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行为艺术
庞宽的项目以直播的方式展示为期14天的真实隔离生活,一切吃喝拉撒耍废都在观众的眼皮子底下发生。就这个作品本身来说,并不能算是非常高明,但是和几千万同在隔离的民众以及记录隔离生活的博主相比,把隔离空间抽离出来,集中在艺术展厅一个约六平方米的展台上,生活用品一目了然,配合无间断直播的形式,算是把这一切推向了一个单纯、严肃又谐谑的边界。观看门槛很低,不存在太多的隐喻,仅仅是把真实的隔离生活提纯了一下,基本属于看图说话的难度,大部分的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些联结。

目前观看人数已经快过三百万,也是我持续关注这场直播的原因。观众的视角及舆论也成为这个事件中的一部分。实在是令人欣慰,行为艺术以一种傻呵呵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有趣的是,依旧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哪怕艺术家模仿的是近在眼前的生活,只因表达方式乖张了些,就被看作成动物园里的猴。
排斥异类是人类的本能,种族、地域、观念……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在这里虽然谈不上歧视,但确实存在类似接触非洲原始部落音乐时的傲慢和轻蔑(一直想聊一个话题,关于世界音乐的传播。大众在欣赏其他地区民族音乐时,往往像在动物园里看动物那样),更不用提这种探索人类认识边界的艺术形式了。


举个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例子:这是一场拒绝未成年观看的表演。作者用铁钩穿过自己的两条锁骨,用红绳将自己和展厅上空的一轮红日连接,用锤子把这块2吨重的石头凿成若干巴掌大的小块。期间所有吃喝拉撒都在展厅内完成,累了就从台阶爬上太阳休息。这个形式不算新鲜,却是作者对自己少数民族身份、史前神话和英雄主义的一种表达。(是一个诗意,也令人心惊肉跳的场景。可是有了肉身的演绎,再去读夸父逐日的故事,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Beuys的作品中的每一个物件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了解过他的其他作品,会发现这个作品中探讨的人与自然,文明侵略、粉饰太平放在今天依旧可以解释很多事件和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行为艺术是否是低门槛、一拍脑门的发疯行为呢?我对于经典而伟大的作品(比如beuys这件)充满敬畏,明确的立场表达得益于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思考,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危险要求完整的方案和预案,要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强大的感知能力和抗压能力,另外艺术家自身的话语权也十分重要。一句话总结,我也想,但是能力限制了我的发挥,也限制了我的勇气。
再回到作品本身,观众对作品的“意义”产生了质疑,但事实上居家隔离期间漫长的时间线与重复生活的煎熬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不太良好的感受,我想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就好像摔折了腿在家休养的同志,凿开巨石的奴隶,与狼从警惕到和谐共处的博伊斯,生活的苦和冲击,过眼云烟,从来无常,生命的哲学都用一种超验的方式向你展现,多棒的一件事啊。
让我们再来看看,苏轼过的苦日子。今年冬天我在家反反复复地看《寒食帖》,这里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三年无能为力的绝望,没有尽头的等待。自右向左越写情绪越重,完全可以想象他的精神状态。
不都是一回事嘛!

还是一起期待庞先生解除隔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