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如何享受严肃生活
这是我遇到过最有趣的讲座主题, 也是我思考了最久的一个主题. 某种程度上, 可以认为这个主题非常本质, 深度认识了这个主题以后, 可以解决很多年轻学生常见的困扰.
我先概括一下这个问题本身.
我们定义一个概念, 称为”情绪能量”. 它可以被理解为支配/主导自己情绪, 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的一种”有限资源”.
我们都会有状态非常好的时候, 无论做什么困难的事情都可以做得下去. 同时也有非常疲惫的时候, 最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坚持多久. 其中决定的因素我们形象地称为一种能量, 叫”情绪能量”.
类似的概念可以有”意志力”, “专注力”, 甚至“状态”本身.
现代对于意志力的认知是: 意志力是有限的. 凭借意志力做事情注定不能长久. 每天靠意志力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而且做完以后会陷入深深的疲倦.
由于概念类似, 我们可以认为”情绪能量”如果是一种资源, 就是”意志力”, 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我们如果一直”使用”这种资源, 就会不可避免地疲惫. 再坚强的人如果只是在硬撑, 就不可能撑得久.
唯一的方法是放弃依赖情绪能量/意志力, 而凭借更自然的, 更本质的, 更深层次的, “内心的能量”, 我们在后面几段详细展开.
“严肃生活”, 被定义为一个绝对专注, 具有深度的思辨能力的时间段. 例如上一节很难的课, 写一道很难的题, 或者在最应该放松的时候依然持续地深度思考, 或者无论什么时候都一直和自己深度对话.
通常情况下, 我们会认为”严肃生活”是非常消耗精神能量的. 而这个过程就直接减少了”生活乐趣”. 这是第三个概念, 我们在下一小段展开.
严肃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望而却步的, 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状态. 很多人对这种状态一方面期待, 而另一方面又充满恐惧. 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对未知的恐惧.
常见的困扰: 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深度思考, 这还是人吗? 这难道不是机器吗? 这会不会让我丧失基本的情感和共情?
回答是: 还是人, 不是机器, 不会丧失任何情感, 反而会加深深沉的情感, 永远更强的共情.
因为更理解自己的人, 才能更理解他人.
连自己都不理解的人, 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共情.
我们都享受过严肃生活, 在最紧张的中/高考以至于任何大考或者对人生重要的时刻的准备, 我们都曾经全神贯注地思考, 专注, 甚至不顾一切地努力. 尽管有的时候可能非常累, 但是最后回想起来, 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一段很值得回忆的时光, 甚至可能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值得回忆的时光往往和人同时具有脆弱和坚强两个特性的时候出现. 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无能, 另一方面却为了让自己强大而拼尽全力. 无论是为了学业, 工作, 或是一段感情/维系一段和他人的关系, 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对严肃生活的恐惧其实也源自不熟悉. 我们太害怕再来一次中/高考的备考过程了, 所以本能地排斥那种长期专注思考的过程.
实际上, 严肃生活本身和消耗情绪能量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并不会在任何程度上减少生活乐趣. 甚至还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还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来自于”社会压力”. 好像有一种类似”反智”的想法隐隐地在人间传播: 你不能太聪明, 至少不能显得太聪明, 所以不应该比别人想得更多; 你应该和大家一起娱乐, 一起享乐; 你不应该想太多了, 想得越多的人会有越多的烦恼. 这样的社会压力真实存在, 但其实可以完全无视.
第三个概念是”生活乐趣”.
某种程度上, 第三个概念是最容易受到误解的. 21世纪的人类已经非常难以区分”休息”和”休闲”的区别了. 我们倾向于在累的时候追求娱乐, 而不是休息. 这可以认为是很多人身上最本质的问题了.
正因为没有休息, 所以才会越来越累. 这种累不是来自于工作本身, 甚至不来自于对于工作的主观担忧/恐惧, 而只是来自于放弃了休息而选择休闲本身.
有多少人会在累的时候不去看手机, 而是找个地方躺下来闭目养神呢?
我们总是太着急了, 希望一天做完所有事情. 但是我们又太不着急了, 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想法害我们没有办法做成事情, 害我们牺牲了长期的工作效率.
生活乐趣的范围受到主打”个性化推荐”的娱乐媒介的巨大打压/压缩. 大多数人对于生活乐趣的认知并不是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 而是源于对娱乐媒介上别人经历的一种”轻信”, 而这种轻信在学历最高的人群中也不少见, 所以可以认为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其实生活乐趣根本不需要去”追求”.生活本身就处处是乐趣. 和身边的朋友在一起聊天, 甚至一个人闲逛, 甚至一个人独自一人在家里一天什么都没做, 胡思乱想, 这也是乐趣.
做和工作完全无关的事情也可以获得乐趣.
做只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也可以是乐趣.
乐趣根本不需要从网络游戏中获得, 根本不需要从短视频/网文/图文软件中获得.
