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二战中英国海峡群岛的抵抗与非抵抗

本期作者:Taro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在二战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里面,希特勒无疑成为了西欧大陆上的主宰,而对于被征服国家和地区来说,如何和这群侵略者相处,究竟是要选择为了现在的荣华富贵亦或者仅仅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与侵略者进行合作,还是死守自己的民族气节,积极的投入到抵抗运动当中,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事关生死的选择。然而,在众多的抵抗运动亦或者是傀儡政府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被占领地区——英国的海峡群岛。这是英国在欧洲唯一被占领的领土,或许在这上面发生的有关抵抗与合作的一系列事件,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考虑抵抗的方式,意义与价值。
1.占领前背景
英国的海峡群岛原本是属于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在经历了诺曼征服与百年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海峡群岛成为了英国在诺曼底地区唯一保留的土地,也正是基于这一层历史原因,在海峡群岛沦陷时,丘吉尔曾经将这形容为“未开一枪就丢失了英国皇冠上最为古老的一片土地”。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海峡群岛基本上基本上就在法国海岸线的旁边,和法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亡齿寒,但是即使如此,岛上的居民也完全将自己看做是英国国王的子民,这一点在后来的德军的报告当中也得到过体现“岛上的居民虽然并不完全将自己看作是英国人,甚至部分还是用着当地语言,但毫无疑问,他们都认为自己服从于英国国王的统治”。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对于海峡群岛上被征服的居民来说,其感受并不是像部分国家的海外领土与殖民地被征服时会有的“被解放”亦或者是“由一国的统治转为另一国的统治”这种,而是完完全全的被征服的感觉,其本质上与其他被被征服的国家人民毫无区别。这也使得后来在法国战役结束,海峡群岛随着法国一同沦陷时,群众所要面临的抉择更增加了一层两难的意味。
在战争爆发之时,英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海峡群岛的沦陷已经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相比于在上面坚守(基本岛上没有任何可以供长期战斗所准备的工事),最终导致被围困,不如将该岛屿非军事化,尽量多的疏散平民,将民众的损失降到最少,但是由于岛上人数众多,而且时间有限,疏散行动并没有特别大的效果,在泽西岛与奥尔德尼岛上的疏散纪录都表明,大部分疏散的都是学龄儿童或非该岛出生的居民。泽西岛的五万岛民总共只有6600人选择离开,在6月28日,疏散行动彻底停止,海峡群岛进入到了完全的被占领状态。

2.占领时的抵抗运动
在海峡群岛沦陷之后,和西欧的其他部分一样,也发生了抵抗运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驻扎在当地的德军的报告,我们能够发现,相比于对于德军的直接暴力抵抗(在海峡群岛上基本没有发生过),更多的抵抗运动是类似与收听BBC电台,试图驾驶民用船只出海以及最为严重的帮助奴隶劳工逃亡,尽管在占领期间总共发生了4000余起案件,但是其中更多的都是普通的犯罪,而非抵抗。在全部占领时间当中,总共有570名囚犯被送往欧洲大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奴隶劳工安全屋网络的成员。而在犯罪当中,大部分则是食物偷窃这种由于战争环境而产生的犯罪。而集体性的抵抗运动则是在安葬阵亡的英国海军士兵尸体的葬礼上发生过一次,但是德国占领军并没有加以过分的行为,再就是由于驻扎军队收集了大量的英国货币作为纪念品而导致的货币不足,进而由泽西岛领主颁发的纸币上,有着明显的对于英国国王宣誓效忠的内容。总体上来说,假如将英国部队对于海峡群岛与泽西共产党预计发动的反抗运动(因战争提前结束而取消)排除的话,我们可以说,海峡群岛上基本上从未发生武力抵抗运动。

3.如何看待海峡群岛上的抵抗运动,亦或者是不抵抗运动
我们在阅读后来的有关这段时期的文学与历史学作品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作者眼中,在海峡群岛上选择配合完全是无法理解的行为,同时也是非常有辱国家尊严的行为,而对于海峡群岛上的英国民事官员更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美国的伊斯特万迪克,在他的作品中,认为英国的民事官员完全成为了德国侵略的帮凶。但是我们假如进行细致的分析的话,并且结合英国政府在海峡群岛沦陷时的指令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英国海峡群岛上的不抵抗,是英国政府与当时岛上的客观条件的综合结果。

首先,对于英国政府留下的民事官员,英国政府对于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占领期间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平民的生活,这也就意味着,民事部门的第一要务不是进行抵抗,而是正如英国政府默许的那样,半被迫的与占领者进行合作与交涉,进而保证群岛上民众的安全。而对于其他群岛上的意见领袖,英国政府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是让他们进行“消极服从(1940年6月)”假如之前对于民事官员的指示还不够直接的话,这里面的“服从”想必已经能让所有人知道英国政府的态度,那就是平民安全要比抵抗更加重要。综上所述,英国的民事官员不仅并没有犯下了部分政客或者作者所谓的叛国罪,相反,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其次是群岛上的民众,在对于民众的评价时,我们必须要引入英国政府在战争结束之后采用的五级分类制度,其中对于和德国人通婚的妇女与刻意迎合德国人的经营者(a与b级),都将交由民众进行处理,国家不进行任何干预,对于趁机哄抬物价的奸商(c级),将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而对于德国军队的协助者(d与e级),则将按照叛国罪来处理。而对于其他民众,英国政府将不会调查或追究其在占领期间的一切作为,这也就意味着,英国政府对于民众主要是采取一个理解的态度。而普通民众的态度也比较微妙,正如部分民众所表达的那样,在这样一个远离英国本土,同时很难获得外部支援的小岛上进行暴力抵抗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说大部分适合参加战斗的成年男性已经在之前的疏散行动中离开了群岛(其中有不少人后来加入了英国部队,总体上来说,其牺牲率要高于英国本土征兵人员)。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在之前的非军事化行动不仅仅意味着撤离岛上的所有军队同时也意味着带走岛上的所有武器,而海峡群岛的地理位置又决定着其很难得到外部的武器及弹药支援(空中支援由于英国方面与海峡群岛并没有无线电联系所以基本不可行)。而且,民众对于英国部队的偷袭行动也表示出来了一定的反感,由于海峡群岛的居民较少,与德军的数量比约为一点七五比一,导致德军很容易对于岛上的居民实施报复,这种事情后来也得到了证实,再加上后期的饥荒等客观原因,最终导致从一开始就基本不可能的抵抗运动变得更加虚无缥缈。然而,这不意味岛上的居民已经放弃了抵抗,相反,他们只不过是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手段,比如丘吉尔的“V”的宣传。

外加德军在海峡群岛上始终想要塑造出一种受欢迎的形象,所以在当地军纪也有特意的进行维持,以此来拍摄照片用于对外宣传,营造出一种受欢迎的侵略者的假象,而我们在部分居民的采访记录中都会发现,在早期,他们的确受到了德国人的行为的蒙蔽。

4.结语
总体上来说,我们在评价战争时期被占领的海峡群岛上的抵抗运动与非抵抗运动,必须要注意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与英国政府对于抵抗运动的态度。相比于部分学者的批评,或许,英国海峡群岛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视作是在英国政府的默认与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