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

2023-11-30 16:2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在古代中国人按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依靠中医调理身体,其寿命一直比欧洲人寿命长。我说这话中医黑可能不愿意了,又要喷我了。但我们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 我们来看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中国人:“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作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暑也是如此。这个习惯背后的想法似乎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石病,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 现代的医疗以西方为标准,保健养生按西医的那一套,这其实是害了我们啊!养生的方法绝对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思想,因为养生和保健与健身在概念上有着本质区别。养生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它是一个整体的而不是一个局部的范畴。 中医是把人体分成很多系统,比如说五脏系统、六腑系统、经络系统等。 中医在给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主要根据“望、闻、问、切”这四大原则。当然了,在现代社会,中医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一些量化数据来作为辅助,然后再根据“望、闻、问、切”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 实际上中医给人看病,是在给你号脉,是在给你望诊,再问你的病史,然后进行一个综合判断。而不是像西医一样,又要化验,又要拍片子,又要照X光,等等,中医靠“望、闻、问、切”就完成了整个诊断过程。 通过诊断过程,中医来综合判断你是属于什么样体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排兵布阵”了。什么叫“排兵布阵”呢?就是把药都看成是他的兵,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使这些药在身体里发生气化作用,弥补身体的不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养生、治病上,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效果。比如说,现代医学找到了一个局部的病灶,我们就可以找到治疗它的方法,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那么中医呢?它不是这样,它是通过你表现在外的症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相,所以有人曾戏言说中医看病如看相,因为这些症状它是“呈于内而形于外”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了缇仓公淳于意是如何根据面色判断病情的。缇仓公淳于意,大家很陌生,但是大家都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吧,缇萦的父亲就是淳于意!有一回淳于意参加一个宴会,宴会没开始前,淳于意发现王爷的小舅子面色不对,就问他是不是用力过猛了。王爷小舅子说:“您真是神了,我四五天前和人比赛搬磨盘来着,结果把腰闪了,不过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淳于意告诉王爷小舅子:“看到面上肾部颜色发暗,所以觉得您的腰有问题。”所以说中医是通过这些外在症状的表现,来找到阴阳失衡的原因所在,然后通过一个整体上的调整,使你体内的阴阳失衡的状态趋于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为什么说趋于平衡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里指的是重病,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情况,详细的会在后面“过犹不及”中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名医们早已有了一整套对待疾病的完整方法。  为什么大多数人养生首选中医?虽然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养生,尤其是中医养生,像什么“保温杯里泡枸杞”,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标配! 那为什么在中医黑遍地都是的情况下,仍有无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会首选中医养生呢? 首先,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治未病”,预防疾病是中医的优势之一。中医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中医强调治未病,即中医首先看重的是通过养,来预防疾病,比如先判断个体体质,通过调整中医药方或饮食、居住习惯来改善体质,也能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也正因如此,人们偏爱中医养生。 其次呢,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障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会聘请专门的中医大夫为自己调理身体,也就是咱们口中的养生。而现在呢,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自然有更多的资本花费在养生上面,尤其是和动辄成千上万的营养品、保健品相比,中医养生的性价比更高,效果更好,自然受到了更多人的选择与追捧。 此外,在中医的理念中,生命不但有形体(即身),还有精神(即心),生命是身与心的结合体。我们维持健康,就要身心兼养、形神兼顾。而中医一向都是把身心放在一起来调理的,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强调身与心的和谐。而这也是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医养生才会广受好评。

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