对生活乐趣的探索简单到任何一个小孩子都会. 我们需要的是醒过来, 真正的认清自己需要的快乐是什么.
你真的快乐吗?
你真的因为你觉得”快乐”的事情而快乐吗?
为什么做和工作无关的事情就不能获得快乐了?
为什么不可以允许自己休息? 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 (除非自己通过理性的判断主动地减少了无意义的享乐过程)
为什么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就不能获得快乐了?
为什么不可以喜欢工作? 喜欢自己的工作有什么错吗? 难道讨厌自己的工作才是对的吗? 难道摆烂才是对的吗?
有一种奇怪的论断在蔓延: 享受工作或不享受工作似乎都是错的. 但事实是, 都可以是对的. 对错只取决于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归根到底, 乐趣是一个人的事情, 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
传统的观点上面都说过了, 下面我们集中在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上.
最根本地, 在心里就要放弃完全负面的自我批判, 尤其是当这样的批判是针对自己的生活乐趣的时候.
正确的做法是, 允许自己休息, 允许自己去玩. 这里强调的是, 在情感上允许自己. 只要这样做, 就不会因为”限制了自己不去做某件事”而无意义地消耗”情绪能量”.
只要不去限制, 就不会有消耗.
但是不去限制, 不代表就一定会做这些事情.
举个例子, 我从情感上不限制自己玩游戏. 当我想玩游戏的时候, 我可以随时玩游戏. 当我认识到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 或者为了未来的长远的目标我现在不应该玩游戏的时候, 我就不会玩游戏.
所以真正决定我玩不玩游戏的, 是我的理性的大脑, 而不是我的感性的大脑.
只有不从情感上限制自己, 才能做到这一点.
同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感觉对自己有害, 但是又好有趣好好玩”的事情上.
进一步地, 不限制自己去玩, 那么如果做到不去玩呢? 其实”玩”这个概念非常不确定, 如果把关键词限定在”玩”上, 就会有比较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 “玩物丧志”可以认为就是玩心太重以至于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工作; 可是另一方面, 我们也认为应该认为学习/工作本身就是在玩, 至少有一个部分在玩, 那不就矛盾了吗?
所以对于一个想认真做事的人, ”玩”其实指代的是一切让自己短期内感到愉快, 但是一定会阻碍当前目标的实现的事情.
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 我们就立刻知道了问题的本质: 我们希望事情做完, 还是可以允许事情至少暂时先不做完.
于是也就知道了拖延的范围.
我可以适当拖延.
我的适当的拖延是因为我允许事情暂时不做完. 更重要的是, 我知道我认知范围中的暂时不做完, 最后一定会做完, 而不是一种自我欺骗.
举个例子, 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 很多人最后才写, 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完, 其实根本做不完,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再举个例子, 一个数学很好的学生. 老师布置了一些对他来说很简单的题, 所以最后一天再花几个小时做, 妥妥地来得及, 而且分数不会低. 这就不是自我欺骗.
我不拖延是应该的, 因为我想要事情做完.
可以分类讨论.
如果是我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那当然应该尽可能快地做完, 否则的话就是一种精神负债, 我会有很大压力; 同时另一方面, 如果我不能做完这些事情, 我就没法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我更加应该希望自己能做成了. 否则我为什么要想做一件自己不想做成的事情呢? 这不是矛盾吗?
因此, 不拖延是应该的. 适当拖延也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错误的是无休止的拖延/对拖延本质的认知错误.
从严肃生活本身而言, 这完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几件事之一了. 你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思维, 这是非常幸福的. 人身在世界上, 能够掌控的东西少之又少, 却常常不自觉地跟着大流做出愚蠢的决定, 做着愚蠢的事, 说着愚蠢的话. 但是一个人想什么, 是可以完全自己掌控的. 而且, 一个人能做成的事情, 除非极其偶然, 否则一定是这个人通过自己的长时间的思考而做成的, 哪怕这个人天赋再高, 要做成一件大事, 也需要经年累月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严肃生活怎么会消耗情绪能量呢?
严肃生活恰恰是积累情绪能量的最好的事情了.
通过严肃生活, 人学会了知识, 变得更强大, 更自信, 更有责任心, 更有担当.
很多人的无知就是源于不肯严肃地思考, 不肯负责地做事, 说话做事太过随意.
最后的最后, 一旦有了以上这些观点作为铺垫, 我们就可以说出我们真正的观点:
这三者之间根本不需要平衡, 因为根本不是对立的.
严肃生活本身就可以积累情绪能量, 而且严肃生活本身就可以充满乐趣. 所以根本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忧.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然后享受其中.
我们不需要”情绪能量”,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自然的, 更本质的, 更深层次的, “内心的能量”. 这种能量, 我们具体地说, 就是”兴趣”, 或者”热爱”, 或者简称为”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