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导论2014版笔记(六)
(六)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一、导言 1.哲学这门学科不是一种知识体系,哲学的学习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学会发问,形成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最深切的感受。 人和动物虽然都有生物上的差异性,但自我意识的拥有和不同使人成为区别于其他生物和其他人的独立个体。 灵魂不死是我们对死亡的最后安慰。我们怕的是整个body的消失(自我和身体都消失)。自我相对于身体是超越的存在,但是又和身体纠缠在一起,须臾不可分。死亡后我去向何方,追问的不是肉体的我,而是自我的去处,他不是科学所能解答的。 自我就像爱一样,我们身陷爱河,就会知道这个爱是如此的真实且如此的超越。今生今世不能走向婚姻,就会说来世我们再牵手,此时我们就会不自知地相信来世。 人有寻求死亡本能。——弗洛伊德 一次性交的快乐是一只苹果(萌芽、成长、腐熟,崩坏),但是对于超越性的东西(爱和自我),我们并不这样认为。 凡生命都有一个向无极界返回的要求,所以最高欲望的满足就是归于寂静。但是love是超越性的东西,它是永恒的。 哲学不能以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否则就变为无意义的空论。科学的标准,就像一个严格的科学家,只能理解科学描绘的世界和描绘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甚至不能理解一首诗歌。对于超越性存在,可以将其做成学问的称为哲学,可以将其做成形象的艺术表达的称为艺术,如果对超越性存在进行象征性的表达,并且构成信仰的,称为宗教。所以宗教艺术哲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领域,此三者都是其来有自。在根本上这三者讨论的问题比科学更具真实性。 佛学可以说是非宗教非哲学,也可以说它是亦宗教亦哲学,它是智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讲的只是它看到的一切,是超越性存在因果联系其中的必然性,轮回由此而来。佛学所谓的业并非自然科学所讲的因果联系的链条。佛学的说法中,我们来自前世的业。我们受许多遗传特征的支配,佛学教我们超脱这些基因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这种假的心)。 心理学的自我并非讲的是前文提的超越性存在的自我。 二、智慧与德行的统一 1.宇宙学就是伦理学,伦理学也是宇宙学。我们中国人在讨论宇宙时,也难免谈到安身立命的问题,他们之间是相通的,而西方则分得很清楚,有着严格的逻辑体系。 2.上天对人只有一顶要求,静心明哲,或者说静德明德。人要先守住自己的明哲,才能顺天由命。哲是领会天道的意思。智识无关德性,有智慧和有道德是统一的,人不可能有智慧而无道德。所以我们不应把智慧和才智混为一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这句话给我们指引了获得智慧的道路。 天命通达人的本性,天命下贯,而成人的本性,不要迷失自己的本性。率性就是道。天道通过本心可以通达。而西方讲爱智慧,去向往接近智慧,但是没办法和其同一,所以西方人认为人心是有限的,只能去爱智慧,去无限地趋近智慧,趋近它的绝对的真实性。而中国人则通过自己的体悟,本心自悟,通达天道,成圣成贤。(天命和人的本性能够贯通) 天道不是指宇宙观,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发展的方向,所以天道就在人民的生活当中。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 天本身不说话,但是它有它的说话,它的说话就在人民生活中。 中国人的论道,就是论一个民族生活实践的方向。 中西方哲学的相同之处:讲得都是智慧和德性的统一。 3.愚人不是指无才智之人而言,如历史上凡有大才力造作滔天大恶业者,以慧眼观,皆是愚人。——熊十立 孔子的“唯上知下愚不移”的上下不是指社会的等级的差别,而是指智慧处于很高的境界,愚蠢则没有境界,这两者不可混同。有智慧的人才高等,但不等于他社会地位高。所以上智下愚要从德性区分,而非社会地位。 中国将智慧和才智区分开来古就有之,今天的人却将这一点遗忘了。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六祖慧能 智慧和社会地位无联系,社会地位却与才智有联系。 哲学不是知识体系,是智慧的境界,同时也是讨论德性的。 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哲学的两条定义:①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听起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被哲学所囊括,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其自己的路,并不受哲学的影响,而且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也是不对的。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点是正确的。精明的房东应该先观察房客的哲学,只有了解了房客的哲学,才能确定房客口袋中的钱会不会变成我们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就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即每个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基本信念。 2.每个人都有的世界观来自哪里? 信仰的需要自需要中产生。世界观的问题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我们精神上的历史很短。生活本身是最大的教育家,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那种最朴素的哲学,都来自于我扪的生活阅历。生活阅历的积累,让我们的世界观趋于成熟。少年时的处境阅历是教育我们一生的教育家,这个教育和学校的知识的教育区分开,它更多是一种世界观的、智慧上的教育。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碰到悲烦的逆境是他最大的幸运,我们精神财富的渊源处就在这里。 世界观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生活阅历,还要有慧根。有些人生活无大的起伏,却对事情很有见地,这便是慧根(佛教讲是上辈子来的)。 我们获得或者没有获得信仰,并非出自我们的努力,也并非出自我们的人生阅历,而是一份神恩。——奥古斯丁(开创教父哲学)。 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出家一事便是一例。 有所住的心都是假的,当我们心无所住的时候,本心自然而然就会出来。(有所住:即将心依附在外界有限的事物上时) “字尚不识,何能会意?”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慧能答寄宿人读《涅槃经》所惑 “闽南人如何做得了佛?”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慧能初到东禅寺答弘忍 千万不要把年岁的增长等同于智慧的增长,也有痴长几十岁的人。 综上,哲学智慧的形成是人生阅历加上慧根的共同结果,它并非知识积累的结果。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脱离生死苦海,如此下去复何可求?“——弘忍法师 禅宗自五祖后分为两派,一派北宗神秀,一派南宗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抚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慧能、弘忍评此偈未见本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偈 ”风吹帆动,是帆动还是风动?“ “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