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博医汇儿科中医朱琪谈小儿积食
俗话说“小儿百病,积食为先”、“胃不和则卧不安”,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也是西医说的“消化不良”,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孩子之所以容易积食,主要是因为脾胃发育还未完善,对于大量或是过于营养的食物还不能很快的消化吸收,从而会造成“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有哪些表现?听听福州市博医汇儿科中医朱琪是怎么说的。
1.闻口气:积食的孩子往往伴有口臭,这是由于脾胃的消化功能虚弱,胃肠蠕动比较慢,摄入到肠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排空,食物在胃肠道内进行异常发酵产生气体,气体通过口腔,排出体外,就出现了口臭的现象,打嗝有酸腐味,严重的还会呕吐酸臭的食物残渣。
2.看大便:可以观察家里宝宝大便的状况,很多小儿积食后会出现便秘或泄泻的症状,排泄物中会有一些未消化的食物,同时伴有气味酸臭或有臭鸡蛋的味道。
3.摸温:有些小儿积食会伴随着发热症状。但积食发热和外感发热有所不同,一般都是胸口、手心、脚心先热,接而会出现发烧,中医称之为五心烦热,也是内积化
热的表现。
4.看舌苔:正常孩子的舌苔应是淡红舌、薄白苔,而积食的孩子往往鼻梁两侧发青,舌苔偏厚腻,颜色发黄或发白。
5.看食欲:食欲不佳,孩子不愿意喝奶或吃东西,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喝奶或吃东西后容易吐。
6.看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晚上难以入睡、睡眠不安稳、夜间哭闹,常伴有烦躁不安的表现。
7.摸腹部:圆滚滚的肚皮是很多宝宝的“标配”,如果肚子轻摸上去是柔软而富有弹性,则不必太过担心。如果发现宝宝肚子“气鼓鼓”,轻压如同按压饱满的气球,餐后更明显,部分孩子伴随胀痛感,就要当心有积食的问题了。

那家长应如何护理积食?
家长日常多留意宝宝的睡眠、大便及舌苔情况,一旦发现积食就需要对症处理,时间长了会引起宝宝便秘、腹泻等肠胃问题,也会降低宝宝免疫力,容易发烧、咳嗽;调整宝宝的饮食习惯,做到细心观察、按需喂养,吃易消化的软食,同时拒绝哄喂、追喂;饭后让宝宝适当活动,不要吃完就睡,做好腹部保暖。
朱琪中医师指出,中医小儿疗法包含小儿推拿、小儿药浴、穴位敷贴、脾胃艾灸等,对小儿积食都有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