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食记 其六】那一碗弥足珍贵的米粉

2022-05-24 18:15 作者:暮色苍空  | 我要投稿


又到一天饭点,寻思着来一碗云南米线吧。

虽然已经尝过住家附近的几家外送店,得出结论是成都这边的米线店,往往是又贵又难吃,没有特制的辣椒配醋,完全没有老家那边的街边米线店的味道,然而小二十来元一碗,一碗热汤配米线,一大碗盛上来,红的番茄绿的生菜,白色的里脊肉和廉价的肥牛片,倒也荤素兼备,一碗吃个饱,也算是合适,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大口吃菜的感觉,汤咸味美,因而十分中意云南米线、东北麻辣烫、日式寿喜烧这一类的食物,关于云南米线的事,且待后续娓娓道来。


继续说那一次,心里想着云南过桥米线,点开手机,却赫然看到一家打着“绵阳米粉”的店,虽然在外地也尝过好几家自称“绵阳米粉”的店,每每尝过都是一番失望,然而还是挡不住那份执着——即总是执着于相信出了绵阳,也是能找到一份正宗的绵阳米粉的。


外卖送到小区门口,匆匆取回,一看,米粉和配菜躺在圆形的饭盒中,而最重要的汤,被封在一个类似吸吸乐果冻的包装袋中。

那一刻我就知道,没救了。典型的速食配置,这样的包装,是无法还原绵阳米粉的口味的。

也就是说,哪怕我抱着最后一次期待去尝试外地的“绵阳米粉”,只不过是再一次印证了那个魔咒,即:只要出了绵阳,便绝不可能吃到正宗的绵阳米粉。


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老家绵阳,上早班的打工人,最早6点就能来一碗香喷喷的米粉,吃完在店里的保温水罐中再接一杯免费豆浆,吃完后满嘴留香。


绵阳米粉是吃不腻的,因为绵阳米粉有多种口味可以选,汤料要分红汤和清汤,红汤以红汤牛肉、红汤排骨、红汤肥肠为主,而清汤则有清汤鸡汤、清汤圆子,有的店家还要额外写上清汤海带、清汤豌豆、清汤笋子,实则也是从清汤中特地捞出里面的海带、豌豆等配菜,加入米粉中,老绵阳人自然是不屑于喊出“我要清汤海带!”这样的发言的,因为只要点了清汤,自然而然便会从清汤臊子中捞出海带,何必特地点出,反倒会让人疑惑——这人是不喜欢豌豆吗?


绵阳米粉自然有这么多选择,而本地人更是贪婪,往往会直接祭上饕餮的秘诀:“老板,牛肉豌豆清红汤对浇。”这秘诀便是“对浇”,有的老店甚至还特地追问一句:“要清汤浇红汤呢,还是红汤浇清汤呢?”


在绵阳人口中,这两种“浇法”的味道是不一样的,红汤往往以红油熬制,味道深厚,麻辣回香,但喜欢清淡口味的会觉得纯吃红汤味重而燥舌,清汤常是清油淡味,满足不了爱吃辣味的舌头,所以绵阳人便发明了“清红汤”这一说法,既要红汤的回味,又要清汤的爽润,既要那红汤中有嚼劲的牛肉块,又要清汤里有营养的各类蔬菜,好一个两全其美。给红汤浇了清汤,便觉得辣味没那么刺激,吃了没有负担,给清汤浇了红汤,便觉得味觉得到了满足,清口添了份浓重。


绵阳米粉还有特别之处在于它只用细粉,有种说法称绵阳米粉由粗变细还要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相蒋琬,据称蒋公琰在绵州微服私访尝过后提出建议,让粉由粗变细,方便入味,一直延续至今。又有一说是刘备入蜀时,刘璋招待刘备等人,曾端出米粉招待,香味四溢,引得刘备连连称道。但不管是“微服私访”还是名人招待之言太有民间流传的那个味儿,我反倒更愿意相信绵阳米粉这种廉价亲民的食物,是绵州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改良而满满形成的:

它求快捷,细细米粉抓起一把塞进漏斗状的竹箕中,滚水下锅只需20余秒左右便可盛碗;它求丰富,好几种汤料,红汤清汤清红汤,自由组合,稍加组合又是一种风味;它求美味,细粉与高汤一接触,用筷子夹起一口,带着汤汁的味儿一口下去,鲜香而有回味。

此间美食,必不可能是王侯将相等贵族阶层发明的,得是那些没有钱吃遍山珍海味,没有功夫坐在那里慢慢品尝,却有一张好吃嘴的老百姓发明出来的。


在一些味道正宗的米粉店,清晨七八点时,常见到居民们排队买米粉吃的盛况,米粉店往往空间紧凑,桌椅不多,好些时候一张餐桌边放着多过位置的小凳子,陌生的食客们挤在一桌上共同品尝,有些赶时间或愿意让出座位的,往往是些大叔,他们便更不讲究,在店门口就一手端着碗,另一手唏哩呼噜地连粉带汤大快朵颐。


