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句话告诉我成事的秘诀
最近在读道德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以往对道德经的印象只是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这个玄而又玄、虚无缥缈的句子当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吃过不少亏,经历了不少的痛苦和挣扎,承受了不少焦虑与抑郁。现在再翻开道德经,发现有些道理,老子早就已经说透了,说明白了,只是我没有领会到或者没有学习到。 其中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真的很绝。 仔细回想,学生生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每个人都在跟我说,学习都是为了自己,为了以后找份好的工作,为了以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我发现,懂事以来,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或是现在的工作,都充满着痛苦。 归根到底,当我把学习和工作这些事情当成自己谋取个人利益、名声、成就、权利的手段时,我的内心其实是被私欲所占据的。 我记得有个哲学家说过,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便觉得无聊,所以在我已经经历的人生当中,我经常觉得痛苦和无聊。 以往我以为痛苦只是因为缺钱,后来我才发现,我并不愁吃也不愁穿,我也不愁生存。 我的痛苦主要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这种与他人的比较本身也是私欲的一种体现。 很多父母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别和他人比物质,要比学习,我这个人不需要父母教就经常与他人比学习,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 因为无论比较什么东西,永远会有人比你更好。 但凡是想要跟别人比较,说明还是很在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可能是学习成绩,也可能是收入,也有可能是某种技能,比如说音乐、美术、体育等等。 我们知道,再厉害的人,他总是会有自己不足的地方的。 就算你富甲一方,可能容貌甚丑;或许你才高八斗,但是囊中羞涩;也许样貌、才艺、金钱都有,却遭遇恶劣的人际关系。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心中就不能有太多的私欲,否则必然会充满痛苦。 心中存了“我”这个概念,内心总会有一种缺失感。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从古至今,那些能成事的人,基本上都是顺应了天道的人,而天道本身就是无私的。 我非常佩服一位哲学家,叫做王阳明,字守仁。 守仁先生是中国古代少有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 守仁先生从小就立志要当圣人,而圣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私。 他也曾经像我们一样困顿过,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曾经沮丧过,但是在恶劣的环境当中,最后反而悟出了天道,“龙场悟道”成为传世佳话。 看传习录,里面就提到,其实人人都有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之所以有坏人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有私欲,去除了这些私欲,那么人人都可以当圣人,人人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守仁先生后面能够评定宁王的叛乱,跟他内心清明擅长搞心理战是有很大关系的。 本身打仗这种事情,很多时候首先就看客观条件。 但是在客观条件并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王阳明还是可以通过心理战术平定叛乱,真正做到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可见当一个人内心清明的时候,他的智慧是非常高深的,而这个时候他要去做任何事业都是轻而易举的。 而决定一个人能否内心清明的关键,就是这个人会不会被自己的私欲所困扰。 倘若王阳明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死安危和个人的利益,那他绝对做不到这么大的事业,在宁王十几万乌合之众杀过来的时候直接就吓破胆了。 所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关键还是因为“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去除了私欲,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能够做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