾

  • 流行音乐的创意

  • 音效元素的创意,具有标志作用、也提升了流行音乐的质感。这些声音大多来自真实录音之后加入回声等增强处理,也有高度处理的、甚至完全合成的声音。

  • 《热爱105度的你》:大七和弦和水滴声

  • 《想你》:心跳声

  • 《一笑而过》:风破声

  • 星空のワルツ:电流声(?)

  • あの夏のままで:海鸥叫声

  • Amasia Landscape『青い鳥』(开头):风铃声,流水声

  • 之前举过的周杰伦《布拉格广场》就有很多转场音效。

  • 张学友《李香兰》3:30± 中的类似铃声的调外音(明显是音响化的)。

  • 常石磊的《只为你平静》(2015)中的滑动的声音元素。

  • 音效元素是连接 4° 当代音乐 与 3° 现代音乐 的桥梁。

  • 开放性:请你找到你喜欢的流行歌曲或流行纯音乐中运用于的音效元素。

  • 效果器元素:流行音乐主要是在人声上进行效果器处理,主要出于意境或者创新考虑。这些主要是在编曲和混音环节。例如“对讲机效果”,等等。

  • 我举一例:陶喆《小镇姑娘》、《黑色柳丁》(人声的处理用了对讲机效果,与“正常”的人声对比)。

  • 开放性:请你找到你喜欢的流行歌曲中的人声效果器元素。

  • 在乐思、编排布局和技术形态上的创意(随社会形态的更迭)

  • 旋律上的特征,例如大跳:如,优客李林《认错》(1991):旋律中的九度大跳;东北歌曲当中的七度大跳,被认为跟东北话和假声有关 等等。旋律被认为跟语言有关,最显著的莫过于粤语歌曲绝对不会倒字的问题,这造就了粤语音调的一种独特性。例如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但是粤语有9声6调。类似,越南语也有这样的内容,这些是息息相关。

  • 关于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的长度问题: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一开头就进副歌,是在记忆点上。而80-90年代,往往因为现场演奏比较多,不追求流行,因此前奏往往比较长,甚至非常冗长(任贤齐《小雪》→ 唐朝乐队《梦回唐朝》→ 窦唯的一些作品甚至完全不要唱的,只要乐队奏的);像之前在转调部分已经说过的:现在的曲子类似《芒种》、《那女孩对我说》这种是开头直接进副歌才开始主歌,也就是说,越来越重视记忆点(因为网络传播已经超过了现场传播),这些都是跟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动有关。

  • 之前我们说到的“润腔”问题:如果考虑更深层的原因: @雪岭洞箫声Snowii :“新的唱腔的出现和环境、技术相挂钩,美声适应的是过往的广场、剧院,没有扩音器材就必须追求洪亮使得整个剧院能听见;流行的唱法就是适应麦克风这些设备的,也在动态上更自由、更解放了即兴的空间。”; @叶小胖 考虑更深层的原因,可能需要更多 —— 律制、音乐史、和声、旋律法、民族音乐学,甚至语言学、人类学……(整个从音乐学延伸出去的所有学科),例如沈洽的《音腔论》当中的叙述。

  • 还有一些是另辟蹊径的,就是相比所谓“常规”的中规中矩而言,敢突破,但又在框架之内,总之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就需要非常强烈的直觉。例如如果说华语流行歌坛的“黄金幕后”,这些创作编曲和混音人,从年长到年轻排列的话,我个人比较喜欢鲍比达(Chris Babida),李正帆(1965-),《旧梦》为代表;欧阳菁宇,以《侠义唱游》为代表;常石磊(1981-),田汨,罗赓(1989-)。大家可以参考,就是说他们都是比较另辟蹊径,但又不逾矩的那种感觉。但是真是因为功底达到了,就艺高人胆大,有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

  • 借用一些在以欧美主流以外的传统根基(愿称之为ルーツ,超越一切的一种ルーツ),例如民族音乐的根的传统(与其说是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植根很久的传统,是整体的感觉):

  • 老一辈的有 —— 李娜《走进西藏》(藏族音乐),满文军《望乡》(华北汉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根基);

  • 现在的有 —— Amasia Landscape『語りべの詩』(一种把南北美洲和亚洲的音乐相结合的风情),一种独特的志方语;

  • 我国现在的有 —— 就有类似  方拾貳《山下》、《归·不归》,等等。这些是属于对象外的。

(兼谈新民歌/民通四小民旦、彭丽媛的民族流行等,Fusion。也兼谈高天海、黄飞鹏、大小S《爱》、《咱老百姓》,《惊雷》等的比较低级的创作)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788927

  • +1  更多的花唱润腔技巧(照应 1-1-3),合并?

  • +2  流行音乐中的“合声”(和声性的)与“垫句”(复调对位性的)

  •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潘永峰教授编写的《流行音乐多声部写作教程》。因为潘永峰先生这方面理论在我国是第一人,具有权威性。

  • 参考的音乐可以在流行音乐中找,以及King of Voices人声专辑

  • +3 参与制作的练习方法 (“4 + 7”法)

因字数限制,续于下篇。


作曲奥校《新和声学》全目录和部分提纲(含剧透)(1~1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