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怎么算“词儿好”?

刚刚听了别人上传的一段《借东风》,是按着59年《赤壁之战》版的词唱的,评论里有一位说,“还是这版的词儿好。”

审美是逐渐进级的,如果你觉得59年版的词比老词好,那说明你现在的审美认知正好是在这个阶段上,这也没什么。说实话我小时候也觉得这一版的词好,但后来又渐渐有了不同的认知。现在就举几个例子,大略说一说我现在这个阶段对“词儿好”的想法。
总起来说,就是京戏不同于文人创作的昆曲作品,它的唱词不以“雅驯”为美,“本色”才是真的值钱。
什么叫“本色”?就是不要瞧不起类似”地埃尘”、“马走战” 这样的“大水词儿”。放在京戏里,它就合爻性,就比现在的假国风显着有文化。
而且有些“大水词”,你可能都不知道在汉语中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了,是真正的活化石,配“文化遗产”的京戏,岂不是正合适,切不可以“旧艺人没文化”为说辞,轻易地否定。
比如《三娘教子》里面有一句“你的母教训你非为之过”。我一直以为“非为之过”属于文法不通,纯为了凑字数和赶辙。谁知有一天偶然看书,看到朱元璋《大诰》里有“不为之过”这种表达。敢情这是元明之际就有的老词儿!
所以还真别轻易批评京戏里面的词句不通,更别乱改,弄不好就是你不懂。
老戏里的老词儿,不仅老,而且好。好就好在意境之美,有不逊色于诗词元曲之处。我举几个例子。
《白马坡》里面,关公上来唱西皮原板扯四门,末一句是:“旌旗一片黄河岸”,后面曹操逢一句“迎接将军上土山”,二人山头观兵。
“旌旗一片黄河岸”这句,那画面感,使人如见千军万马的古战场,意境的高远,用笔的简淡,混在唐诗里,也不显着逊色吧?

《五台会兄》这出戏,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苍凉伤感的气氛,鞍马劳顿的杨六郎对着已经剃发为僧的五郎唱了两句:“这是我睡朦胧不能相认,望师父须念我远路风尘”,战争的残酷,种种生离与死别,好像都在里面了。
这样看,老戏里的好词其实是非常多的。像“一事无成两鬓斑,叹光阴一去不回还”,没什么可修饰的,直击泪点。


再如《辕门射戟》:“威风凛凛出虎帐,大队人马列两旁。一旁站定纪灵将,一旁又站刘与张。一个个睁睛把我望,看我引弓射穿杨!”谁要是听了不热血沸腾,真铁石人也。吕布在《三国演义》里的人设虽然整体是负面的,但看这出戏,你只觉得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少将军,谈笑间走入人生高光时刻。
旧戏里面的好词,是今天人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