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史密斯反坦克炮,敌人没杀一个,自己人倒坑了不少
当英军从敦刻尔克大撤军后,英国本土装备奇缺,其中反坦克炮只有不到200门,为了快速补充装备,英国征集了许多简易武器设计方案,史密斯反坦克炮(Smith Gun)就是其中一种,不过这款火炮性能实在太差,在几年的服役中从没有参与实战击杀目标,倒是自己人被它误伤了不少。

大约在1940年稍晚的时候,来自Trianco有限公司的William H. Smith创建了一个火炮项目,该项目本着简单易生产的原则,设计了一款造型独特的拖曳式反坦克炮。1941年这款被称为史密斯反坦克炮的装备定型,并在民兵部队中服役,用来保卫英国本土。
史密斯反坦克炮本身只能作为专业反坦克炮的补充,它的结构并不复杂,两个略带锥形的大尺寸炮轮,它们中间是火炮和炮盾结构,与常规炮架不同,因为火炮本身是用3英寸迫击炮改装的平射炮,射击膛压不高,后坐力也不大,因此使用时只需要把整个炮架翻过来,将椎头向内的一面炮轮扣在地上即可,此时火炮本体摆正,射手躲在炮盾后操作火炮,在火炮旁边还有5发备用弹药。

火炮有两种弹药,一种是用迫击炮弹药稍加改装的3.6千克重高爆弹,可以攻击软目标,另一种是2.7千克重的破甲弹,它能击穿60毫米均质钢装甲。火炮似乎可以360°旋转,最大仰角为40°,炮管长约1.4米。因为膛压低,火炮的弹道特性和迫击炮相似,非常的弯曲,尽管最大射程1600码(1460米),但实际上有效作战距离只有4、500码的样子,再远一些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除了火炮版本,设计师还将炮管等结构取消,在轮轴上安装弹药筒,制成与之配对的弹药运输拖车,这种拖车有一个额外的衍架可供拖曳,斯密斯火炮则直接通过炮口额外安装的挂靠结构拖曳。

史密斯反坦克炮总共生产了3049门,它们服役到了1945年,随后除了极少数保留,大部被回炉重铸。
尽管数量不算少,但是史密斯反坦克炮却并不受士兵的喜欢,主要原因是火炮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在训练中,因为弹药保险的问题造成了多起炸膛事故,还有士兵因此而丧命,这让军队不得不提出新的规定,要求所有史密斯火炮都安装拉发绳索,装填完毕后炮手们躲得远远的再拉绳击发。此举虽然避免了炸膛受伤的情况,但是对作战又极为不利,毕竟它要对付移动的坦克目标。

火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自身的性能,只有破甲弹可用的它只能对轻型装甲车辆造成伤亡,对中型坦克都十分乏力;加上弹道初速度慢且弹道弯曲,需要射手掌握一套复杂的计算表,并且还要预判目标的行驶轨迹,对距离稍远的目标无异于用迫击炮打坦克一般困难。
事实上大约在1943年之后,英国本土的QF2磅炮这类更专业的武器数量开始丰富起来,英国本土面临被入侵的风险也降低到几乎不可能,如史密斯反坦克炮这类临时凑合的装备已经失去价值,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仍然暂时保留了它们。

史密斯反坦克炮是二战英国众多临时武器中的一款,相对于那些“土豆发射器”之类的火炮,史密斯炮的实用性要略胜一筹,但仍然无法和专业的反坦克炮相比,如果是支援步兵的任务,还不如单纯的迫击炮实用。