绵阳人吃米粉是吃不腻的,这也多亏了各家店主人的悉心制作,早上天麻麻亮时,店主人就要起来熬汤炒料,米粉更是要前一晚就泡好,让他们充分吸足水分富有弹性。先是炒料,期间等秘诀我随不懂,但无非就是大料小料下锅后手不停歇地炒拌,各家有各家的秘方,把牛肉、肥肠、排骨等干料炒得焦香入味。

而后是熬高汤,什么浓汤宝一类,近些年赚尽了风头,但早些时候,像笔者小时候是没有这些玩意儿的,那时候点上一碗鸡汤米粉,那可真是鸡汤米粉,偷偷看店主人的臊子锅,上面扶着一层熬出来的透亮透亮的鸡油。白白的米粉,浇上带着金黄鸡油的香浓鸡汤,一筷子下去,捞起来的除了米粉,还有当归、枸杞等中药材,这些家家户户都用的熬汤好料,一碗鸡汤米粉便尝个痛快,吃完粉,必是要把这份真材实料的鸡汤也喝干。


红汤也不能小视,绵阳米粉的牛肉和排骨常是炒得又干又柴的牛肉粒,但是很入味,老绵阳人觉得这才是绵阳米粉的红汤臊子,牛肉粒经得住牙齿咀嚼,像手撕牛肉一样,小小的牛肉粒吃起来起丝丝。


从小到大最爱的就是牛肉豌豆清红汤对浇,店老板舀好红汤之后,有的还特地捞出两块牛肉粒添进去,最后再仪式般地把长勺子伸到清汤底,捞起半勺子耙豌豆,撒在浇了汤汁的米粉上面,这时候再依食客的口味,撒上葱花、香菜、酸菜,有的店家还备有折耳根(鱼腥草)、辣椒油、醋等,弄足这些一碗丰盛的米粉便成了。

且看这几元的粉中,有黑红色的牛肉粒、墨绿色的海带片、奶白色的的笋子块、淡黄色的耙豌豆,还有面上撒的新鲜葱花和深绿色的炒酸菜,好不美哉!


说起来,小时候最喜欢吃完了米粉捞里面耙豆豆的感觉,长大了也不放过一颗豆豆,一定要捞了又捞,捞豆豆也是吃米粉的仪式感。

然而......就在这时我忽然发现了什么。


外卖中送过来的号称“绵阳米粉”的米粉,上面撒着的却不是耙豌豆,而是油炸豌豆粒。

我忽的想起,在外地读大学时,那里的小摊贩兜售“绵阳米粉”时,桌上也放着一杯备好的油炸豌豆粒。


原来问题从这里就开始了,外地摊贩们对待绵阳米粉的态度,从一颗豌豆开始就已经变味了。

油炸的豌豆不是不好,它焦香酥脆,能带来丰富的口感,但同时它是极敷衍的,网上几元钱一大桶,毫不需要自个儿费力。它就瞪在那儿,谁要一碗,便可以放一勺。

油炸豌豆之于绵阳米粉仿佛就是一个过客,它不从高汤中来,也不在炒料中现,它就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冷漠的存在!


但我也深深地明白,错不在油炸豌豆上,那错是在那个装在塑料中的汤中吗?好像也不是。那错在日益昂贵的价格中吗,你看,想小时候,一碗一两米粉,好似只需3元,而今却要七八元,上了外卖平台的话,更是要往两位数去,你看,想在那些抢占市场的食物和饮品是什么?大几十元一杯的奶茶,大几十元一个的雪糕......那......错在匆匆忙忙的食客吗?他们着急呀,着急呀,没法好好地、耐心地去品尝一碗饭、一口菜、一杯茶,只是匆匆把食物送入口中,甚至对食物毫不关注,一边吃着,一边看着些每日热点、娱乐要闻,要三分钟出餐,五分钟吃完,十分钟完事,大家似乎都很忙,忙得没有一秒钟的时间看看今天的天空,忙得没有一分钟的时间给陌生人投以微笑,忙得没有一刻钟能放下手机。


整个社会都急匆匆地赶路,却仿佛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而我以为,店家匆匆赶制着,食客匆匆吞咽着,大家似乎都忙着跳过生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已然化成了社会这座大机器的零件,抛弃了作为人的意义...


这一切堕落的源头,就像眼前这一碗米粉把耙豌豆换成油炸豌豆开始,把汤料换成更简单的调味剂,把配菜换成开袋即食的料理包,最终,我们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工业生产线上不断复制粘贴的产物,连我们自己也化身为流水线上的劳工。

于是我忽然明白为什么绵阳米粉无法走出绵阳......


但至少......我想到,至少我该好好地品尝一番那记忆中最最正宗的绵阳米粉,我要把这些酸甜苦辣都尝过一番,也不枉在这人间来过。


【日食记 其六】那一碗弥足珍贵的米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