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4岁,设计院裸辞(合集)

2023-05-09 15:38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文章框架

 (注意:本篇文章根据同行来稿的真实经历改编创作,小牛马请在老牛马地陪同下谨慎阅读,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上》篇链接:


《下》篇链接:

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裸辞】即可阅读合集

看来大家是苦设计久矣!苦加班久矣!苦压迫久矣!

 

自《24岁,设计院裸辞》上下两篇在各平台发布以来,收到的反馈效果比较好。

 

从微信公众号到知乎,再到B站和交流群,都有不少同行留言讨论,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

 

不得不说,当下那么多人劝退设计行业并非空穴来风。

有还在上学的同志诉苦,它说作为大学生老是被老师画饼。

 

有刚从设计院裸辞的同志感同身受,它说搞设计简直就是在摧残生命,辛辛苦苦挣的钱可能最后都交给了医院。

 

有的则说,他裸辞后不知所措,处在一个迷茫的状态。

 

还有的替“我”感到心塞,因为它从大学还未毕业就开始关注我,它早已辞职而“我”仍在坚持。

直到看到交流群里一位同志的长篇发言,才发现这股“劝退”潮早已吹向了还未毕业的学生群体。

他们可能通过网络或实习等其它路径,了解到了这个行业的些许内幕,在此起彼伏的“劝退”声中被迫做出选择,进而投向了与日俱增的考研考公考编大军中。

 

记得我们毕业的时候,咱班(44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考研,考公考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选择了直接就业,去市场打拼。

 

不料三年疫情过后,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同学聊天,他们当中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考公或选调,压根没有把进入市场就业作为首选,甚至有的宁愿不就业也要考公考编。

 

对于家境好的,且父母支持考公考编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父母出于稳定的考虑,给自己孩子的前途做好了规划和兜底。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毕业一年多的学弟仍然没有就业,一直在备考参加大小编制的考试,家里人希望他直到考上为止。

 

他们这类人我认为是幸福的,虽然毕业了还未工作,继续花着父母给的生活费,名义上是“啃老”,但实际上过得很舒服。

 

面对未来,他们可能和我们一样,也不知所措,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很“懂事”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在父母意志的主导下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确切的工作。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尤其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想刚毕业工作不久就买房,如果家里父母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单靠一个人很难实现。

 

但是买房掏空的却是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尤其家里是男孩的家庭,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

 

对于事业有成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后代过得可能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舒服,不仅家里帮忙买房买车,还通过父母积累的社会资源,为子女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还未出生的娘胎里就已经开始显现。

五一假期一个人去一师旧址看展,我在展厅里一个装有新青年杂志封面原件的玻璃展柜前驻足停留,忽然旁边走来了一对参观的母女。

女孩看上去一副小学生模样,脖子上挂着一个相机,正在给挂在墙上的资料拍照。

 

我听到女孩对她妈妈说“妈,你快来看,这本《西行漫记》不就是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吗?”

 

听她说完,我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惭愧,因为这些是我到读了高中才有机会接触的内容,而她却在小学就已了解。

 

不禁感叹,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接触到的世界是多元且丰富的。

 

他们从小就有机会被父母带去参观各类展馆,可以使用各类电子产品,比如相机、手机、电脑、平板、无人机等,家庭条件好的寒暑假还可以参加研学旅行,甚至出国旅游。

 

而从乡村长大的孩子,他们接触到的世界却是单一且有限的。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差距,网络在农村普及,让农村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去了解认识世界更多的事物,但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差距仍然不小。

 

不是说乡下的教育就一定很差,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等我们长大之后意识到了差距,再去努力追赶和弥补成长之路上错过的这些东西时,却发现我们的时间被学业和工作所占据,内心也被焦虑与迷茫等情绪所填满。

 

虽有不甘,但又不想认命,仍在咬牙坚持。

 

小说《沧浪之水》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男主池大为的妻子董柳为了让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管怎样都要把孩子送进省政府幼儿园。

 

看到池大为同事的儿子可以去读,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可以?大家都是一个单位大院的,放在一块比较,人的攀比心理很快就会显现。

 

池大为觉得把儿子送去普通的幼儿园上学也未尝不可,但当妈的可不这么认为,董柳虽然没有丈夫那样的高学历(80年代的硕士),但她关注的却是很现实的东西,而池大为却依然浸淫在自己那个理想的小我世界中。

 

董柳想方设法都要把送孩子去好的学校,里面或许有攀比的成分,觉得自家聪明的儿子凭啥比别人的差?但她也明白一个好的起点意味着什么。

 

《沧浪之水》万字书评:

《沧浪之水》:现实照进理想,我亦走向虚无(上)|深度解析

《沧浪之水》:现实照进理想,我亦走向虚无(中)|深度解析

《沧浪之水》:现实照进理想,我亦走向虚无(下)|深度解析

 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关键字【沧浪之水】即可阅读


还想起一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尴尬。

 

初二那年暑假,和外婆一起进城,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省会。

 

表哥成绩优异在名校读书,舅妈在这里陪读,我和外婆寄住在他们拥挤的出租房内。

 

某天舅妈带我们去了她的亲戚家,那是我第一次踏进城里人的“几室几厅”,满眼好奇地打量着他们家的房子。

 

他家有个男孩,和我差不多大,我去了他的卧室和他一起玩,看到了很多我从未看到过的新奇东西,有各种玩具、手办(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个词)也有一些物理仪器,还有塞满了书柜的书。

 

我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看什么都觉得好奇和新鲜。

 

从卧室摆弄到客厅,从书桌翻到书柜,全然忘记了这是在别人家,他妈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好满脸笑容地观察着我这些“越界”的举动,像观察一只刚闯进来桃园的猴子那般。

 

他小时候有的而我没有,这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

 

早几天和学弟学妹聊天,得知有人去了我的前单位,它说当时和我同一批进去的人(6个)基本上都走了,只剩下一个还在苦苦坚持。

 

前面人的选择动摇了他想留在那里念想,从网上讨论的声音来看,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逃离设计院或者设计行业。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网上出现了设计行业的劝退潮后,就连接私活的人也变少了,大家宁愿不想赚这个钱,也不想下完班后还继续加班。

 

现在的就业形式不好,很多辞职转而备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人不在少数,我和不少毕业多年的学长学姐聊天,得知他们大都产生了辞职考公的想法,有的甚至直接转行。

 

这篇到此结束,如果各位想和更多的人一起探讨交流设计行业的信息,请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关键字【交流】即可进群,欢迎各位同志的加入!

 

设计交流,不止设计。


 

 

 


24岁,设计院裸辞(合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